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晗
我的中國夢
王如晗
她曾是遼寧省實驗中學的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去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能源專業(yè)。她思維敏銳,觀點鮮明,對“中國夢”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每周一,我都會去彰武路校區(qū)參加金工實習,能擁有動手的機會使我這個一直生活在“理論”中的孩子興奮不已。
實習基地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從機床到吊車,從電焊到硅膠,我甚至對最普通的砂紙和錘子也產(chǎn)生了興趣。對于我來說,星期一不再是連上八節(jié)課的辛苦一天,而是把知識轉(zhuǎn)化成實踐的一天。
作為一個中國孩子,我很幸運地接受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初等教育。老師和家長的培養(yǎng)使我成了一個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強大意志力的“三好學生”。我從小生活在分數(shù)和競爭的世界里,以一個戰(zhàn)勝者的姿態(tài)接受大家的贊揚。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在贊揚中嘗到了悲哀。我經(jīng)常問自己:“除了做題,你還會什么?”“題做對了又有什么用?”“你學習是為了什么?”“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嗎?”
除了做題,我還會很多。我喜歡畫畫,喜歡做蛋糕,喜歡彈琴……每天早上,雖然我很想去成規(guī)樓彈鋼琴,但還得去河邊讀英語;每天晚上,雖然我很想安靜地畫畫,但還得去溫習高數(shù)。我所做的一切不是“我喜歡”,而是因為“我需要”。我需要流利的英語口語,才能順利出國;我需要一個高的績點,才能進入我喜歡的方向;我需要適當犧牲愛好,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每做對一道題,我都會有成就感,可除此之外,我并沒有太多因為學到了新知識而產(chǎn)生快樂。我知道,我學到的知識是印在紙上的,不是運用在生活中的。我會畫復雜的電路圖,卻連基本的換燈泡都不會;我會做讓老外頭疼的語法題,卻連和外國人對話的勇氣都沒有。隨著一張張卷紙而去,剩下的只是對這種教育制度的反思。
我認為中國教育有失敗的地方,就是讓我們相信了“學習是成功的手段,而不是一種樂趣。”現(xiàn)在的教育不是我心中的樣子,它給了我們壓力,卻忘了給我們熱情;它給了我們理論,卻忘了給我們實踐;它給了我們方法,卻忘了給我們方向;它給了我們選項,卻忘了給我們選擇。
我有一個中國夢,一個關于中國教育的夢。它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抓得住的希望。
有一天,你問起中國的學生:“除了做題,你還會什么?”他能驕傲地告訴你:“我有自己的愛好,我不會因為學業(yè)而放棄它們?!?/p>
有一天,你問起中國的學生:“題即使做對了又有什么用呢?”他會利用身邊的材料,疊一個飛機,然后自信地反問你:“不從物理原理出發(fā)怎么知道如何讓我的飛機飛得更高?”
有一天,你問起中國的學生:“學習是為了什么?”他能開心地回答你:“學習新的知識使我每一天都很充實,也使我的生活更加理性和有意義?!?/p>
有一天,你問起中國的學生:“你想象中的教育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嗎?”他能毫不猶豫地說:“中國的教育就是我心中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