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 均 盧亞飛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南京210003)
“腳底板下出新聞”,這是新聞界的共識。所以,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扎扎實實走基層不僅現(xiàn)在沒有過時,未來也永遠不會過時;不僅傳統(tǒng)媒體時代適用,網(wǎng)絡媒體時代也照樣適用。正如穆青同志所言:“深入群眾,深入調(diào)研,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我們搞好宣傳報道,加強隊伍建設的根本途徑?!碑斎?,只知道“需要走”還不行,更應當知道“怎樣走”,怎樣走出新聞,這是我們新聞從業(yè)人員所面臨的當務之急。
跋山涉水,至人之所未至。我們現(xiàn)在的同志都知道基層是新聞的富礦。但是愿意真正撲下身子走進基層的卻為數(shù)不多,原因是基層太苦、太累、太危險,為了一篇稿子不值得冒險或者是用不著“折騰”自己,隨便寫寫搪塞了事也無不可,只要報紙上刊登、領導目睹就大功告成。產(chǎn)生這類情況,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必要的新聞職業(yè)道德嚴重缺失和新聞業(yè)務水平的嚴重不足,把“讀者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變成了“領導所喜聞樂見的形式”。
毛澤東同志有句著名論斷:“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蔽覀兊囊恍┩静幌矚g調(diào)查研究,“天天圍著會議轉(zhuǎn),步步跟著領導轉(zhuǎn),坐在辦公室圍著分配的任務轉(zhuǎn),時時圍著考核分數(shù)轉(zhuǎn),處處盯著創(chuàng)收稿件轉(zhuǎn)”,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稿子無疑會漏洞百出,甚至會誤導受眾。因此,只有堅持“三貼近”原則,把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作為體察百姓生活、為民服務的根本途徑,才能發(fā)掘出最鮮活、最真實的新聞。
善于忍耐,不圖一時成就。記者不愿走出去、走下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他們覺得走基層取得成效的速度過于緩慢,渴望自己的努力立竿見影,自己的稿件能夠立馬見報,或者說一口氣要出多少成品,所以到處捕風捉影、道聽途說成為不二選擇。然而對效率的重視必然導致對效益的忽視,長此以往作品將難以得到受眾青睞和喜愛。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具備忍耐精神,通俗的講,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能貪圖一時成就,沽名釣譽、急功近利的人絕不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記者,寫出來的東西也是達不到應有的深度、力度、厚度,因為他們身上缺乏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zhì),缺乏打造精品力作的意識。
再者,新聞工作者之所以能夠倚馬可待、快速成文,能夠成為名記者,原因多半在于他們成名之前的“沉潛”,在于循序漸進的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這種行為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在一些年輕的新聞記者,剛剛走馬上任,為了得到領導賞識和上級認可,通過各種途徑來展示自己的“新聞才能”,或者東抄抄西抄抄或者發(fā)些“關系稿”,但是這都不是長遠之計,因為這不是自己真才實學獲得的成就,久而久之也就黔驢技窮了。
筆至就是筆觸到位,要有東西可寫。在現(xiàn)代社會,純地理意義上的“人跡未至”之地已經(jīng)很少,但各種新的“未至”會隨時空發(fā)展變化不斷出現(xiàn)。所以“筆至”是“人至”的又一環(huán)節(jié)。其實,每天都有新情況發(fā)生,有新矛盾產(chǎn)生,有新問題出現(xiàn),只要記者自己善于捕捉新聞線索,基層就是“源頭活水”。
