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霞
吸煙是世界廣泛流行的一種不良習慣,是中青年腦梗死的直接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反映全身動脈硬化的程度,并與腦梗死相關[1]。本研究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和分析,以探討吸煙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患者160例,男104例,女56例,分為吸煙組(觀察組)及非吸煙組(對照組)進行分析。(1)觀察組:80例,男51例,女29例,煙齡10年以上,每日吸煙10支以上;年齡41~72歲,平均(52.4±9.6)歲;(2)對照組:80例;男53例,女27例,煙齡10年以上,每日吸煙10支以上;年齡43~74歲,平均(53.4±9.5)歲;排除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及腦血管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作雙側頸動脈超聲檢查,使用ALOKA5500彩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5~10MHz。患者取頭部后仰臥位,檢查一側時,頭轉(zhuǎn)向?qū)龋瑴y量血管管徑,內(nèi)中膜厚度,斑塊大小,取樣容積置于血管中央,夾角<60度,測量收縮期及舒張期血流速度及計算管徑狹窄度,以觀察內(nèi)中膜厚度、斑塊,管腔狹窄或閉塞的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一般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分類變量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斑塊情況比較 觀察組多發(fā)性斑塊、軟斑、混合斑顯著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斑塊情況比較(例,%)
2.2 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為(0.92±0.17)mm,對照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為(0.84±0.13)mm,觀察組IMT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吸煙是引起血管內(nèi)皮功能損害的重要因素。尼古丁使體內(nèi)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脂質(zhì)沉積于管壁,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長期吸煙使血管長期處于收縮狀態(tài),導致血管硬化,管壁彈性減弱、血管內(nèi)膜損傷,內(nèi)膜下脂質(zhì)沉積,最終形成斑塊,導致血管變窄[2]。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以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nèi)動脈起始處居多,引起腦部供血障礙,或自身破裂后脫落組織可導致遠端動脈閉塞,引起腦梗死。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多發(fā)性斑塊、軟斑、混合斑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IMT高于對照組,說明吸煙可增加頸動脈硬化的危險。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方法,通過對頸動脈的觀察可間接地反映吸煙對全身動脈的影響,提供吸煙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證據(jù)。根據(jù)目前可獲得的資料,與老年戒煙者相比,繼續(xù)吸煙的老年人繼發(fā)性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險性較高[3],但戒煙后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迅速下降。戒煙1年內(nèi)危險性達到不吸煙的水平[4]。
綜上所述,長期吸煙與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建議該部分人群應定期做頸部血管檢查,注意預防和早期診治,且應少吸煙、不吸煙或盡早戒煙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fā)生。
[1]劉燕,司一民,王文妍,等.吸煙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36(6):71-72.
[2]Barbieri SS,Zacchi E,Amadio P,et al.Cytokines present in smokers’serum interact with smoke components to enhanc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Cardiovasc Res,2011,92(1):49-54.
[3]白永權總主譯.西塞爾內(nèi)科學.第20版.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53-55.
[4]周建生,郭瑄,賈琳,等.吸煙與老年人頸動脈粥樣硬化.中國心血管雜志,2001,6(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