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明
中國需要的是對于歷史的反思,而不是點驗戰(zhàn)果,回避失誤。
而我們的歷史上的“清流”和當代的“憤青”,希望中國在外交舞臺要做到寸步不讓。即使是霸權的美國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在外交舞臺做到寸步不讓,更何況中國?
在此意義上的“弱國無外交”是天朝極度自大和極度自卑的矛盾心態(tài)體現(xiàn)。
這一點,日本很清楚,它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甲午戰(zhàn)爭雖然打趴了愛新覺羅王朝,壯大了日本的國力,不過占了大便宜的是坐山觀虎斗的列強們,而占最大便宜的是從沒露臉的大佬——大英帝國。
別想不通,這就是老大的好處,不然都想搶老大的位子干嗎?
其他列強也得到不少好處:
俄國修通了西伯利亞鐵路,利用中東鐵路的建成,將勢力滲透到東北全境,并隨時可能威脅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日本甚至準備必要時出讓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朝鮮,作為退讓的底線;德國得到了日本撤退后的膠東半島的數(shù)個軍港……
日本花了大力氣,可是搶到的大塊利益成為其他列強的美餐,這就是國際政治現(xiàn)實。
不過最大的冤大頭是愛新覺羅王朝。
前面說了,愛新覺羅王朝向日本賠付的兩億兩巨額賠款,都是從英、德、法、俄等國銀行借得的。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排在友誼前面的還有更實在的:利益!這份友誼實在不便宜,最后本息總計高達6億兩。
借款償付的具體情況為:
清政府為了依照條約在三年內(nèi)還清賠款,1895年7月,同俄法兩國簽定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億法郎,年息4厘,分36年還清,九四折扣。
1896年3月,中國政府同英德兩國簽定借款合約,即“英德借款”,借款總額1600萬英鎊,年息5厘,分36年還清,九四折扣。
1898年3月,中國政府再次同英德簽定借款合約,即“續(xù)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萬英鎊,年息四厘五,分45年還清,八三折扣。
據(jù)計算,僅上述三筆借款給中國造成的可以估計的間接損失就達40471萬兩,同時,“續(xù)英德借款”還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條件,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地喪失,有關條件如下:
1. 償還期為45年,中國政府不得加速償還或提前一次還清,也不得變更償還方式;
2.此次借款未付還時,中國總理海關事務應照現(xiàn)今辦理之法辦理(即海關稅務司職位一直由英國人充任);
3. 借款擔保的范圍,除關稅外,還有貨厘和鹽厘(赫德趁此機會要求中立衙門將有關的各厘局交由總稅務司管轄,大大地擴大了總稅務司的權力)。
這些條件保障了利息的收取,加強了對于中國收入的控制,這些占賠款近兩倍的利息和附帶利益都被大英帝國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獲得。國際金融資本的得利超過了日本的戰(zhàn)爭財,而日本的戰(zhàn)爭所得,更多的是償還了欠國際資本的外債,以及再次向列強采購軍火,利益大部分還是流入了列強和大鱷的腰包。
更大的利益來自隨之展開的金融貨幣戰(zhàn)爭,列強與日本共謀,強迫中國以英鎊交付“甲午戰(zhàn)爭”賠款,從而使得中國必須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以致中國的白銀貶值。
原先兌換英鎊的匯率是每3兩白銀等價1英鎊,而由于是英國人擔任愛新覺羅王朝海關官員,修改調(diào)整愛新覺羅王朝匯率也有所難免。1896年,愛新覺羅王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籍)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指出“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6至7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
如此巨大的貶值必然造成中國更大的損失,立即發(fā)生的損失就是我們在《馬關條約》以后向列強和金融資本的借款歸還會有巨額匯兌損失。
這個強迫“要求中國以英鎊交付”的看似無害條款,通過修改調(diào)整匯率這簡單一招,兵不血刃地再殺了愛新覺羅王朝一回“甲午戰(zhàn)爭”,只不過沒動槍炮。愛新覺羅王朝只當是天災。
這些因中國的白銀貶值而多支付的財富,買單的自然是人傻錢多的愛新覺羅王朝,收錢的不是殺氣騰騰的日本武士,而是溫文儒雅的英國紳士。
其實愛新覺羅王朝付出的遠遠不止這些。
間接金融利益我們撇開不算,就貶值后海關的稅收和我們的貿(mào)易損失就極大。中國海關在英國官員治下總稅收不斷增加,從1865年的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而1885年增加到1450萬兩。1887年洋貨進口突破1億海關兩,到1894年,7年間已經(jīng)迅速上升到億海關兩。
所有這些損失加起來,絕對不是什么億兩白銀,也不是帶利息的6億兩白銀,而是十幾億到幾十億兩白銀的損失。
知道厲害么?啥叫賺錢不吃力,吃力不賺錢?“甲午戰(zhàn)爭”中的英國與日本,就是典型案例。
什么叫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從來不靠口水,靠的是實力,靠的是謀略。作為孫子兵法的后人,我們至今都很少能理解“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含義。面對外交糾紛,不是口出狂言,言必“血洗”、“封殺”,就是號稱“韜光養(yǎng)晦”,視而不見,唯獨忘了用智慧尋找“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之路。
這與幾十年后的抗日戰(zhàn)爭有關么?有關!全面抗戰(zhàn)前的1935年,中國有一次“法幣改革”——大英帝國將1896年玩的那一套變換了包裝,又上演了一次!
當時人傻錢多的愛新覺羅王朝給折騰沒了,羽翼豐滿的日本帝國卻沒忘記當年背黑鍋做嫁衣的一幕。
“法幣改革”的推行,等于將日本帝國的在華利益,都要繳納相當比例或是一半以上給大英帝國。
那么,要阻止“法幣改革”的推行,不是要終結(jié)大英帝國,就是需要終結(jié)那個推行“法幣改革”的中國國民政府。
兩者必居其一。
打架要找好欺負的,中國國民政府在日本人眼里就是好欺負的。
日本從來很堅定很獨立:日本的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木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