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珍[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作 者:陳曉珍,暨南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浮世畫家》是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作品,該小說沒有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發(fā)展,而是隨著小野腦海的記憶一一呈現(xiàn)往事。戰(zhàn)前,小野是名噪一時的畫家;戰(zhàn)后,曾經的輝煌成就變?yōu)樗松膼u辱,甚至影響到女兒的婚姻,而年少的理想信念也成為晚年的生活困擾。為了尋求解脫,小野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因此,下文將從“罪與贖”的角度進行解讀,“罪”在這里既包含“罪感”,又代表一種對他人造成傷害的罪責,與西方基督教中“原罪”概念的范疇略有所差,“贖”即是普遍定義中的“救贖”“贖還”。
在罪責面前,人們往往用隱蔽的謊言掩飾事實真相,然而越逃避越加重心靈的折磨,不安的情緒讓有罪的靈魂日益顯露。那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通過獨特敘事揭露小野的真面目的?
1.“避重就輕”的選擇回憶小野作為敘述者,故事隨著他的回憶而深入,但每每回憶到特別事件,總是引而不發(fā)就跳到若無相關的其他事件。這種行為正暗示出某種異樣的心態(tài)——對自身不敢正視,急于撇清過去,試圖用謊言將一切歸于表象的遺忘中。這一點從他回憶與松田的談話中清楚地展現(xiàn)出來:“我們肯定有足夠的勇氣和精力,才能做出新日本運動這樣的壯舉?!雹匐m然此話帶有反諷的意味,但在回憶軍國主義活動的時候,小野的策略明顯帶有“揚長避短”和美化之嫌。正如克爾凱郭爾所言:“不得不把內心掩蓋起來,并顯示出一副另外的樣子,總是很痛苦?!雹陲@然,這種“避重就輕”的回憶將其內心深處的掙扎、蛻變、抗爭、無奈全都表現(xiàn)出來。
2.前后相矛盾的主觀敘述 小野在文中的當前層面是第一人稱敘述者,在回憶層面上是被敘述的對象,但是在文本中視角上的變化所帶來的自我觀照并沒有導致一種客觀的自我認識,而是經常出現(xiàn)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相互交換。這表明其在自我審視時遇到困難,而一切均由于他對過去的真實有所遮蔽而造成。因為無論小野如何想要“操縱”敘事,他必定受到被敘述者的經歷的牽制,于是便產生了悖論:回憶層面中的敘述的主觀色彩越濃,就越暗示出當前層面中作為敘述者的不可靠。③因此,文本中極力營造的謊言——“愛國情操”“藝術追求”在前后相矛盾的主觀敘述中便具有了某種張力,既揭示出事物的多層面性,又表現(xiàn)出人性的善變。
3.對他人不信任的猶疑情緒 大女兒節(jié)子的來訪使原本心懷疑慮的小野更加惴惴不安,通過對兩個女兒的察言觀色,他總是覺得女兒對自己不滿,并把過錯歸結于大女婿向女兒傳輸了不利于他的言論。文本中,對小孫子的敘述頻繁出現(xiàn)“瞪”這一字眼,在心虛的小野看來,不僅第二代人,連第三代人對他也懷有指責的敵意。盡管遭到兩個女兒的反對,但猶豫之后他還是堅持領自己的孫子去看一部美國恐怖片。小孫子在看到可怕的場景時便用雨衣蒙住了頭,敘述孫子被電影嚇得瑟瑟發(fā)抖,小野似乎釋放了自己內心的一部分恐懼。由此可見,小野一直為自己的弱點找理由,為自己的過錯找宣泄,曾經缺乏自我的控制已令夢想變成了欲望,而現(xiàn)在隱匿自己可恥的行為也慢慢演化成對下一代的傷害。
石黑借用“二戰(zhàn)”中蒙受不同冤屈的小人物命運,講述被人性弱點、社會風俗迫害的百味人生,并對客觀環(huán)境引發(fā)的各種罪責展開具體批判,對此,他該如何撥開重重罪責,重新尋找最初的和諧?
