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摘要:北宋詩人沈遼能詩文、工翰墨,曾在北宋中晚期文壇獨步一時。其書法剛勁、生拙,詩歌生峭、灑落,二者互為表里,一脈相承,在美學(xué)境界上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正所謂“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本文即是從沈遼的書藝入手,對其詩書一體的美學(xué)品質(zhì)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關(guān)鍵詞:沈遼;書法;詩書一體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
清人梁巘在《評書帖》中言“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對書法史上不同時期的藝術(shù)風(fēng)貌和審美追求作了簡要概括,這實際上切中了書法風(fēng)格史的要害。宋初書壇蕭條,正如歐陽修所言的那樣“書藝之廢莫廢于今”。經(jīng)過幾代書法家艱苦卓絕的努力至沈遼降生的天圣年間,北宋書法已經(jīng)開始全面復(fù)蘇。然而“宋人生唐后,開辟真難為”,欲與唐人嚴謹成熟的書法藝術(shù)相媲美,宋人只有另辟他途。從而轟轟烈烈的“尚意”書風(fēng)走上了歷史舞臺。所謂“尚意”實際上就是書法家在書寫中追求情趣意態(tài),注重感情抒發(fā)。有宋一代禪宗盛行,士人多以“自覺”、“頓悟”的思維方式感受自然品味生活,講求“師法于心”、“見性成佛”,從而更加注重“心”與“意”的傳達。
沈遼出生在天圣十年,主要活動在北宋中晚期,這一時期恰是“尚意”書風(fēng)的萌芽和滋長時期。沈遼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尚意書風(fēng)的拓荒者。沈遼,字睿達,號云巢,浙江錢塘人,生于北宋天圣十年,時博覽經(jīng)史,愛《左傳》《漢書》,未冠之年便有文章聲名藉然傳于京師。王安石父子尤器重之,贊其:“風(fēng)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薄端问贰酚袀?,有《云巢編》十卷流傳于世。此人多才藝,能詩文、通音律、工翰墨,出身于吳興沈氏,父祖輩皆有功名。兄沈遘官至翰林學(xué)士,知開封府儀同三司,族叔沈括是我國歷史上卓越的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外交家,三人有“三沈”之稱。沈遼雖多負才學(xué),但性格倔強恃才放曠,故而仕途坎坷,一生位賤職卑顛沛流離,熙寧末年更是被誣陷致貶官荒楚,元豐中始得赦回。北歸后乃筑室齊山不復(fù)起,元豐八年病終,享年五十四歲。
沈遼書法早年師法沈傳師等人,是比較傳統(tǒng)的學(xué)書道路。沈傳師工于楷書,出入于歐、柳之門。沈遼取法于他,實際上是對“唐尚法”的繼承。晚年的沈遼已經(jīng)意識到了“尚法”所帶來的問題,所以對早年學(xué)習(xí)沈傳師有所隱晦,而言自己師法王子敬。王獻之書法以瀟灑俊逸著稱于世,與王羲之相比,王獻之的書法更具有抒情性,能更直接地書寫胸中之“意”。元豐年間沈遼言自己學(xué)王獻之,實際上是為了尋找書法的新變。
沈遼晚年的這些探索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自出新意,不踐古人”便是一例。蘇軾常言“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沈遼又何嘗不是這樣?!对瞥苍姴⑿颉分醒云洹白x書、取支、書寫、作文章傲倪一世,以自為師”。除此之外沈遼與蘇軾皆以書法為小道,并不值得去專心精研。正如沈遼在《次韻酬陳生求書》一詩中所說的那樣:“髯君莫及兒童伎,留取褚中翡翠翹?!碧K軾的書法觀同樣表現(xiàn)出儒家“書為小道”的看法,他反對“棄百事而以學(xué)書為事業(yè)”。因此東坡雖鐘愛書法并為之付出一定努力,但書法在他心中始終未取得與文學(xué)同等的地位,只是消遣娛樂的手段罷了。
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存在才催生了一系列的墨戲。墨戲即筆墨游戲,是書法家們的即興發(fā)揮,雖然沒有太多的準備工作,但是這種活動往往更具有抒情的功能。由此產(chǎn)生的書法作品也更具有真情實感,更能書寫書法家胸中“意氣”,書法“直指心源”的功能才被進一步擴大。這些筆墨游戲?qū)Α吧幸狻敝L(fēng)又何嘗不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沈遼早年也時常加入到墨戲的行列中來,《類說》卷四十七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錢塘一寺極佳而僧好爭訟,沈睿達因閱僧堂見堂字口不合,戲舉筆涂合之,爭競遂息?!边@當然有些玄幻的色彩,但是可以看出沈遼詼諧的情致。除此之外沈遼還時常有題壁、題名的書法活動,無不是充滿浪漫色彩和真摯情感的筆墨游戲。
