案情:A公司是一家銷售服裝的企業(yè),B公司則是一家生產(chǎn)服裝企業(yè)。
2012年4月12日,A公司與B公司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簽訂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合同約定:B公司向A公司供貨各類服裝產(chǎn)品,交貨期為2012年5月份-7月份,交貨形式為分批交貨,同時還約定定金為貨物總金額30%。
合同簽訂后,A公司于2012年5月11日只支付了20%定金給B公司,同時告知B公司相關貨物的信息,包括貨物的尺寸、數(shù)量等大致信息,并要求B公司進行生產(chǎn)。
B公司在收到定金和該信息后,立即向A公司提出定金為30%,且要求對方提供服裝的包裝、裝箱等具體細節(jié)信息,以便及時跟進生產(chǎn)。直至2012年6月25日,A公司才把具體的第一批貨物的包裝、裝箱等相關信息告知B公司,這直接導致了第一批貨物的交貨時間延遲到了7月20日。之后,B公司陸續(xù)向A公司出了第二、三、四、五批貨物,直至第五批貨物出完,已是2012年10月20日,此時,還剩余三批貨物未提。
2013年3月1日,A公司一紙訴狀將B公司訴至于某地的法院。
庭審:
A公司在訴狀中的要求:1.解除合同;2.雙倍返還定金。隨后,B公司參與應訴答辯并提出反訴要求:1.繼續(xù)履行合同;2.支付剩余貨款并提走剩余貨物。
法院兩次安排開庭審理了此案,在依法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雙方相關利害關系都進行釋明,并告知A公司:雖已簽訂了合同,也約定了交貨期,但是A公司其自身的實際行為已經(jīng)表明對交貨期進行了變更;同時,告知定做貨物的具體信息也是需方,即A公司的附隨義務。因此,最終在法庭的組織調(diào)解下,雙方達成了一致協(xié)議:原告支付被告貨款50余萬元;剩余貨物由被告自行處理。
律師點評:
1.雙方簽訂的買賣合同是雙方對具體交易的各項權利義務關系一致約定,但在實際履行中,雙方可以以其具體的行為對合同的某一項約定進行變更,本案中,雖然合同約定了交貨期為5月份-7月份,但是A公司在8、9、10月份還接收了B公司的貨物,對剩余貨物的出貨時間還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等通知再出貨"告知,顯然該行為對合同約定的交貨期以實際履行情況予以變更。
2.買賣合同或者是承攬合同中,需方或者是定作方在供貨方生產(chǎn)過程中,有告知具體貨物技術標準、參數(shù)、包裝方式等相關信息的附隨義務。
綜上所述,本案雖以調(diào)解結案,可謂和平解決問題,但是對于官司本身誰輸誰贏,大家心中已然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