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留法時期的真實歲月(下)
■高遠專欄
高遠,旅法音樂家、藝術(shù)評論家、作家、教授。留學于法國國立音樂學院,獲法國政府獎學金、法國亞洲中心獎學金,享有法國國際藝術(shù)城專家工作室。
據(jù)說鄧小平喜歡吃法式面包,尤其鐘愛酥而香的羊角面包。1974年,他在率中國代表團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特別會議后的回國途中,在巴黎做短暫停留時,提出要吃羊角面包,并且多買了幾個帶回北京,分送給病中的周恩來和留法勤工儉學的一些老戰(zhàn)友們。
寫這篇文章時,我陷入了深思。當年老前輩們吃到又酥又脆的面包時,是否想到了巴黎?是否想到了他們榮辱與共的留法時光?我想他們肯定回憶起了留法時期的那一段艱難歲月。我在法國幾年間,因為演出或是旅行,幾乎走遍了鄧小平在法國走過的所有城鎮(zhèn),從馬賽到巴黎,從巴約到克樓梭,從蒙達爾涅到夏蒂榮?,F(xiàn)在回想起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幾個地方,外省就是蒙達爾涅小鎮(zhèn)。那里至今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生活和學習,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留法勤工儉學資料依然存在。
巴黎近郊的布朗日小城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根據(jù)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鮮為人知了。那是一棟具有田園風格的法式三層建筑,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高潮時期,整棟樓都住滿了學生,院中還搭起了帳篷,連后面的花園也住滿了人。那時的學生們生活困苦,衛(wèi)生條件也極為惡劣,吃的更是可憐。他們每天只發(fā)幾法郎的生活費,每天都有學生因營養(yǎng)不良病倒,有的因為長期睡在花園草地和地板上,身體水腫,疾病纏身。幾乎每個月都有病死的人,留法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當初的愿望大相徑庭。
布朗日小城如今寧靜安詳,小城一旁的森林的小空地還在,旅歐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的成立儀式就是在這里舉行的。曾經(jīng)在布朗日小城生活過的留法學生的名字早已銘刻在了中國近代史的史冊上:鄧小平、周恩來、趙世炎、李立三、陳毅、蔡和森、李富春、聶榮臻、李維漢、王若飛、蔡暢、向警予、傅鐘、何長工、張申府、錢三強、嚴濟慈、張竟生、冼星海、李健吾、常書鴻、潘玉良、林風眠、歐陽予倩、焦菊隱……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無一不是經(jīng)歷了艱辛與苦難,才成為中國社會的棟梁之材。
巴黎十三區(qū)中國城附近的弗朗索瓦大街17號是鄧小平、周恩來住過的小旅館所在地。鄧小平、周恩來等人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宣揚革命思想的《赤光》雜志。如今,原來的舊旅館已經(jīng)拆除,在原址蓋起的新旅館墻壁上鑲刻著周恩來的浮雕頭像。這里是鄧小平和周恩來兄弟般情誼的見證,是兩位偉人在巴黎傳播革命火種的所在。同樣,鄧小平也是從這里走出,參與或組織旅法學生和華工的游行示威活動,也在這里和其他有不同政見的中國留學生打筆仗。這是鄧小平在巴黎的最后住所。
鄧小平、周恩來等老一代人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的真實歲月,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它作為一份難得的歷史資料,記錄過去,啟迪當今,惠澤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