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泳
2013年7月5日,香港佛教慈敬學校門口,7歲的琪琪看到爸爸媽媽和弟弟妹妹來學校接她放學,興奮地抱著他們,琪琪已經(jīng)兩個多月沒有看到父母了。一旁的弟弟阿漢送給她路上一直沒舍得喝的果汁,妹妹則害羞地將前晚專門畫給姐姐的畫送給了琪琪。
這是一家人難得的團聚。平時琪琪和父母弟妹分隔兩地,只能通過電話交流。因為琪琪是“雙非兒童”——父母皆非香港人,卻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戶籍身份的兒童。
趁著周末的時間,父母來接琪琪回深圳的家玩兩天。琪琪的期末考試成績比初入學時有了進步,但是擔心一直在深圳生活突然來到香港的琪琪不習慣,老師建議琪琪重讀一年級,讓她不至于日后學習成績跟不上,讓她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
這是“雙非兒童”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琪琪和龍鳳胎弟妹阿漢和阿茹都是在香港出生的。當初,在香港工作的奶奶蔡姨認為,這是一種投資,卻沒有預想到往后小孩成長所帶來的問題。
蔡姨今年61歲,1992年來到香港,在一個大廈里做清潔工作,工作時間是早上4點半到7點半,下午7點到11點兩個時段。她說這輩子都沒有靠申請政府綜援過日子,她能夠靠自己的雙手養(yǎng)活自己。盡管在香港做著底層的工作,但她不后悔來到香港,這里空氣好,干凈,香港人的身份讓她感到自豪。
由于琪琪的“雙非”身份,她不能進深圳的公立小學。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琪琪不得不離開父母,到香港生活,入讀香港的小學,由蔡姨照顧。老師說,琪琪的性格相對內(nèi)向,在學校不會主動表現(xiàn),這與她缺乏父母照顧、無人輔導功課不無關系。琪琪適應香港還需要一段時間。
如今,琪琪的媽媽在家?guī)『?,同時做一些手工獲得收入,爸爸當過保安,也做過司機,剛剛被解雇,急尋一份有更好收入的工作。龍鳳胎將于9月份升學,對這個家庭來說,9000塊錢學費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再過兩年,阿漢和阿茹也可能要到香港讀書。蔡姨不可能同時帶三個小孩,父母中有一個人必須隨同來港,照顧孩子的生活。
香港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2012年公布的數(shù)字顯示,目前香港3歲左右的“雙非”兒童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2.98萬,20%到港產(chǎn)子的內(nèi)地孕婦打算送子女來港讀書。隨著雙非兒童數(shù)量的逐漸增多,香港本地人不滿內(nèi)地人占用醫(yī)療資源、占用學位等問題的矛盾不斷激化。今年,香港政府出臺了針對雙非的零配額政策(公私營醫(yī)院均不再接受雙非孕婦的分娩預約),以期能阻止內(nèi)地來港產(chǎn)子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