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娟
(新通教育河南分公司,鄭州 450000)
論詩的傻趣美
于秀娟
(新通教育河南分公司,鄭州 450000)
本文分析了傻趣之傻,異于病傻,并進(jìn)一步從傻趣詩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方面提出了傻趣詩的三個特征:“反常錯亂,傻趣盎然”、“借傻寫真,凸現(xiàn)至情”、 “傻中見智,借拙寫巧”,為中國古代詩趣理論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照視角。
詩趣;傻趣;類別;鑒賞
在詩歌中,傻趣是一種藝術(shù)美。凡是出現(xiàn)傻趣的地方,都是詩美薈集之處,更是詩眼凸顯之處。這些充滿傻氣的藝術(shù)形象,愉悅讀者,啟迪思想。
傻趣之美,美在質(zhì)樸,美在情真,絕無矯揉造作。傻趣之詩令人捧腹之后品味詩趣。該類詩作多采取白描手法表現(xiàn)主人公的憨態(tài)傻貌,癡情呆樣,自然樸素,如行云流水。作者憑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觀感,探微隱秘角落里的精神世界,以通俗曉暢的語言,抓住剎那間靈動的情思,凝固瞬間動作,營造出平易自然且又高妙的藝術(shù)境界。
這里需要甄別的是,傻趣之傻,異于病傻。傻趣詩中透露的傻氣,與精神病人的病理特征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它是正常人在特定語境中顯現(xiàn)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比如,醉傻、迷傻、稚傻、癡傻、昏傻、憨傻、呆傻、難傻等,皆可以誘發(fā)審美層面的傻趣。唐人盧仝《醉詩》寫道:“昨夜村飲歸,健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嗔驚著汝”。這盧仝煞是好玩,酒后醉倒青苔,反向青苔賠罪: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受驚了。千萬勿怪罪。此乃醉傻,非精神之病。唐人張仲素《春閨思》曰:“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詩中的采桑女,就那么癡癡呆呆地站著,提著籃子忘了采葉,仍在回憶昨夜之夢,回憶夢中見到的漁陽的丈夫。元代姚燧的小令《憑欄人·寄征衣》,則刻畫了一個被難傻的女子:“欲寄征衣君不還,不寄征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迸魅斯珣涯钪h(yuǎn)征在外的丈夫,盼望他早日歸來團(tuán)聚?,F(xiàn)在天冷了,給丈夫寄征衣吧,只怕他接到征衣不回來了;不寄吧,可又怕他凍著了,她的心情異常矛盾。小令刻畫了女主人寄征衣時的作難、矛盾心理,是寄還是不寄?她難傻了。抒寫難傻狀態(tài),較之單一地寫:“趕快寄”或“堅決不寄”,更能撼動人心。因此,讀完小令,女主人公傻在“寄與不寄間”,我們則趣在“寄與不寄間”。至于到底寄了沒寄,我們就不必深究了。
這就是癡傻,無關(guān)病癥。盧仝、采桑女、寄征衣女傻在哪里,讀者則美在哪里、樂在哪里、笑在哪里,此乃是與病傻的本質(zhì)區(qū)別。
傻趣詩作,古詩長河中不乏佳作。如《詩經(jīng)·雞鳴》,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子夜歌·夜長不得眠》,李白《古朗月行》,元結(jié)《石魚湖上醉歌》,雍袷之《江邊柳·裊裊古堤邊》,溫庭筠《憶江南·梳洗罷》,陸游《狂歌·少年雖狂猶有限》,關(guān)漢卿《南呂·四塊玉》,趙南星《劈破玉》,鄭燮《自遣》等等,考察這些傻趣詩的創(chuàng)作,有三個特征比較突出。
傻趣詩作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就是,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互相矛盾、互不協(xié)調(diào)、反常錯亂的細(xì)節(jié)情節(jié),提煉其中的喜劇因素,加以必要的夸飾,詩作就滿盈傻趣,充滿喜劇氣氛,讀者就會從中獲得無限的美感愉悅。比如,正常情況下,老男人頭上不會插花,更不會插花起舞,如若一旦鮮花滿頭,且翩翩起舞,必定反常,唯此反常,方覺可笑,可美可愛??湛跓o憑,有詩為證,且看蘇軾的《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yīng)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這是蘇軾在杭州當(dāng)官時所寫。詩中的這位老者,發(fā)白須亂,且身為一州長官,喝得酩酊大醉,滿頭插花不害羞,一路磕磕絆絆往家趕,反常,太反常了,所以直惹得十里長街卷珠簾,萬人空港爭觀看了。原來這蘇大官員賞花開心,飲酒助興喝多了。好一個醉傻,讓人不已!
