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平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p>
詩歌離學生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遙遠。面對學生薄弱的詩歌基礎,我們如何“據此進行教學”呢?如果還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按常規(guī)的要求帶著學生進入書本的學習,就很難彌補學生存在的知識、能力的空缺點,就會加劇學生學習新課的畏難情緒,那怎么辦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讓學生走近詩歌,充分感受詩歌的魅力。
如何才能讓學生走近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嘗試:
(一)從視頻的欣賞入手 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在正式學習詩歌之前,適當運用視聽手段,給學生帶來美的震撼,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xù)的學習起到磨刀的作用。筆者在初一新生入學之后,帶著學生欣賞了《唐之韻》,它是一部文化紀錄片,那獨特的視角、絕美的畫面、高雅的品味帶給學生的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欣賞空間,筆者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記住視頻的內容,而在于讓學生在視聽震撼中步入藝術的境界,領會到詩歌的真諦,激發(fā)起對詩歌的濃厚的興趣。
(二)從簡單的詩歌入手 所謂簡單的詩歌,筆者所期望的是那種內容理解難度不大、形式不復雜、語言不隱晦的詩。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作為初一新生感受詩歌的載體是非常合適的,除了因為它是課標推薦書目,還因為《繁星·春水》里的詩歌通俗易懂,這些詩歌從內容上說符合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為興趣的步步提升做好起始工作;從形式上來講,冰心的這些詩“表現了詩人在剎那間對于平凡事物的獨特感興和情思的變遷”,突發(fā)的感觸、瞬間的喟嘆,三言兩語,略作分行,便自成詩一首,不像律詩、絕句、詞曲那樣有節(jié)奏、音韻、語言、修辭等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在學生基礎相當薄弱的情況下不要用特別規(guī)范、特別嚴格要求下的詩歌呈現給學生,那會嚇著學生,使學生在一開始學習就排斥、遠離,那樣是無法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tài)的。
(三)從大量的閱讀入手 在學生詩歌基礎較薄弱的情況下,不要一下子就灌輸太多的詩歌知識,那會因為枯燥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剛開始學習詩歌,帶著學生大量閱讀,重點也不在于學生能夠分析詩歌的思想性、藝術性,只在于揣摩詩人寫作時所見、所聞、所感。感詩人所感,悟詩人所悟,這樣就更容易產生親近詩歌之感,從而消除畏難情緒,跟著詩作走近詩歌氛圍。學生有了一個感性的積累,學習的興趣才得以激發(fā),知識的傳授才得以順暢,能力的培養(yǎng)才得以提升。另外,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課上課下的閱讀實際,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課外閱讀也能落到實處。
韓軍在《百年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八大關系》的第三大關系“偏了例子,應重視數量”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語言學習不太類似于“科學化”的數理化學習,可以“舉一”(如例題)“反三(做習題)”,“舉少”而“勝多”。 語言學習常常是“舉三”而“反一”,“舉多”而“勝少”,“舉十”才“反三”。人類語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量”的語言(言語)的“例子”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待成年累月數量再無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數量的巨大,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言(言語)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條件。
(四)從寫作的訓練入手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任何一個寫過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會記住詩,不管他以后生活中需不需要詩。詩歌只要寫過,就已經流進你的血液里了,是洗不掉的”。讓學生帶著寫作的任務開始他們的詩歌學習,知道寫詩也是件不難的事情。這種認識非常重要,因為有了這一次初啼,他們就能親近詩歌了,從自己的寫作中感知詩歌的平易、簡單,明白有些小感觸在很難梳理成大文章的情況下,可以用三言兩語寫成詩,邊讀邊寫,邊寫邊讀,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讀寫寫,水平、能力螺旋上升。在學習詩歌的初期,無論學生的詩歌寫作有多爛,我們都要給予肯定;不要急于用好詩的標準來框學生,那樣會框住學生的思維,框住寫作的激情,框住閱讀的興趣,框住堅持的耐心。
現在很多學生的寫作趨向 “功利化”“模式化”,每到作文,內容上是杜撰,形式上走的是套路,缺少真摯的情感,缺乏現實的氣息,寫作與心靈無關,表達的主題是別人的觀點。低要求的詩歌寫作訓練,能夠提醒學生關照自己的內心,學習用簡潔、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悟、體驗,從初中一開始就學著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fā)真情實感。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每個人都是自己精神意義上的作家,自己用心寫出來的東西,都應該是最好的。所以,盡管有人反對學生寫作那種不像詩的詩歌,但我還是堅信,只要學生的作品是用心寫的,是努力地學著用最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的,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教師通過選擇那些可親易感的詩歌,讓學生去感受、模仿,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讓學生大量接觸詩歌,就能拉近詩歌與我們的距離,感受詩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關系,產生想讀、想寫的沖動,便為觸摸詩歌的靈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