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山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但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由此而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
一、新課程不需要老師講了嗎
最近,各種課改觀摩活動此起彼伏,觀摩課、調(diào)研課、示范課、評比課接二連三。稍作注意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目前的語文教師很怕講,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盡量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因為越來越多的老師認為,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必須做到“少講”,甚至“不講”。于是,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泛泛而讀,冠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課件,名曰“用好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教師想方設法追求課堂活動的熱熱鬧鬧,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顧及教學的實效。
“講”就是“滿堂灌”“填鴨式”?就是“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它們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新課程并不排斥老師講。問題是怎樣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并不是一概地反對老師講,而是主張“精要地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講
從以前教師的繁瑣分析到現(xiàn)在教師談“講”色變,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好好研究“講”,正確反握“講”的作用。學生各抒己見,老師加上精當?shù)脑u點,就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自主探究,老師加上啟發(fā)引導,就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讀感悟,老師加上精妙的點撥,學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們不能當講的不講,該挖掘體會的不去挖掘體會,這樣的教學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也不得學生的發(fā)展。課堂上的“兵教兵”運用得當,固然有效,但教師大多還是能見學生所未見,思學生所未思。教師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職能,恰當而精要的“講”還是少不了的。
二、這樣的合作學習有用嗎
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不再“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近了,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稍作注意,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很多,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
如有的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用兩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tài),就草草收場;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一統(tǒng)“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tài),教師缺少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實思維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視對合作結(jié)果的評價,忽視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導……
按照最優(yōu)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原理,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xiàn)“互補”,達到共同提高。但如果運用不當,合作學習的這些作用就無法發(fā)揮。因此,領會合作學習的精髓,正確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當成為大家關(guān)注的重點。
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準確掌握合作學習的規(guī)則。教師應根據(jù)學習任務的性質(zhì)采用相應的策略: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
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選擇的內(nèi)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等等,這些內(nèi)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fā)的功效。
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課堂上,教師要真正關(guān)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三、怎樣提問更有效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們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xiàn)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體驗,老師們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觀察、分析和歸納后,你又會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把“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你想說什么”之類的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jù)課文的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jié)果,學生所思所見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啟發(fā)式教育的基本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時教師的適時啟發(fā),才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門扉。
作為教師,我們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考慮:這一節(jié)課中哪些提問是有效的,哪些提問是多余的,哪些提問需進一步改進。
另外,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扣住教材的重難點;要有啟發(fā)性,“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要有挑戰(zhàn)性,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設法讓學生“欲罷不能”。
(河北省鹿泉市李村鎮(zhèn)田東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