無獨有偶,還有醉酒老翁不僅插花,而且起舞。南宋抗金名士張元幹,在秦檜死后再度出山,他的《菩薩蠻》記下一個瘋狂的醉態(tài):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lǐng)風(fēng)光處。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詞的上片,話起一個“春”字,敘說圍繞一個“老”字,真正意圖是突出一個“狂”字?!袄狭嗽趺崔k?”詩人說,不能服老,要超過年少時代,要“狂”。詞的下片,寫詩人醉后狂態(tài):鮮花插鬢,在風(fēng)光優(yōu)美的地方翩翩起舞,成了萬人矚目的中心。這股狂勁,這般狂態(tài),真是傻得有趣,傻得可愛。誠然,“插花又起舞”的精神狀態(tài),說明詩人沒有辜負(fù)大好的春光,所以他可以毫無愧色地送別春天。但是,他對逝去的春天還是依依不舍,想要把它留在身邊,希望春天永駐人間。
蘇東坡“人老簪花不自羞”,張元幹則人老“插花還起舞”。蘇東坡頭插鮮花招搖過市,張元幹則頭插鮮花起舞于眾目睽睽之下,真是天生的一對醉態(tài)甚憨的傻兄傻弟。
同屬醉傻,蘇東坡、張元幹酒后聊發(fā)少年狂,開心一把。而辛棄疾則不然,他醉后對著樹使起了性子,其詞《西江月·遣興》曰: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老辛真會逗樂!“松邊醉倒”,居然與松樹聊起天來:“我醉得怎樣了?”但見松枝搖動,竟然當(dāng)成松樹要來扶他,一便用手推開松樹,一并厲聲喝道:“去!”醉態(tài)傻樣,活靈活現(xiàn),同時也顯露了辛棄疾的倔強(qiáng)。其實,在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生活里,醉昏了頭的不是作者,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即便作者真的醉倒,也仍然掙扎著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粗看這首辛詞,正如標(biāo)題所示,一時即興之作。但如果細(xì)看,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是以詼諧幽默之筆,發(fā)泄內(nèi)心之不平。如再深究,更可以洞察到作者是目睹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而憂心、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傻趣,暢快淋漓地宣泄。好一個醉傻,妙哉!
生活中,如果有人把自己內(nèi)心的秘密和盤托出,人們說他傻;如果有人把不該挑明的世相揭穿,人們說他傻。比如:所謂一見鐘情,不過見色起意;所謂日久生情,不過權(quán)衡利弊。這就是生瓜蛋了。因為“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也。這是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也是做人成熟的標(biāo)志。但是,在詩歌審美創(chuàng)作中,詩人恰恰反傳統(tǒng),大膽挑戰(zhàn)這種思維定勢,偏偏對這種“傻氣”進(jìn)行贊賞而大寫特書。詩歌創(chuàng)作中,正是通過抒寫這種表層的“傻”而贊頌其深層的“真”,此乃借“傻”寫“真”,謳歌真情、至情。
記不清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讀過這么兩句民歌,那是一位農(nóng)婦痛悼已故親人的悲歌:
山在水在石頭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這貌似傻里傻氣的兩句,實則表現(xiàn)了傻趣美的重要特征:情真、質(zhì)樸、傻氣。你看:山,水,石頭,人家,你。四個“在”,一個“不在”,語言平白如話。然而,山,水,石頭,人家,你,五種存在,兩個類屬,即便農(nóng)婦沒有文化,也不能放在一起述說,真是傻氣直冒。但細(xì)味這傻氣的“在”與“不在”之間,包孕起伏著多么驚心動魄的至情呀。農(nóng)婦雖傻,但我們感到卻是傻趣美。
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這樣的“傻子”。她亦善畫,夫妻倆常常一起切磋畫藝,感情很深。趙孟頫在人過中年之后,有一次想置妾,又不好意思明說,就作了一首“納妾申請報告”給管夫人:
