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币龊眠@項任務,關鍵是全面地觀察、科學地比較、辯證地思考,從而排除偏見,求得對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客觀認識。
全面觀察
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都很復雜,客觀對象的復雜性要求我們觀察時力避簡單化、片面化,而要全面地把握各個方面。
全面觀察中國,一是不能以點代面。中國很大很復雜,各地區(qū)、各領域之間很不平衡。中國既有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其基礎設施在世界上也屬于一流之列;又有很多老少邊窮地區(qū),有些還處于半自然經濟狀態(tài)。不能用一個邊遠鄉(xiāng)村來說明中國很窮,也不能用京滬大街來說明中國很繁榮。中國各行業(yè)之間發(fā)展也很不平衡,有一些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行業(yè),但更多的是中等水平的行業(yè),還有不少比較落后的行業(yè)。不能用載人飛船說明中國很先進,也不能用還存在的自然經濟說明中國很落后??傊?,用城市、發(fā)達地區(qū)、先進行業(yè)代替中國不行,同樣,用農村、不發(fā)達地區(qū)、落后行業(yè)代替中國也不行。二是不能以偏概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極為突出。尤其是,中國國家大、轉型快,相比而言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全面地看待中國,就要既看到成績也看到問題,看到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次要的。簡單地唱贊歌,只講成就不講缺點,人們不信;帶著顯微鏡和放大鏡去看問題,不講成績,全面抹黑中國,更不符合實際。
全面觀察世界,一是世界是多元的。目前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就發(fā)展而言,有幾十個是發(fā)達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有幾十個較發(fā)達的國家,集中在與歐美關聯的地區(qū);大多數是發(fā)展中國家,遍布亞非拉各地。就制度而言,有的國家堅持經典社會主義,大部分國家實行資本主義,也有不少國家以民主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為旗幟,甚至有多種主義的混合體。世界各國之間的發(fā)展程度差別極大,社會體制相差極大,歷史文化色彩斑斕。很顯然,那種將外部世界看成是單一板塊、單一色彩是很不正確的。必須正視世界發(fā)展的多樣性,試圖用一個或幾個發(fā)達國家代替對外部世界的判斷,是不準確的。二是每個國家都是復雜的。每個具體的外國,既有做得好的方面,也有做得不那么好的地方。有的國家這方面做得好,有的國家那方面做得好,各國之間有不同的長處和特色,當然也有各自的短處和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國家,即便是世界上幾個所謂的典范國家,諸如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其福利國家的模式在國內和國際也是很受爭議的,并不都被認同和模仿。因此,觀察每個國家都要立足于客觀現實,都要有二分法,而無須刻意美化或丑化。
當前對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認識中,有一個突出的極端傾向是美化外國、唱衰中國。一說到國外,就是如何如何好,彷佛全世界都是發(fā)達國家,這些國家都是盡善盡美的。而一說到中國,則是如何如何差,到處都是矛盾,遍地都是問題。當然也存在另一種極端的傾向,即將世界說成一團漆黑,看到的都是戰(zhàn)爭、動亂、饑荒、犯罪,同時將中國描繪得歌舞升平如大同盛世一般,彷佛世上只有中國好。對中國報喜不報憂,對外國報憂不報喜。以上兩種極端傾向,認識不是全面的、而是片面的,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他們所說的具體問題或許都是事實,但屬于那種帶有色眼鏡有意截取的事實。
科學比較
對于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既要看得準確,還要比得科學。中國與世界的比較,有多種比較方法,結論也迥然不同。如果拿中國與世界上發(fā)達國家比,中國在發(fā)展水平上差一大截;而如果將中國放在發(fā)展中國家中間比,中國屬于佼佼者之列。如果拿中國的短處比別國的長處,中國大為不如;而拿中國的長處比別國的短處,結論就顛倒過來。很顯然,以上這些比較方法都有失偏頗,但卻在現實和網絡中到處可見。
科學比較就是要將中國與世界各種國家、與這些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比較。其一,放到世界大格局中比較。在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qū)中,中國人均GDP排在100位左右,屬于中間位置。如果從人均角度看,中國的人均GDP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數。目前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9000多美元,中國只有6000多美元,即世界平均數的2/3。中國與最發(fā)達的國家比,人均GDP還差將近10倍。即使這些國家發(fā)展停滯不動,中國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追趕,要達到他們現在的水平,也還需要幾十年的光景。因此,中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無論是絕對差距,還是時間差距,都還是很大的。與最不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已經初步進入中等發(fā)達國家之列,在現狀上已經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在發(fā)展前景上更是看好。其二,綜合各個方面的比較。就中國與某個國家比較而言,單拿別人的某項優(yōu)勢對比中國的劣勢,或者單拿中國的優(yōu)勢比較別人的劣勢,都不準確。