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蝦
《養(yǎng)花》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作者通過寫?zhàn)B花的事,表達了自己切身體會到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揭示了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和意義。
課改春風吹來,教壇一片新綠。在新課程標準大背景下,如何在《養(yǎng)花》這一傳統經典教材的教學中注入新理念?本人認為應做到“三提倡,三體現”,即:1.在學習過程中,應提倡主動學習精神,體現自主學習;2.在學法指導上,應提倡聯系生活實際,體現學用結合;3.在思想教育上,應提倡實事求是,體現潛移默化。
基于上述理念,近年來,本人從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思路等方面,在平時課堂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有益的探索。
一、關于課程教學目標
我認為主要應該有三點:
1.了解課文內容。就是要知道作者寫了養(yǎng)花的哪些事;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zhàn)B花樂趣的。
2.理解課文中心。就是要知道作者所體會到的養(yǎng)花樂趣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
3.領會課文內涵。就是要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感悟到課文給自己的啟迪,從中受到教育。
以上幾點,具有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因此,它們應該作為本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同時也必然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關于教學內容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教學的內容應該包括這兩大部分:
1.課文內容
作者按順序寫了這些內容:
(1)交代養(yǎng)花的原因和目的:因為愛花,所以養(yǎng)花,這就是原因。目的是為了增添生活的樂趣。
(2)講了不養(yǎng)名貴花草的原因:A.自己不是養(yǎng)花專家,沒有養(yǎng)名花的本事,自己又沒有工夫去研究和試驗,看到一棵好花死去,心里難過。B.北京的氣候不適宜養(yǎng)好花。
(3)講了怎樣養(yǎng)花,養(yǎng)花可以得到知識:“我得天天照管它們,像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作者在養(yǎng)花實踐中摸索,一來二去,摸著了門道,花草養(yǎng)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這就是知識。
(4)講了養(yǎng)花雖然辛苦,但很有意義:一是作者有腿病,通過養(yǎng)花調節(jié)腦力與體力勞動,有益身心,勝于吃藥;二是養(yǎng)花要付出勞動。每當暴風雨來臨,搶救花草,熱汗直流,腰酸腿痛,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因為它體現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
(5)講了享受勞動果實的快樂: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曇花開時,邀請友人秉燭夜游賞曇花;花分根了就贈給友人一些。這都是勞動的成果。
(6)寫了養(yǎng)花中的傷心事:下暴雨,鄰居的墻倒了,花被砸死一百多棵,全家人幾天都沒有笑容。
(7)總結全文,概述養(yǎng)花的種種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悲喜交加,喜憂參半,既有付出,又有收獲,作者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以上各段內容,既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有的是從正面敘述,有的是從側面交代,有的是從反面襯托,但段段都圍繞著“樂趣”二字來寫的,所以,必須讓學生逐一了解。
2.教材的深層內涵
通過學習課文內容,學生知道作者是怎樣把養(yǎng)花的樂趣寫具體的,他的樂趣是什么,這可以說是達到學習本課的基本目標。因此,應該繼續(xù)挖掘教材深層的內涵,也就是引導學生真正體會到養(yǎng)花的“喜、憂、笑、淚、花、果、香、色”種種樂趣的由來,以及“既需勞動,又長見識”的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實現從學文到明理的升華。
三、關于教學思路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學習應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的要求,以及學生“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知規(guī)律,我把本課的閱讀教學設計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課前準備
具體內容有:
(1)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知道作者是誰,課文大體上是寫什么。
(2)生活感知。比如:家里養(yǎng)花嗎?自己親手種過花嗎?種過什么花?有什么感受和收獲等等。準備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
第二環(huán)節(jié):情景導入
程序安排如下:
(1)揭示課題,并作簡要導入談話,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準備的話題,再談談自己初步了解哪些課文內容。
(2)借助載體,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也可準備一些音像圖片等資料,讓學生課前先聽一首歌,如《牡丹之歌》,或看一看介紹花卉的視頻,或欣賞掛圖等。
以上的程序,目的在于營造一種愉悅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心靈空間與文本的距離,為隨后的課堂教學作鋪墊,拉開序幕。
第三環(huán)節(jié):學習課文
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它是包括講讀、思考、問答、質疑、討論、總結等一系列師生互動的綜合性學習過程。其目的,就是為了體現前邊講到的三大教學理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整個學習過程的具體程序,教師都要事先周密安排,精心設計。
第四環(huán)節(jié):總結升華
該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內容有三方面:
(1)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程度??纯磳W生是不是已經了解了課文的內容,知道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把養(yǎng)花樂趣寫具體的。其中,有的是從正面敘述,如:暴雨來時,全家動員搶救花草,累得熱汗直流、腰酸腿疼;有的是從反面襯托,如:鄰居的墻倒了,菊秧被砸死三百多棵,全家人都幾天沒有笑容等。最后再看看能不能歸納課文,概括中心。
(2)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敘事清楚、具體的寫作手法。作者從開篇點題寫起,夾敘夾議,把養(yǎng)花過程的方方面面寫得清清楚楚,繼而揭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最后總結全文,點明中心,不僅全文前后順序清楚,而且每段文字的層次也梳理得十分清晰。
(3)揭示文章內涵,滲透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并能由“養(yǎng)花”聯想到學習、生活、做人的方方面面,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后拓展
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課外作業(yè)、習作訓練、課外活動等形式來完成。比如:寫一篇讀后感,談談自己學習本課后的感受;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介紹花卉種植的資料或圖片,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辦一期“養(yǎng)花知識專欄”,大家共同欣賞;還可以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自己動手在家里種一種花,或利用勞動課,課外活動時間,大家動手在校園里建一個小花圃,在實踐中體驗種花的辛苦和樂趣,然后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篇養(yǎng)花的記敘文,這樣收獲就更大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