我為學(xué)士,你做夫人。豈不聞,陶學(xué)士有桃葉、桃根,蘇學(xué)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幾個吳姬、越女,有何過分?你年紀(jì)已過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夫人閱后,不直接回答可否,只作了一個含含蓄蓄的“批復(fù)”,人稱《我儂詞》: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diào)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通篇情濃意重、牽心入骨,不容人不動心性。寥寥七十余字,早年耳鬢廝磨,邇來夫妻情濃,似隨著喃喃吳語,躍然紙上。令人讀來,不免怦然心動。幾百年來,這首詞雖然透露著傻帽傻氣,卻被稱作男女愛情篇作的典范,在民間,尤其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廣為傳唱??墒怯钟姓l知道,作者卻是一個年過四旬的女子,而且是為了駁斥丈夫納妾所作呢?詞中婦人對丈夫的純情,是通過捏泥人的游戲傳達(dá)出來的。玩這種游戲時,她是那么天真活潑,不但稚氣逗人,而且傻氣十足。捏了摔,摔了捏,邊捏邊說,把本來面對面的自己和丈夫,竟比作兩個泥人去癡想、去陶醉,天真中露出滑稽,傻得可愛嗎?其實細(xì)品,這管夫人卻是大智慧,以傻以進(jìn),傻感動夫君。據(jù)說,趙孟頫看到夫人的詞寫得如此情深意重,深受感動,遂打消納妾的念頭,夫妻和好如初,相攜白首,終成佳話。
傻趣,故作憨態(tài)癡語,不合常態(tài),亦違常情,然而這反而顯出超越常態(tài)的饒有別致,突破常情的真實可貴。像這種表情達(dá)意的詩法,能給人特殊的感染力量。
世人論詩,每愛以“巧”褒之,比如用字巧,構(gòu)思巧,設(shè)喻巧等。所謂“巧奪天工”,更是一種極贊。殊不知,傻拙,也能給人以美感。機(jī)警的小伙子,初戀時乍見姑娘,常顯得呆頭呆腦、笨口拙舌的,但這般笨拙犯傻,在姑娘眼里,往往比花言巧語要美上許多。詩歌藝術(shù)也有這么個辯證法,王若虛《滹南詩話》云:作詩者“以巧為巧,其巧不足,……唯甚巧者,乃能就拙為巧”[1]。一味地追求所謂巧,有時偏偏巧不起來,甚或弄巧成拙;而真真最巧者,是傻中見智,化巧為拙——那才是上乘了。
劉禹錫的《望夫石》就是典型的一例化巧為拙: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作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是當(dāng)時初望時。
這位女子的丈夫外出了,她天天登山遠(yuǎn)望盼著丈夫歸來。她望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年又一年,丈夫還是沒回來;她頭發(fā)盼白了,眼睛望穿了,軀體枯干了,丈夫還是沒回來。她于是化作一塊石頭屹立在高山之上,仍然一動不動地望著遠(yuǎn)方。她就這么望了幾千年,可還是和當(dāng)年剛剛眺望時一樣,這位女子真傻;望了幾千年,怎么可能和當(dāng)年剛剛眺望一樣呢?詩人也呆。唯其如此,一位癡情女子活脫跳出,故宋人陳師道評此詩是“辭拙意工”。[2]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有一首《我愿意是樹……》的詩,亦堪稱“傻智相半,借拙寫巧”的典范。
我愿意是樹,
如果你是樹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
如果你是花上的露珠;
我愿意是露珠,
如果你是陽光……
這樣我們就能結(jié)合在一起。
……
然而,姑娘,
如果你是地獄,
我愿意永墮地獄之中!
不用說,這是一首愛情詩。前四句算是巧寫,寫得很美,每句是一個美上加美的形象:“樹和花結(jié)合”,“花和露珠結(jié)合”,“露珠和陽光結(jié)合”。然而若再無休止地累寫下去,就令人討厭了。于是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突如其來地說:“姑娘,如果你是地獄,我愿意永墮地獄之中!”這真是十足的傻子。世上哪有用一個猙獰恐怖的形象去比擬自己心愛的人呢?又有誰愿意做這樣可怕的結(jié)合呢?這大概是“巧”筆所不能企及的吧。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詩卷浩如煙海,趣詩亦多如牛毛。關(guān)于詩趣理論,理趣、雅趣、興趣、情趣、意趣、風(fēng)趣、機(jī)趣、旨趣、歸趣、景趣、境趣、志趣、諧趣、異趣、野人之趣、登高臨遠(yuǎn)之趣等,前人多有所論,然傻趣也是其中一員,并在這個園地中美麗著、燦爛著。
[1]周溶泉.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9.
[2]陳世杰.中國詩趣美學(xué)[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張志江,張薇.詩趣[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
2013-10-15
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中國詩趣理論及詩趣形態(tài)研究”(13BZW015)子課題之一
于秀娟(1988—),女,河南民權(quán)人,新通教育河南分公司文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xué)研究。
I207.22
A
1008-3715(2013)05-0066-03
(責(zé)任編輯王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