宋代董更在《書錄》中引魏道輔《東軒筆錄》言“近世沈遼最善行筆”?!靶泄P”實為用筆。魏泰是曾布妻舅,其人并不精通書法,且與沈遼又為好友,言沈遼“最善”行筆,恐言語之中不免有夸張的成分。然而魏氏此言也絕非空穴來風(fēng)。沈遼馳騁書壇數(shù)十年,在“行筆”上有其過人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沈遼書藝對“力”、“勢”、“古”的追求上。這與其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也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詩歌和書法無疑是表達心緒傳達情感最為直接的方式手段。宋人雖然普遍地意識到了人物性格以及詩文書畫間的相互融通,但是真正做到的卻不常見。沈遼的性格和人生遭遇以及詩文和書法卻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
《四庫全書總目》中評沈遼“文章豪放奇麗,無塵俗齷齪之氣”。的確如此,他自幼喜《左傳》《漢書》,又受到韓愈、柳宗元等古文運動的影響,形成了樸厚、勁健、灑落的文風(fēng)。其詩歌生峭險勁,吳之振在《云巢詩鈔》言“余閱其(沈遼)詩,間出入俗調(diào),佳者亦生硬排奡”,即是言其詩歌險峻而富有骨力。沈遼推崇剛健有力的書法作品,他在《贈清道》一詩中對“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的張旭、懷素書法贊譽有加。言:“張顛下筆有神會,其妙不似點畫成。后來沙門有藏真,措意瀟灑尤更精?!痹娭猩蜻|認為懷素書法更勝張旭一籌。懷素書法遒瘦露骨“如勁鐵畫鋼木”,與張旭的肥勁風(fēng)格迥異,進而不難看出沈遼在追求灑落之風(fēng)的同時,更注重剛健的力感。
從沈氏存世的書跡來看,筆力沉雄勁健,力感十足,尤其是其楷書作品更是如此。《杭州青林洞題名》雖寥寥數(shù)字但用筆果斷剛猛,線條質(zhì)感十足,結(jié)構(gòu)以方折為主,更能顯峻整遒麗的歐、柳之法;《曾鞏墓志》通篇兩千余字,雖然為小字,但嚴謹磊落,小而不弱、局而不促,也是灑落勁健的佳制。
沈遼在《贈清道》中云“贈我數(shù)行豈無意,勢如九河注滄溟……中間龍蜃降復(fù)升,歡伏不暇獨可驚”,在《德相所示論書聊復(fù)戲酬》中言“或為神所追,或自勢所劫”,這實際上也透露出了沈氏書法尚“勢”的訊息。雖然沈遼在思想上重“勢”,但從其傳世的作品看來卻表現(xiàn)得并不明顯。只能算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與書法相比沈遼詩歌對“勢”的把握和掌控似乎更勝一籌。例如《張公洞》一詩中描繪光亮的霓旌羽蓋、欲頹的白鳳雪猿,轟雷一般的水車……雄偉壯闊、嶙峋奇?zhèn)ソo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在《和穎叔蓬萊閣》中以神話故事渲染詩歌氣氛,凸顯雄奇的氣勢,用“巨鰲”、“迢峣”、“洪崖”、“波濤”等意象構(gòu)成了雄偉壯觀的氣勢。又用“麻姑朝按行”、“宴勞酌瓊液”、“風(fēng)前吹玉簫”等神話傳說穿插其間給雄偉磅礴的場面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洞雾嵗钫ρ分忻枥L大雪來臨時冷峻、壯闊的場面:朔風(fēng)氣勢相凌駕、遠山空崚嶒、海氣上升飛騰……這種氣勢讓人身臨其境、如履薄冰,有一種“一飲一斗心易矜”的恐慌感。再如《和李正甫》一詩中,描寫山川旱氣、大海干涸、行人渴死道中以至于堵塞道路,飛鳶從長空中墜落等等無不雄奇險怪、氣勢恢弘,使讀者驚嘆極具有感官刺激和聯(lián)想空間。
沈遼生來好古?!渡蝾__墓志銘》言其:“好蓄古物,金、銅、陶、瓦、圖書之屬,近閱數(shù)百年,遠者溢出周秦?!鄙蜻|《云巢編》中“古”字出現(xiàn)了一百三十余次,“古人”、“古木”、“古劍”、“古風(fēng)”、“古觀”、“古寺”等詞語比比皆是,可見其入古之深。
沈遼的書法亦涉古尤深。他在《德相所示論書聊復(fù)戲酬》中言:“往往論書法,軒軒兩目睫。中郎石經(jīng)在,元常表軍捷。漢魏多傳人,至宋有遺帖。唐室初最盛,漸衰自中葉。歐虞緬誰嗣,顏柳何足躐?!笨梢娚蜻|學(xué)習(xí)書法視野所及皆是上至兩漢下至李唐的古代碑帖。在長期對古代碑帖的臨摹和學(xué)習(xí)過程中,沈遼逐漸形成了書需有古意的書學(xué)觀念。他對古意十足的篆書和隸書特別喜愛,在《德相所示論書聊復(fù)戲酬》中曾言:“篆籕昔難工,草圣誰敢輙。巨山作散隸,雄古掀龍鬛。”對衛(wèi)恒散隸十分欣賞,對篆籀、草書的難工表示感嘆。