培養(yǎng)新聞敏感,善于以小見大。有些新聞記者、通訊員,文化程度和生活經(jīng)歷都相差無幾,但是到同一個單位或地方尋找新聞的時候,有的可能獨具慧眼,能夠看出“門道”,有的則可能目光呆滯,只是看“熱鬧”,所以再過三年五載,有的在新聞圈內(nèi)已是小有名氣,有的則是原地踏步,漸漸被埋沒以至杳無聲息。歸根結(jié)底,這是新聞工作者新聞敏感差距所造成的結(jié)局,美國新聞學者約斯特說過:“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新聞記者?!笨梢钥吹?,新聞敏感對于一個記者走向成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培養(yǎng)新聞敏感需要記者具備對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對新聞事實的感知能力,要善于以小見大,從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jié)中尋找有價值的新聞,細嚼慢咽,一個重大的主題可能就會因此產(chǎn)生。作為現(xiàn)代記者,只有平時多關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情況,多做研究,才能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才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堅持實事求是,不搞虛假新聞。杜絕虛假新聞,自然需要新聞機構(gòu)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但是最為根本的還是需要新聞工作者自己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著名新聞記者艾豐曾經(jīng)講過:“哲學家靠理論說服人,文學家靠形象感染人,那么,新聞記者主要是靠事實作用于人。”要用事實作用于人就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報道。邵飄萍也曾反復強調(diào),新聞記者應具備“不欺閱讀者”的道德良心。所以我們的記者走到基層之后,必須要有寧缺毋濫的新聞道德素養(yǎng),退一萬步講,即使真是沒有新聞可寫,也不可瞎編亂造,違背自己的良心。
堅守底線,用行為捍衛(wèi)道德。《循環(huán)日報》創(chuàng)辦人王韜曾經(jīng)說過:“顧秉筆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選……助于挾私訐人,自快其忿,則晶斯下矣”。此話所說的便是新聞道德的問題。在市場經(jīng)濟的當下,社會主義新聞隊伍的職業(yè)道德建設遇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沖擊,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有了嚴重的滑坡現(xiàn)象。如果新聞記者不能堅守自己作為一名記者的底線,不能堅守職業(yè)道德,那么無論他走基層走多遠、走多深,無論他能發(fā)多少稿件,他終究不能算是一名好記者,他寫的新聞也絕不會是一篇好新聞。
記者走進基層不是去吃、去喝、去伸手要錢的,作為一名記者,必須要有起碼的新聞職業(yè)道德。優(yōu)秀新聞記者范長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想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新聞記者這樣有更多誘惑和與壓迫的?!敝挥兄矣谑聦?、忠于真理,才有可能成為出色的記者。記者本身有高尚的道德,新聞報道才會有說服力,記者才有可能走出好新聞。
真情報道,用心靈感受基層。在新聞記者走進基層寫新聞的過程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記者的責任心問題,這一點對新聞作品的質(zhì)量尤為重要?,F(xiàn)在有一部分記者,他們是走進了基層,但他們卻完全沒有融入到基層中去,只是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看待,認為自己只要完成采訪報道任務,只要能到基層走一趟并寫出新聞就可以了,基層的好壞和自己毫無關系,帶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就算他們在基層扎根一年、十幾年,甚至是一輩子在基層待著,那也是不可能寫出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的。記者不能真正融入基層,只是表面上做做樣子,把自己與群眾完全剝離開來,自然不能理解體味到基層百姓的心聲,寫出的報道必然也就缺乏針對性和實際的借鑒意義。再者,記者不用心去做采訪,就很難和基層的百姓產(chǎn)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這樣也就很難采訪到一些生動、新鮮、貼近基層的大量鮮活事例,文章內(nèi)容的寫作也會顯得空泛、乏味,毫無生機而言,更不用說用真情去打動讀者了。
記者到基層是要懷著一顆責任心去采訪、去寫作的。既然到基層去,就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自以為自己是“無冕之王”,而忽略基層百姓的真實情感。我們講懷著責任心去報道,就是指記者要用自己的報道去真實反映基層百姓的心聲,用自己的報道把基層百姓的真實情感流露出來。記者只有到了基層,用心去感受基層,帶著真情和責任心去報道基層,這樣的報道才有意義,這樣的報道才有價值,這樣才有可能走出好新聞。
[1]徐人仲,李年貴. 穆青新聞作品研討文集. 新華出版社,1998.
[2]范長江. 通訊與論文.新華社出版,1981.
[3]王韜. 韜園文錄外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