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彥
●中國人應該實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夢。這個夢就是自己能干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又勇于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一切,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都曾留下豐富的精神礦藏,靜待我們?nèi)ト姘l(fā)掘。
●要充分肯定那些必須肯定的恒常價值,不暴殄天物,不數(shù)典忘祖,不輕薄狂悖。對歷史深懷敬意,就不會在眼花繚亂中讓自己的文化“被綁架”“被邊緣”“被遮蔽”“被置換”
一個民族幾千年對文化的不斷汰漉選擇中,始終不棄不離的正是這個民族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從來都沒有積累下如此多的物質(zhì)財富,讓我們深深為奢靡、浪費、敗家子的觸目驚心而憂患。更應該憂患的,是我們精神財富的奢靡、浪費和敗家行為。所謂精神奢靡,是指一個偌大的民族,在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后,其精神文化生活被快速、迷幻、氣泡化、大批量甚至烈火烹油般地熱辣消費著。正是由于這種浮泛、粗鄙、娛樂式、惡搞化的囫圇消費,這個民族反而顯得缺少“文化”。因為文化說到底是一種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靜養(yǎng)與化育,這種化育的最終結果,是人的精神層面的蓄涵與諧和,表現(xiàn)在社會層面就是道德規(guī)范與價值取向。如果在鋪天蓋地的文化消費背后依然是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人性之惡,那么這種文化消費不僅是負面的,而且是要敗家的。
文化形成猶如小溪、大河,由點滴聚會,始而涓涓,繼而滔滔。中華民族早至唐堯、虞舜,無不是因為這些先賢利他、擔當精神在民眾中的潤澤、澆灌,而逐漸形成一種族群規(guī)范與發(fā)展路向,直到西周漫長的家國、社會與人性相互磨合,才終于形成了后來孔子始終想“復辟”的“周禮”文化現(xiàn)象?!叭收邜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見賢思齊”,等等,這些價值取向,為自孔子以降的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刻的人性基礎。一個民族幾千年對文化的不斷汰漉選擇,始終不棄不離的那些東西,一定是這個民族無論如何都不能卸載的精神輜重。很多新鮮東西,初看確實搖曳多姿,但經(jīng)不起時間檢驗,有時一個歷史轉身,就會看到它無可奈何花落去。
任何對文化實行外科手術式的“全球化”“一體化”整形、包裝的企圖,最終都被證明是十分荒謬的。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成,都與“本土”二字有著極其深刻微妙的關系。俗話講: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文化是隨著山川風貌、人情物理不斷演化而成的生活積習,那是一種地緣造化,一種生命胎記,一種種族標識,有時甚至是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不同風格的精彩分界。因此,任何企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實行外科手術式的“全球化”“一體化”的整形、包裝與操控,最終都將證明是十分荒謬可笑的。
我們總看到我們文化的弊端,甚至對100多年來的落后挨打,全都把賬算到文化的頭上,因此,一提文明,似乎就是西方的要光亮許多,有的干脆以全盤刷新、覆蓋、置換本民族的文化為能事。其實西方文明自古希臘以來,戰(zhàn)爭與反戰(zhàn)爭、侵略與反侵略、格殺打斗、鳩占鵲巢、殺人如刈草的反人類行為就從未停歇過。直到今天,對于世界事務,還是動輒就想把誰“暴打一頓”,或者堂而皇之地經(jīng)濟制裁一番,這種文化難道不需要我們?nèi)マq證認識并保持一定的判斷力,從而不盲從地“普世”接納嗎?因此,對于文化的認知,始終不能用短期行為武斷判決一切。更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去小心翼翼地掬起那捧經(jīng)過久遠沉淀的清泉。人類最終是向往和平、和諧、自由、平等、尊嚴、健康、幸福的,因此,那些溫和、中庸、內(nèi)斂、謙讓、中正、仁義、包容的文化,才是人類最終都不會放棄的價值求索。我們幾乎從一切對美好世界的構想中,都能頻繁找到善良、寬恕、謙卑的字眼,我認為這才是人類文明的終極關懷,中華文化從來就不缺這些在黑夜中鼓勵人類前行的精神燭光,因此,我們應對自己幾千年苦苦摸索中形成的文化積淀抱有堅強的信心。
誰注重吸納別人的優(yōu)秀成分,誰將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前提是扎根自己的土地。
由于現(xiàn)代信息傳播功能對人類社會“地球村”式的拉近,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的文化場,突然兀立在每個人面前,如何保持理性,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有價值的文化選擇,已經(jīng)擺在每個人面前,并且更加嚴肅,甚至嚴峻地擺在了不同民族、直至不同國家的面前。任何企圖以固步自封的方式,來原封不動地持守本民族文化遺存的做法,都是極不現(xiàn)實的。隨著人類遷徙、交往更加自由,文化的融合趨勢也將更加明顯。誰注重吸納別人的優(yōu)秀成分,誰將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獨特性和與時并存的共進性。前提是必須以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地為根基,必須在自己的骨頭上生長適合自己骨架的肌肉塊。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臘為源頭的精神骨架,它與圍繞地中海的地形地貌積累起來的生活習性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今天的西方學者,也仍沒有放棄對那些歷史骨殖的“碳十四”檢測與研發(fā)。中華文化如果要學習西方的學術精神,那就是應該有更多的學者,回到我們文化的源頭、元典,用我們的話語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去闡釋我們對人類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文化貢獻。湯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蔽覀兊南容呍趲浊昵熬蜕羁剃U述了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中華文化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吸納能力,在兩千年前對佛教文化的態(tài)度,就能說明一切。近百年來的探索實踐,也反復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不過,重要的是本土化,如若水土不服,必將反胃生病,直至盲從迷失。堅守本體、學習化合、為我所用,是文化強盛的必由之路。
文化建設,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與方式、什么樣的精神氣質(zhì)與世界打交道。
世界發(fā)展到今天,各種利益矛盾裹挾雜糅,文化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華民族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重新成為令世界矚目的國度,我們以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與方式、什么樣的精神氣質(zhì)與世界打交道,既不讓人鄙視,也不讓人覺得傲慢討厭,文化建設確實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關節(jié)點。完全做西方文化的“粉絲”和“發(fā)燒友”,即使把人家捧得再高,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將歐洲人的高鼻梁拿來,硬架在亞洲人的臉上,既不和諧,更不美觀。中國人應該實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夢。這個夢就是自己能干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既不恃強凌弱,也不當受氣包、小媳婦;既能活出自己的個性,又能顧及別人的感受,并勇于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這一切,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都曾留下過豐富的精神礦藏和資源,靜待我們在有了文化自覺與自信后去全面發(fā)掘。
重要的是,要充分肯定那些必須肯定的恒常價值,比如勤勞善良、推己及人、誠實守信、以民為本、孝道感恩、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道法自然、居安思危等,始終都不能在各種所謂的“華麗轉身”中棄之若敝屣。不隨心所欲、功利主義、小兒科式地亂批亂判,不暴殄天物,不數(shù)典忘祖,不輕薄狂悖,永遠都對歷史深懷敬意,就不會在眼花繚亂的變局中,讓自己的文化“被綁架”“被邊緣”“被遮蔽”“被置換”。中華民族對于自己的文化建設,對于自己的生存夢想,要有長遠預期,要樹立起經(jīng)過幾千年歷史證明了的不滅信心,不大轟大嗡,不囫圇吞棗,不生剝硬烤,不熱蒸燙賣,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當用“日攻一卒”的神定氣閑,理性、溫情、優(yōu)雅地去取舍、提升、磨亮,從而讓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下創(chuàng)新的鮮活血脈,得到永續(xù)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