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圖 Pictures_王 輝
在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上,出商丘古城西南大約2.5公里,當你忽然看見一座突兀的圓形高臺時,不用問,閼伯臺就到了。
閼伯臺又叫火神臺、火星臺。經(jīng)史學家論證,閼伯臺是距今4000多年的觀星臺遺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古老的觀星臺、天文臺,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所建的靈臺,還要早2200多年。
相傳4000年前,“三皇五帝”之一帝嚳(音同“庫”)的次妃簡狄,因誤吞玄鳥卵而生下契。后來,契被封于商擔任火正,一則負責管理火種,以便人們可以隨時取到火;二則祭祀火星,觀察火星的運行,以及火星與太歲之間的關系、位置,以便及時告知人們防災避禍和適時播種收割,指導農牧業(yè)生產。在古時,太歲星若在卯時出現(xiàn),叫“單閼”;在甲年出現(xiàn),叫“閼逢”。由于卯時是早晨,而甲年是年干之首,所以“單閼”和“閼逢”比較引人注意。久之,火正契就被人稱為“閼伯”。閼伯死后,人們就把他安葬在他生前觀察火星的土丘上,后人便稱此丘為閼伯臺。因閼伯臺為閼伯始封地“商”之丘,故有“商丘”之說,商丘地名即由此而來?!对娊?jīng)·商頌》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毙B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燕子,一座城市的由來和一只燕子有關,古今中外恐怕唯商丘如此了。
閼伯臺高14米,夯土筑成,臺基為圓形,周長達300米。臺上有圓形的建筑群,為元代大德年間所造,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進得山門,從正面看,可見42個臺階,自下而上臺階由薄到厚,最底層僅10余厘米厚,最上層的卻有50厘米,喻“步步登高”、“步步高升”之意,古人的奇思妙想由此可見一斑。
上得臺來,進門是拜殿,兩側有兩個閣樓,按照“晨鐘暮鼓”,東邊鐘樓,西邊鼓樓。閣樓純?yōu)榍啻u壘制,沒用一根木料,最妙的當數(shù)頂部,是由方磚一圈一圈地漸收漸小,最后合攏而成。鐘樓里懸著一座青銅大鐘,鼓樓中放置一面牛皮大鼓,鐘聲悠長,鼓點低鳴,皆可傳數(shù)里之遙。
拜殿往里是大殿,殿內供奉著閼伯神像。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一耳房,分別供奉著其他神像。總之,整個建筑群顯得小巧而別致,雖不如一般廟宇的氣勢恢宏,卻別有一種古樸之韻、玲瓏之美。
大殿后,是古觀星塔遺址,空余一片半圓形的方磚地面,至于當年什么模樣,已無從得知。臨臺遠眺,周圍景色盡收眼底。雖沒有摩天樓、迪拜塔的高聳入云,但閼伯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韻,已足以傲視天下了。
臺兩側還有東西禪門,均有通往地面的臺階,是為防止走“回頭路”而設置。按“東文西武”的原則,文職官員當出東禪門,武職官員應出西禪門,然后順階而下。
閼伯臺下,正對山門的是一座花戲樓,樓不算大,卻是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樓下部有7塊石刻,中間是帶有“福、壽、祿”字的各星像。相傳當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避難于此,聽算命先生說,蒙上眼睛從山門走過去,只要能摸到花戲樓下的“壽”字,就能當上皇帝。趙匡胤不信,就蒙上眼睛試著摸了下,果真就摸到了“壽”字,而同行的隨從摸到的卻是“祿”字。后來趙匡胤當了皇帝,那隨從就是他的大臣,此為后話。
而今的閼伯臺,雖早已失去了觀星的作用,但人們對于閼伯的功績,仍心存感激,并尊稱他為火神。在每年的正月初七閼伯生日前后,都要舉行大型的廟會,以紀念閼伯。廟會期間,各地的地方戲、雜技、魔術、高蹺、鬼會、竹馬、旱船等民間藝術表演都會匯集而來,吸引省內外十幾萬香客、游人前來“朝臺”,成為遠近聞名的古廟會。
夕陽的余暉下,一只燕子輕輕掠過閼伯臺,說不定,那就是千年之前的那只“玄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