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余映潮,一個初中語文界響當當?shù)拿郑绊懥藷o數(shù)熱愛語文教育的志同道合者。而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始終以火一樣的熱情耕耘在語文教學的廣袤土地上,不斷播種、澆水、松土、施肥,也不斷收獲紅彤彤的果實。
正如余映潮在《致語文教師》的自序中所言:“堅持燃燒自己創(chuàng)造的激情,這就是‘智慧’?!北藭r彼地,正值2012年的秋天,身處武漢映日齋的他,思如泉涌、心游萬仞、筆耕不輟,將自己多年的心血凝結(jié)成了這本218頁的專著,全書結(jié)合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從“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這三方面進行詮釋,梳理了40項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意義非凡的基本功。
縱觀全書,“成長智慧”是最為余老師所重視的。在這一輯中,他認為:“有一份教師的工作,就有在教學之中成長的話題。當教師的人如果能常常體驗到‘成長的樂趣’,那就會有年輕的心,會有童心,會有詩心,會有信心,會有熱愛生活、熱愛事業(yè)之心?!痹谟嗬蠋熆磥?,要成長,離不開耐力、自信、進取、惜時、創(chuàng)新等因素。而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實踐者和受益者。舉幾個例子:2009年,作者寫了約130篇文章。2011年,編寫著作2本,共寫文章80余篇,公開發(fā)表50余篇,推出20多堂新課。近20年的春節(jié),沒有一個不是用來進行論文寫作或講座稿的撰寫。連續(xù)20多年保持每年發(fā)表50篇以上的記錄……作為一線的中學教師,我們常常會抱怨自己太忙,沒有時間做研究,然而,身兼數(shù)職的余映潮卻是時間的富翁,他絕大部分成果都是“擠”出來的。2005年中考命題,他被“關(guān)”了24天,用8天時間完成中考命題工作,剩下的時間就是一天又一天地寫作,完成了給《學習報》的10篇文章、給《語文教學通訊》的9篇專欄文章。也許我們會覺得奇怪,為什么余老師有那么多可寫的東西?首先,他堅信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還有無數(shù)個空白無人問津或者涉之不深的領(lǐng)域,以“發(fā)表連載文章”為例,他就填補了一個巨大的空白。1993年,余老師開始了中學語文案例研究,用了8年時間,給《中學語文》寫了系列稿《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1996年到1997年,他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上連載“教學設(shè)計藝術(shù)”短文16篇。1998年到2003年,在《中學生閱讀》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別出心裁讀課文”的小論文約40篇。2003年到2012年,在 《語文教學通訊》的“名師講壇”專欄中發(fā)表“閱讀教學詩意手法”方面的連載系列論文80余篇。這些成果,像火紅的太陽般照亮了語文界,照亮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之路。在這條路上,要走得更好,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方法,“專題研究”就是余老師分享的秘訣之一。他認為,課文研讀,是語文教師最基礎(chǔ)、最常用、最必需的專題研究,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有:拆分式、選點式、反復式、連類式、提要式、賞析式、發(fā)現(xiàn)式、資料式等閱讀法,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聯(lián)”。與此同時,還有幾個要求:選題要實、開口要小、素材要多、總結(jié)要精、方法有效,還需要隨時把思想火花變成文字。余老師有不少“文件”,專門記錄零碎的靈感,他將其稱為“隨記”,這些只言片語,日積月累,往往就成了研究的突破口。當然,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余老師還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仰望星空,即研究名師,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摸著石頭過河的路,少走很多羊腸小路。學習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觀摩、收集、評點、摘抄、跟蹤、提煉、比較、綜述等,但殊途同歸,就是博采眾長、發(fā)展自己。
如果說“成長智慧”奠定了一位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精神底子,立足于“人的發(fā)展”這一廣闊背景;那么第二輯“教學智慧”就將目光聚焦到教學這一領(lǐng)域。余老師將“創(chuàng)新”一詞貫穿始終,依次談了12個方面:教學理念、教材研讀、教學創(chuàng)意、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學手法、提問設(shè)計、課中活動、語言教學、教學細節(jié)、朗讀教學、教學方案。難能可貴的是,每個方面都不是抽象的理論闡釋,而是結(jié)合活生生的案例進行分析說明,其中,“教材研讀的創(chuàng)新”令我感觸最深?!逗諣柲购偷裣裾摺芬徽n我上學期也教過,當時只是把它當成自讀課文簡單地梳理了文中的“三問三答”,課后讓學生續(xù)寫故事。再看余老師的設(shè)計,不禁叫絕。他竟然提煉了15個有教學價值的角度:層次劃分、重新擬題、概括內(nèi)容、梳理情節(jié)、歸納主旨、用成語評價人物、提取關(guān)鍵詞、朗讀達意、續(xù)寫故事、體會表現(xiàn)手法、賞析“笑”字、品讀“三問三答”,分析赫爾墨斯的心理、品味文章更深的寓意。