沈遼不僅以楷、行著稱于世還工于隸書。《墨莊漫錄》卷九言:“沈遼睿達以書得名,楷、隸皆妙?!?/p>
陸游入蜀時就曾目睹了沈遼的隸書真跡,并評曰“筆意極簡古”。沈遼的行書、楷書雖由王獻之、沈傳師處傳襲而來,但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學(xué)習(xí)篆隸留下的痕跡。這種取法乎上的學(xué)書立場,無疑走在了當時凋敝書壇的時代前列。
沈氏書法雖然遠涉晉唐,但師古不泥,有著“出私意”的家法,有強烈的革新意識。從傳世的《顏采》《秋杪》二帖看來真草相間,雖然遲澀與流便未能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但與同時期的書法家書跡相比無疑讓人耳目一新。
沈遼的詩歌又何嘗不是如此。沈遼的詩歌生峭,與黃庭堅詩風(fēng)較為相似,木齋先生在論及黃氏“點鐵成金”時說:不但要從讀書的角度,而且要結(jié)合創(chuàng)新精神——黃庭堅內(nèi)涵的、獨特的創(chuàng)新精神,來審視“點鐵成金”論,才能識得廬山真面。“轉(zhuǎn)古語為我家物”,黃庭堅在《云巢詩序》中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其法則的“一言以蔽之”。
黃庭堅認為沈遼的詩歌能“轉(zhuǎn)古語為我家物”,其實就是言沈遼的詩能夠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以古為新”,不愿囿于前人的陳言俗套,而達到創(chuàng)新的效果。
正是這種對筆力勁、筆勢奇、筆意古的追求,才使得沈遼書法與眾不同,遂成名家。至于后來黃庭堅所謂的“字中有筆”、米元章倡導(dǎo)的“八面出鋒”大抵皆來自沈遼“最善行筆”的啟示。然而也正因為這種思想的支配,又使得沈遼的書法藝術(shù)走向了生拙、機械的極端。我們從其傳世的幾件書作中也可以管窺到沈遼生拙、僵硬的書風(fēng)。
沈遼詩歌同書法一樣也有生拙之弊。林陽華先生在《北宋詩人沈遼研究》中言:“沈遼的生峭詩風(fēng)還不是很成熟,有些詩歌過于生硬和峭拔,加上以議論為詩等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使得缺乏情韻?!?/p>
其實沈遼這種書風(fēng)和詩風(fēng)的形成,是和他坎坷的人生遭遇分不開的。
宋初崇文抑武的國策,激勵著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登上政治舞臺。他們飽含著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和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積極地投身到國家事務(wù)中來。但是隨著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革新運動的失敗以及黨爭的此起彼伏,許多名貫一時的才子、滿腔熱血的志士被淹沒在波濤洶涌的政治浪潮之中,遭受著權(quán)術(shù)的玩弄,默默承受著悲慘無助的命運。
沈遼便是如此。屢戰(zhàn)屢敗的科考再加上蒙冤受屈的流放,使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取與守拙交替出現(xiàn)同時并存,不斷敲打和沖擊著他的內(nèi)心。他在詩歌和書法中苦苦追尋,在惆悵與失落中坎坷前行。精神需要和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xiàn)時時啃噬著他脆弱的靈魂,也加劇了他對社會的戒心,從而形成傲倪、孤僻的性格和生拙、勁健、灑落、峭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參考文獻】
[1]宋·曾慥《類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25頁
[2]宋·董更《書錄》,《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70冊,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335頁
[3]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中華書局,1985年,第252-253頁
[4]木齋《宋詩流變》,京華出版社,1999年,第287頁[5]林陽華、常先甫、李懿《北宋詩人沈遼研究》,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