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
施萬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擔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學院前作曲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影、錄音師協(xié)會藝術顧問、電視音樂學會特約理事及北京延嶺藝術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第三場、《第一弦樂四重奏》、管弦樂《節(jié)日序曲》、簫與樂隊《隨想曲》。此外,還創(chuàng)作了近50余部影視音樂,如《青松嶺》、《孫中山》(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良家婦女》(獲1986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獎)、《紅蓋頭》等。
《送上我心頭的思念》是在1977年元月,紀念周恩來逝世一周年的活動中產(chǎn)生的。當時還處于“四人幫”粉碎初期,人們音樂創(chuàng)作的思想還沒從“左”的陰影中走出來,這時的音樂創(chuàng)作主要是兩方面的:
1.大多是為政治服務。這種音樂在歷史上各國各個時期都有出現(xiàn),如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的“樂舞”、歐洲中世紀的“宮廷音樂”等等。文革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是“八大樣板戲”,還有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在這一類中還有一種也比較突出,就是用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如《沁園春·雪》等。
2.為了吊唁偉大人物而作的音樂。這類音樂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大多感人肺腑。本文所分析的《送上我心頭的思念》就屬此類。此外,1977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還有《周總理你在哪里》、《雪花》等,人民文學出版社還在這一年出版了一本《深切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小戲集)》。
施萬春的這首《送上我心頭的思念》可謂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鮮物”,無論從調式調性還是和聲特點、曲式結構特點上看都是可圈可點的。下文對《送上我心頭的思念》這部作品音樂特點作詳細剖析。
《送上我心頭的思念》是一首單三部的作品。其中部尤有特色,中部的結構為倒裝的復樂段,以不同的節(jié)拍、較快的速度與激動的音調與兩端部分深切的抒情性形成鮮明的對比,它的結構與通常復樂段中兩段終止式先開后合的順序相顛倒,而成為第一段落在主音上完全終止,后段落在屬音開放,這種處理是為了在中部末尾形成“屬準備”,以順利引入再現(xiàn),增強了中部與再現(xiàn)部之間的融合性。
【例1】中部結構圖:
復樂段a a 1 7+5 be: t t t 6 + 4 6 +D
整首樂曲大體建立在雅樂調式之上,作品中升fa(首調讀法)的幾次出現(xiàn)分別有著不同的含義,第一次出現(xiàn)在:
【例2】
這里的升fa的意義在于使旋律走向其屬調bD調,調性趨向模糊了。
第二次的升fa出現(xiàn)在這里:
【例3】
樂曲在這里轉到了商調式上,但亦可看作是降e羽調上的變徵。
施萬春在這首作品和聲的選擇上別具一格。1977年,大多數(shù)作曲家的思想還深陷在“文革”影響中,他們的歌曲伴奏還都是停留在為旋律服務的思想上,所配伴奏也大多是死板的“和聲堆積”,或是簡單的伴奏織體。而施萬春在《送上我心頭的思念》中的伴奏寫作上已經(jīng)把和聲作為一種可以單獨存在的、有自己獨立意義的個體來寫,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性,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這首作品中,他采用六個降號的be小調來寫作,烘托出了那種悲傷懷念的氣氛。
從這首作品的旋律和伴奏的關系上來看,其獨特之處就是用西方大小調來為中國的五聲調式音樂配寫伴奏,并使兩種不同的調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
和聲通常是作為局部的輔助手段而出現(xiàn)的,而施萬春在這首作品中賦予了它生命,使它有了色彩性。在紀念周恩來這個背景前提下,如何來表現(xiàn)出那種懷念的悲傷情感呢?作曲家采用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技巧來表達:
增六和弦一般是由重屬和弦變音形成的,變音是用半音來加強在調式中已經(jīng)存在的全音旋律的 傾 向 性。 重 屬 系 統(tǒng) 的 變 和 弦 (b3DVII6/D、b3DVII65/D、b5D43/D)是傳統(tǒng)和聲變音體系中很重要的和聲材料,在十八世紀的音樂作品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在十九世紀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這類變和弦更是大量使用。
在《送上我心頭的思念》中增六和弦出現(xiàn)了7次,如下例。作曲家使用它們的目的在于:一是通過它們所包含的不協(xié)和音程與調式變音所構成的和聲緊張性來推動音樂的進行。另外,使得和聲與旋律在整體的氣氛上更加趨于統(tǒng)一。
【例4】
在作品前奏中使用了一連串的九和弦下行連接,體現(xiàn)了一種凝重性,和聲上要求外延,期待被解決。九和弦的使用表現(xiàn)出人民希望總理回到我們身邊的期盼之情,而連續(xù)下行的九和弦又好象是人們對總理離世的無限悲痛的表現(xiàn)。最終九和弦落回到be調主和弦上,主題開始。
【例5】
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雖然前奏中一直使用大小調的和聲體系,但是我們可以從最上方的旋律線看到,它已經(jīng)是一個五聲調式的旋律了,作曲家很巧妙地為后面的旋律做好了鋪墊。
在樂曲中部,觀察伴奏的低音聲部可以看到從be-bd-c-bc-bb-ba-bg-f-be-bd-bc-bb-a的一條級進下行的低音線條,這一線條為原本比較平靜的旋律營造了很大的張力,大大提高了旋律的力度,使整體氣氛變的激動起來,與前后兩段構成鮮明的對比。
【例6】
縱覽全曲不難發(fā)現(xiàn),樂曲的第一部分與再現(xiàn)部分旋律相同,本來可以簡單地、無變化地再現(xiàn)第一部分的和聲,但施萬春沒采用那種省力的方法。他在這里用了和聲變奏的手法,使再現(xiàn)部分的旋律與和聲在聽覺上給人一種樂隊全奏的恢宏效果。
變奏手法是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手法,民間的器樂演奏家或歌唱家在演奏或演唱時往往都以變奏的手法作為他們即興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端蜕衔倚念^的思念》中再現(xiàn)部分伴奏可以分成三層、三組樂器來演奏,上聲部可以看作是小提琴組的全奏,而下聲部的低音支撐則可以看成低音銅管樂器加上Bass演奏,中聲部基本上是分解和弦,可以用木管樂器進行演奏。
【例7】
在這部分,和聲功能基本沒有變化,但卻通過和聲變奏表達出了一種比第一部分強烈許多的感情色彩,把思念之情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這首作品的結尾部分,作曲家通過兩個反向進行的“和弦”(上聲部向上、下聲部向下)共同行進至主和弦,在旋律聲部最后一個結束音的下方,運用了6小節(jié)的材料來補充,這個材料是取自間奏的一段音樂,最后用正格完滿終止結束全曲。
【例8】
通過對《送上我心頭的思念》這部作品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代中國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施萬春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其對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特質,使得旋律與伴奏間達到了完美的交融,伴奏組織中和聲材料顯露了鮮明個性,材料之間達到了有機的聯(lián)系,是我國近現(xiàn)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1] 桑 桐.和聲的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2] 劉 平.論《送上我心頭的思念》創(chuàng)作特征及其演唱[J].黃河之聲,2009(6).
[3] 李西安.此情眷戀無絕期——評歌曲《送上我心頭的思念》[J].人民音樂,1982(1).
[4] 廖寧杰.歌曲《送上我心頭的思念》的藝術特色及演唱分析[J].音樂時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