相比之下,我對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到余老師的七分之一。單說一篇文章就有如此大的差距,可想而知,一學期下來,會丟失多少教育的資源。余老師的以身示范讓我深深記住了一句話——教材研究是語文教師的第一基本功。他還讓我明白:研究教材的方法不可勝數(shù)、千變?nèi)f化,全靠教師“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所以,要提高研讀教材的能力,關(guān)鍵是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唯有潛心、精心、耐心地研讀,才能對教學內(nèi)容了然于心,在教學上自然也能深入淺出、游刃有余。若說研讀教材主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教學設(shè)計就體現(xiàn)了“怎樣教”。余老師堅信:每一位語文教師可以說是教學設(shè)計的發(fā)明家。不僅僅是整體的策劃或構(gòu)想,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充滿了創(chuàng)意。以《觀舞記》為例,這個學期剛教過,我只注重了朗讀練習,但余老師卻在訓練朗讀的同時,還將其作為積累語言的范文,引導學生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如:難寫難讀的生字、雅致的二字詞語、生動的四字短語、精美的五字短語、抒情的排比句段、概括全文的話語,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課中美文佳句?;诖?,還出示微型《觀舞記》,讓學生證明它是人物與場景描寫的好范文,進而訓練仿寫。這樣一來,教學的容量大大擴充,無論是字詞句段的積累,還是聽說讀寫的鍛煉,都得到了發(fā)展。這不正是高效課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想要成為語文教育專家,單單能教好書還遠遠不夠,必須有效提煉實踐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之上,有“治學智慧”。余映潮之所以下筆如有神,正是因為他有良好的治學習慣,在本書的最后一輯中,余老師慷慨地分享了他認為最行之有效的治學秘訣:課文讀寫、自建倉庫、精品收藏、案例分析、多向運思、橫向聯(lián)系、縱深探索、發(fā)現(xiàn)命名。之前說到教材研讀是語文教師最基礎(chǔ)的研究方法,要達到 “讀得細膩,讀得深刻,讀得奇美”的境界,非得下一番苦功夫,這就要用到治學的第一秘訣——課文讀寫法。在研讀的同時,教師要“沉淀”自己的收獲,要寫課文賞析短文。作為中學語文教學論文中一個精美的分支,它小巧、靈活、秀美、豐滿,講求選材上的新穎性、內(nèi)容上的賞析性、表達上的生動性。余老師單以《狼》為例,就寫了四篇賞析短文,分別為《〈狼〉的簡潔美》、《〈狼〉中之“狼”》、《〈狼〉妙點揣摩》、《〈狼〉的四讀四評》。其中,《〈狼〉妙點揣摩》一文讓我大開眼界,未曾想過,一篇短短的《狼》竟然有如此多的精妙之處。反觀自己的教學,大致按照梳理結(jié)構(gòu)、疏通文義、品讀語言、把握主旨這幾方面展開教學,顯得過于四平八穩(wěn),缺乏靈動。倘若我當初能“逼”著自己寫賞析短文,或許會有更多的個性解讀、更廣的審美視角、更深的意蘊挖掘。智慧過人、毅力超群的余老師還特別強調(diào)“厚積而薄發(fā)”,他提出了“自建倉庫法”,將教學與研究中一切由自己寫作的教學資料分門別類地積聚起來。他認為,細水長流、勤奮積累定能讓一位腳踏實地的奮斗者 “化蛹為蝶”,脫穎而出。操作起來具體步驟為,先確定方向,再分解目標,最后形成系列。余映潮所追求的是在工作中治學,他所指的“治”可以理解為“研究”。他認為:“研究不僅讓我們能夠讀好教材上好課,研究也不僅讓我們多想問題多認識語文現(xiàn)象,研究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養(yǎng)成并具備研究的素養(yǎng),讓我們有終身追求發(fā)展的動力。”余映潮不僅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如今,辛勤耕耘的他已經(jīng)在各類刊物發(fā)表教學文章1400余篇,出版了5本專著。在中學語文領(lǐng)域,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研究著作、他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紅遍大江南北。這樣的成績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令人由衷嘆服。更可貴的是,他仍在前行,因為他還有更高更遠的追求。
掩卷沉思,回首自己一年來的從教經(jīng)歷感慨萬千。這是我畢業(yè)后第一次教初中語文,內(nèi)心十分忐忑。盡管研究生期間拜讀過語文教育的理論著作,剖析過名師的教學設(shè)計和課堂實錄,也發(fā)表了一些小論文,但從未親身實踐過,對教材的研讀更是空白。當時的感覺是摸著石頭過河,心里很沒譜。讀畢此書,有種相見恨晚之感。要是在去年暑假與之相見,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了。不由得又拜讀了他新出了一本書——《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拿到書時,不由想起《弟子規(guī)》中提倡讀書要有序:“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反躬自省,《致語文教師》一書已讀透否?答案很難肯定。對我而言,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隨著閱歷的豐富,或許我還能讀到更豐富的內(nèi)涵。最重要的是,因為余映潮,我對語文教學、教材解讀、課題研究越發(fā)喜愛了。是他,讓語文變得像花兒一樣紅,引得蜂飛蝶舞;是他,讓語文變得像烈火一樣紅,照亮千萬心靈;是他,讓語文變得像太陽一樣紅,孕育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