巴西足球踢得好,中國乒乓球打得好,中國與外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F在有一種現象,拿中國的每個方面的指標與世界各國最優(yōu)的指標比,如福利和瑞典比,環(huán)境和加拿大比,科技與美國比,守法同德國比,廉潔同芬蘭比,顯然中國在大多數方面都比不過。但這樣比較是不科學的,用最優(yōu)指標要求每一個國家是不公平的,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各個方面都占據鰲頭,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多數指標都可能處于下游。中國還在發(fā)展的路上,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各個方面都得到提升,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當前中國幾個突出的負面問題,如貧富差距與腐敗問題等。中國這些年基尼系數比較高,比西方發(fā)達國家要高,甚至比一般發(fā)展中國家也要高。這種狀況與中國所宣傳的、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標形成強烈的反差。但應該看到,世界上貧富分化的基本趨勢是,發(fā)達國家較低,發(fā)展中國家較高;平穩(wěn)發(fā)展的國家較低,劇烈轉型的國家較高。中國恰恰是發(fā)展中的劇烈轉型的國家,而且內部極為不平衡。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需要高度重視,但也不能隨意放大和歪曲。腐敗問題也是中國累遭詬病的問題。中國的腐敗多發(fā),與黨和政府的目標差距很大,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差距很大。這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以及廉政搞得好的其他國家相比,反差很大。但是,治理腐敗是世界性難題,諸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中國要高度重視腐敗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好權力的制約問題,但不能夸大中國的腐敗程度,不能忽視中國在反腐敗上所做的努力。其他的諸如社會保障、環(huán)境污染等突出的問題,也都要進行客觀、歷史地評價。
與科學比較關聯的問題有三個重要的方面。其一,端正目的。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去比較,值得探究。比較就是鑒別,就要分出優(yōu)劣高下。當前世界各種制度、各種模式競爭,就是通過比較顯示出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也要看到,每個國家都有長處和短處,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合理性。世界上不存在一無是處的國家,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國家。如果為了說明外國比中國好,可以找出各種各樣好的實例。同樣,為了說明中國比外國好,也能找出中國各種各樣的閃光點。但這樣去比較,動機不純,方法變形。我們比較中國與外國的目的,不是去刻意抬高或貶低某個國家,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比較中學習、提高、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全球的進步和繁榮。
其二,平等的立場。比較中國與世界,既不要居高臨下,到處指責別的國家,彷佛世界上唯我獨好;也不要自我矮化、自慚形穢,彷佛中國一無是處。我們希望中國好,但不必通過貶低外國抬高自己。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世界是個大家庭,我們也希望外國好,大家都好才是真好。中國倡導的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正是傳遞著這樣的理念。
其三,平和的心態(tài)。當今國內外存在對中國的種種非議,客觀上是中國存在著諸多的、有些甚至是嚴重的問題。還要看到,中國與自稱世界主流的西方社會制度不同,西方國家非議中國是最正常不過的。中國正在發(fā)展過程之中,勢必涉及國際格局、進而是國際利益的改變。世界大國的崛起,沒有一個是平靜的,都會遭遇很多的困難和刁難。中國在成長之中,必定要經歷“挨罵”的階段。對待外界的非議,既要警惕其背后的用心,也不必凡事都認為是陰謀;既不可忽視這些議論,也不必將這些議論看得太重,要以平常心對待之。我們要學會在別人挑剔聲中,堅持走好自己的路。中國要以我為主,搞好我們的發(fā)展,做好我們的工作,增強我們的話語權,讓世界更客觀更公正地看待中國。
辯證思考
辯證思考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要求我們在發(fā)展中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中國特色。中國與世界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qū)別。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要求中國具有世界眼光,把握世界趨勢,順應世界潮流。中國與世界相互區(qū)別,要求中國堅持中國特色,走自己的道路。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兩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補充和辯證統(tǒng)一的。如果將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強調過頭,就會在認識上、進而在實踐上出現大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只講世界眼光,不要中國特色。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與世界是完全同一的,世界發(fā)展模式是單一的,發(fā)達國家怎么樣,中國就要亦步亦趨跟著做。這在近代歷史上表現為全盤西化,在當今則突出地表現為一切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月亮是西方的圓,道路是美國的好。另一種是只講中國特色,不要世界眼光。