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
如果不是一場雨,我想,我和袁崇煥這位歷史人物是會擦肩而過的。
然而,雨在不停地下著,在這綿綿的細雨里,我用一上午的時間走遍了寧遠古城。下午,雨一陣緊似一陣,越來越大,毫無停止的跡象。我透過所住酒店小木屋的玻璃窗望著外面,雨像在憤怒地宣泄著什么,擠壓著大海,大海波浪洶涌,像脫僵的野馬一般咆哮著、怒吼著,密密的雨幕里,我依稀看到了明清兩軍交戰(zhàn)的刀光劍影,仿佛聽見了兩軍沖殺時的鼓角錚鳴。這時,我突然想起了袁崇煥,想起明朝這位名將在遼西大地上的命運沉浮,為歷史的殘酷和錯愕不由得吸了一口涼氣。
寧遠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扼守遼東的關外重鎮(zhèn)。史載:自明萬歷末年到天啟初年,努爾哈赤起兵攻占了遼東七十多座城池,明朝先后任命了三屆遼東經(jīng)略以抵抗,均因種種原因兵敗而獲罪。身為下等文臣的袁崇煥“單騎出閱關內(nèi)外”,考察軍情后,竟自告奮勇,說“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碧靻⑷辏?623年),賞識他的新任遼東巡撫孫承宗采納他“決守寧遠”的建議,“命滿桂偕崇煥往”,在寧遠筑就了高城。這以后,孫承宗又與他“遣將分據(jù)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繕城郭居之。自是寧遠且為內(nèi)地,開疆復二百里”??上Ш镁安婚L,孫承宗受宦官排擠辭官,剩下正任“寧前道”的袁崇煥在沒有奧援的情況下,抗命誓死不撤退,號召士卒百姓堅守寧遠古城,終于挫敗十余萬清兵的圍攻,讓那位二十五歲起兵,征戰(zhàn)無數(shù),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的努爾哈赤輸?shù)靡粩⊥康兀灾略诹藲q時一命嗚呼。
這就是史稱“寧遠大捷”的戰(zhàn)役,是明朝對清戰(zhàn)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在這以前,袁崇煥只是南國的一介書生。有意思的是,他的生命幾乎是伴隨著努爾哈赤而成長的,如果不是努爾哈赤對明朝起兵,他被推到歷史的前臺,或許會是另一種命運。仿佛,努爾哈赤是袁崇煥的一個夢魘,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克星?!盁熕液卧??風云影未閑。”據(jù)說,這是袁崇煥在縣學讀書時寫的,求學時代,他身在嶺南卻心系遼東失地,每天都關心著國家大事。傳說有一次放學回家,路過土地廟,他對土地神念念有詞:“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后,他在家待了僅兩年,就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被朝廷委任為福建邵武知縣?!霸A少容調(diào)鶴,身閑即讀書?!彼倪@句詩既是他當時的官場生活寫照,也是他不滿足現(xiàn)狀的真情流露。據(jù)夏允彝《幸存錄》記載,他“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孟裾娴氖且裁磥硎裁?,很快因為進京朝覲,他就受到御史侯恂的舉薦,被任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主管疆域圖籍。這樣就有了他“單騎出閱關內(nèi)外”考察軍情的那一幕,從而走上一條不歸之路,仿佛在劫難逃……
簡單地梳理一下袁崇煥的人生軌跡,把思緒拉回到“寧遠大捷”那一場戰(zhàn)役上來——
袁崇煥把寧遠城剛剛修好的那一年冬天,努爾哈赤想趁他立足未穩(wěn),一舉拿下寧遠城。于是率領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但在離寧遠二十里的地方卻突然停了下來,他派出一個探子打探軍情。探子回報說:“城里明軍一不設防,二無守兵,只在城墻上放了許多水桶,袁崇煥帶人正在城里打井呢!”水桶怎么能防城打仗?努爾哈赤笑了,決定第二天天亮前,乘明軍睡覺時偷襲。那一夜,北風呼嘯,滴水成冰,幾個打更的明軍士卒凍得鉆進了哨窩棚。努爾哈赤帶領大軍匆匆趕到寧遠城下,遠遠望去,寧遠城墻變成了白亮亮的一大塊,到跟前伸手一摸,又光溜又冰手,點起火把一看,原來是袁崇煥趁天冷,帶領兵丁往城墻上潑水,使城墻外面結了半尺多厚的冰。偷襲上不了城,努爾哈赤只好把人馬擺到城下,破冰硬攻。突然城上一聲鑼響,剎那間,城頭上的火把將整個寧遠城照得如同白晝,嘩嘩嘩,一桶桶冷水潑了下來,努爾哈赤的士兵穿的是鐵甲,一沾上水,人幾乎凍成了冰棍,努爾哈赤自己的鐵甲也凍硬了,只好退了兵……