1.反省個人的自私罪責 小說開篇小野所承受的壓力完全來自世俗的偏見,他并未以真誠的態(tài)度探求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利欲熏心的他一直用“藝術”為自己辯護,甚至對戰(zhàn)爭中失去的妻兒也表現(xiàn)出麻木的態(tài)度。小野不愿承認自己是戰(zhàn)爭的幫兇,但有時又深感自己無辜,有時又對自己是否有罪表示迷惑。在坐立不安的質疑中,他開始為自己的委屈辯護,通過審視過往的行為,個人罪責的反省才慢慢展開。總之,剛開始他認為“懷著信念所犯的錯誤,并沒有什么可羞愧的”④,似乎“信念”二字足以消弭一切。后來小野通過不斷回憶,逐漸意識到自己錯位的人生,在現(xiàn)實與記憶中不斷反思,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過去的奮斗只是為了滿足愛慕虛榮的自私心理。
2.揭示藝術家的幫兇罪責 年輕時小野是日本的“浮世繪”畫家,“浮世繪”的獨特在于記錄世間百態(tài)。然而,“若從生存的表面看,任何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均擁有負面的消極的緣由”⑤,對浮華世界的追捧實際削弱了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就像松田對小野說的:“我們至少為自己的信念而盡力。只是到了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蕓蕓眾生。是沒有特殊洞察力的蕓蕓眾生。在這樣的時代做蕓蕓眾生,算是我們的不幸吧。”⑥類似小野這樣的藝術家,他們都力圖調和藝術與良心,并深信國家能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結果他們將藝術審美與國家機器統(tǒng)一起來,藝術本無過錯,但一旦作為戰(zhàn)爭的幫兇,自身難免也會成為歷史的污點。因此,小野對過去“輝煌事業(yè)”的追問,首先不是為了炫耀榮譽,而是為了指出藝術家在整個動蕩年月中的幫兇罪責。
3.譴責時代的戰(zhàn)亂罪責 小野及其同齡人都是在政府美化戰(zhàn)爭的宣傳氛圍中成長的,正值事業(yè)發(fā)展期的他在尋找人生方向時找到的卻是軍國主義,他用藝術宣揚這種思想,在政府的推動下成為出色畫家。然而,戰(zhàn)后的日本政府卻采取了不同政策,在美國的導演下開始推行“民主化”方針。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對戰(zhàn)爭有了新的認識,認為軍國主義宣傳將國家推入戰(zhàn)爭的深淵,于是小野在家庭、藝壇和政界的崇高地位喪失殆盡,不僅昔日的友人棄他而去,就連他的女兒也認為他過去的歷史是一種恥辱,最后小野成了時代罪人的替身??梢姡跋鄬τ趥€人而言,社會罪性成為了一種誘惑性的外在力量,在這種無處不在的強力面前,犯罪似乎成了任何人都難以逃脫的命運”⑦。
文本前半部分隱晦地講述了小野為何走向“罪”,后半部分對自身“罪行”的檢討才露出端倪,那么他通過哪些救贖形式得以直面歷史,重獲新生?
1.友情救贖 戰(zhàn)后,以師生關系為代表的人與人的關系發(fā)生了極大變化,昔日小酒館的友好、和諧氛圍也已難以見到。二女兒婚姻的不順使小野內心充滿陰影,尤其是自己曾對黑田的迫害使他內心一直深感負罪感??辞逭嫦嗟男∫霸谏茞簝煞N念頭的不斷交鋒中決心承認犯下的過錯,直面自己的罪惡,尋找友情救贖的途徑。盡管深知這種救贖會遭遇各種阻力,然而他仍堅持走訪故友,一方面是為了女兒的幸福,一方面也是期待得到故友的諒解。這種選擇回歸的友誼,代表的即是一種生活中的救贖態(tài)度。
2.親情救贖 小野曾經的職業(yè)背景導致二女兒的婚事出現(xiàn)障礙。父輩犯下的“罪”,因倫理道德因素使后輩不得不舍棄愛情,小野無意間把自己的痛苦也添加到后代身上,二女兒甚至為此解不開心結,一直生活得不是很幸福。為了女兒的未來考慮,小野努力奔走,拜訪舊日老友,企圖消除隱患。最后,在女兒相親的酒桌上他終于放低姿態(tài)承認了自己在戰(zhàn)爭時期的過錯。這不僅使二女兒第二次相親進展順利,也令兩位女兒和女婿對他另眼相看,最終一家人其樂融融。從中不難看出,小野對家庭產生巨大的責任感,相信親情是一種歸屬和延續(xù),把家庭和女兒放在首位,開始讓自己成為一位好父親。從最初內心的無奈與煎熬,到后來情感的爆發(fā),小野在層層遞進的懺悔中使親情也得到了救贖。
3.靈魂救贖 小野的一生充滿復雜的贖罪基因,既有命運交錯而不得不背叛友人的“罪”,又有自私而忘卻家庭責任的“罪”。這種凡人難以避免的弱點讓小野的靈魂備受煎熬,唯有精神上得到救贖,他才能回歸到安寧、平和、從容。二女兒相親的失敗,使小野自顧自將事情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應該拿出某種明確的姿態(tài)才能使得一切平順地展開。然而,由于人原始的劣根性所致,這種姿態(tài)恰是走過災難的個人最難以客觀評價與面對的。幸好小野是一位良知尚未泯滅的知識分子,最終在混沌的價值觀中選擇直面歷史與自我,使身心與靈魂同時得到救贖。
綜上所述,《浮世畫家》在探討人的罪責時,巧妙地規(guī)避了歸罪于外在世界與他人的“認”罪方式,更多地從人自身來“認”罪。小說中的“罪”首先體現(xiàn)在自我欺瞞的謊言之罪,基于這種個人因素的罪過,作者設置了小野在晚年以認錯的方式來贖罪的情節(jié)。而這一情節(jié)讓小說從簡單的反思個人罪責之中延宕開去,讓讀者去尋找罪責的主體性因素:包括個人的自私之罪、藝術家的幫兇之罪、時代的戰(zhàn)亂之罪。最后,小野將親情、友情融為一體,在友情的救贖中獲得親情,在友情與親情的救贖中得到靈魂救贖。最終的救贖讓小野重獲無畏無懼、自尊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從中也說明“人只有在矛盾中才會獲得自己所追求的,這正是一切人性中的不完善性”⑧。
①④⑥ 石黑一雄.浮世畫家[M].馬愛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49,158,250.
②⑧ 克爾凱郭爾.基督徒的激情[M].魯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9,56.
③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86.
⑤⑦ 劉宗坤.原罪與正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