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與世界迥然不同,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歷史上的閉關鎖國就是基于這種認識,在當今則突出表現為:凡事問“姓社姓資”、“姓東姓西”、“姓中姓外”,凡是資本主義的、西方的、外國的東西,一概予以排斥。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將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強化世界眼光。前蘇聯曾是最早和最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在發(fā)展中日漸顯現出積弊。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以蘇為鑒、以蘇為戒,終于走出了有別于蘇聯模式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是中國現代化亟需的資金、技術的重要來源和外貿的主要對象。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市場經濟、科教興國、開發(fā)西部等重大舉措,都在一定程度上觀照了美國的做法。中國在與美國的學習、合作、競爭、斗爭中不斷發(fā)展和壯大起來。改革開放的過程,是中國逐步融入世界的過程。另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賦予中國特色。中國在對外開放中沒有迷失自己,而是立足中國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自己的道路。三十年前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響亮地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三十年后黨的十八大重申,“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指出的:“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薄敖洕蚧坏扔谖鞣交?,更不等于文化一體化?!豹毺氐奈幕瘋鹘y(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
中國與世界,現今是、將來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能否不斷了解世界、能否不斷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能否不斷跟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是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大問題。中國要努力培養(yǎng)世界眼光,在觀察形勢時要善于通盤把握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在進行重大決策時要善于綜合考慮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在開展工作時要善于充分利用國內有利條件和國際有利條件,在處理問題特別是各種突發(fā)事件時要善于綜合考慮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贏得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強調:“對世界形勢發(fā)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有益成果,不能閉上眼睛不看世界?!币鰪娢覀兊男麄髯孕?,客觀、全面、真實地報道世界,不好的要報道,好的也要報道,以打開我們的國際視野。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在自信中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指出:“了解和參與世界的目的,是要為我們自己服務,是要更好發(fā)展我們自己。如果在國際比較中丟失了自己,甚至否定了自己,那這樣的比較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將中國與世界比較,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當今中國是一個發(fā)展強勁的國家,在硬實力方面,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多數重要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軟實力方面,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后發(fā)國家發(fā)展的成功范例,發(fā)展道路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我們今天的地位已經大大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實力更強了,經驗更多了,因而信心也更足了。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客觀事實。樹立中國自信,這是主體意識的覺醒,是沿著業(yè)已開創(chuàng)、并卓有成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xù)前進的保證。
當然,我們的自信是一種理性的自信。一是要清醒認識中國的位置。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說明中國的實力還有限,發(fā)展的路還很長。二是要清醒認識世界的發(fā)展趨勢。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凹核挥?,勿施于人”。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但不去貶低和否定他人的選擇。我們要自信,但不要自大和自傲?!暗歉弑刈员?,行遠必自邇”,我們還要兢兢業(yè)業(yè),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改正彌補自身的不足,建設一個更強大、更完善的中國。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