我之所以敘說這個故事,是想說這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戰(zhàn)爭故事。很多人總結“寧遠大捷”總歸功于“紅夷大炮”,連袁崇煥自己后來也說是“憑堅城以用大炮”。無疑“紅夷大炮”是他制勝的法寶,但像他這般運用智慧的戰(zhàn)例在遼東大地上到處流傳。只是他把智慧用在了戰(zhàn)爭上,有人卻在開始把智慧用在他的身上,明王朝內(nèi)部鉤心斗角的陰云從此籠罩著他。
在寧遠城里參觀他的衙門時,我們恰好趕上一場演出:一個袁崇煥模樣的人被一群人簇擁著,看似旌旗如潮,劍戟林立,威風八面,但“袁崇煥”有氣無力地發(fā)號施令,一群人懶洋洋地應諾著。他們雖然只是在表演,但看那穿著明朝裝束的蹩腳表演,我還是忍不住一陣作嘔。我想,袁崇煥不是這樣子的,肯定不是這樣子。他們的演出盡管只是為了博人一笑,我卻當真了,我仿佛感受到了明王朝沒落的氣息,那種氣息在發(fā)霉的雨天里彌漫著……
“寧遠大捷”在幾年內(nèi)對明清戰(zhàn)局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為朝廷內(nèi)部的紛爭造就了機會。此時,袁崇煥的命運就由不得他自己把握了,他已經(jīng)被綁在了明王朝的戰(zhàn)車上,空有一腔熱血,卻無力回天。在艱難的處境里,盡管他還創(chuàng)造了鞏固關錦防線的“寧錦大捷”和保衛(wèi)京師安全的勝利,噩運卻從此如影隨形,等待他這位曾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將領的更是一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河捎谇逯骰侍珮O使用反間計,崇禎二年袁崇煥回京師保衛(wèi)北京,剛剛?cè)〉靡粓鰟倮?,即被崇禎皇帝以“引敵脅和”之罪名磔于西市。更可悲的是,京師居民受朝廷輿論以及社會流言的影響,對他莫須有的“召敵”“獻地求和”的罪名恨之入骨,以致他被磔時,京師的百姓“爭啖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也?!庇H睹此狀的江陰人夏復蘇曾記載說:“昔在都中,見磔袁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p>
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也不過如此吧?這是人性的愚昧、無知與殘忍。后來有人說袁崇煥的遭際有點兒像宋王朝的岳飛,不同的是岳飛是死于茍且偷安、萬人唾罵的趙構、秦檜之手,而袁卻死于以“中興之主”自命的崇禎之手。事已至此,明朝“自毀長城”,不亡已是毫無天理了——極權統(tǒng)治的可悲在于它生長的只能是惡毒的政治土壤,在這種土壤培植之下,君臣像是一群兇猛的動物,實在無法長出清明的政治品格。《明史·袁崇煥傳》最后一句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算是歷史對他客觀的評價,但實際上這也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的“人治”社會的翻版。袁崇煥之死是明朝的一個悲劇,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劇,是中華民族封建文明的必然結果。他如一顆彗星隕落,在君主專制的沉寂與黑暗的天空,盡管也劃出了一星點兒光亮,但終究短暫而無力。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边@是袁崇煥在寧錦大捷后被昏庸的天啟帝朱由?!皽势湟∏笕ァ?,臨行前,寧錦的將士和寧遠全城的百姓揮淚相送他時,他寫下的《邊中送別》中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袁崇煥的心境。實際上,這種“精忠報國”的思想貫穿了他整個的人生。多年后他又遭遇陷害入獄,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遼東的大好河山,臨刑前還做了《絕命詩》一首:
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寧遼東。
這是一個人的吶喊,一個充滿人性光輝的詩言志。
雨還在下著,在袁崇煥曾建立了歷史功績的這座古城和大海瘋狂的下著,我在小木屋里傾聽著這雨聲,我不知道袁崇煥當年是否有過佇立海邊、仰天長嘯的時候,但這時,我分明看見了他就站立在海灘上,滿身混沌,一片漆黑,烏云黑暴與大海仿佛融為了一體,朝他撲面而來,好像要吞噬他,又好像在控訴著朱明封建王朝那黑暗的極權統(tǒng)治……而在他的周圍,在茫茫的大海的上空,聚集已久的一股戾氣在擴散,在漫延,像是在為一個愚忠的冤魂發(fā)出的深深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