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權(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豐人。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湖北省宣傳文化戰(zhàn)線“五個一批”人才、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才、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湖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儺戲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服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理事,中國土家族經(jīng)濟文化協(xié)作會副秘書長,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三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民族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南方民族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本期兩篇文章的作者都長期關注貴州、關注銅仁和武陵地區(qū),呈現(xiàn)給讀者的成果是他們深入研究貴州、研究武陵地區(qū)所得。
吳國瑜先生撰寫的《武陵地區(qū)儺堂神祗功能分類》是其長期調查、研究的力作。武陵地區(qū)是我國中部山區(qū)重要的文化沉積帶和文化聚寶盆,是一條多民族遷徙流動和多元文化互動的走廊。儺文化作為古老文化的孑遺在武陵地區(qū)有廣泛的遺存,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有德江儺戲、恩施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婁底梅山儺戲、道真布依族儺戲、新晃侗族儺戲等。豐富的儺文化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調查、思考的源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儺文化研究成果。但在這些成果中,卻少有人關注儺戲活動中祭祀神祗的分類、功能及其作用。吳國瑜先生通過長期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武陵地區(qū)儺祭、儺戲表演中所供奉的神祗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把儺祭、儺戲活動中的神祗分為主神(儺神)、證明神、傳導神、護壇神、先導神、戲神等,并對各種神祗的制作和形態(tài)進行了描述,對供放的位置進行了介紹,對其功能作用進行了分析。閱讀該文會對復雜多樣的武陵儺祭、儺戲活動有比較清晰的把握,便于對神秘的儺祭活動和儺戲藝術的全面認識和理解。此種研究方式和切入,對武陵地區(qū)儺戲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史泠歌博士的大作《明代貴州的農業(yè)與農事詩——以<黔詩紀略>為線索》是一篇頗有新意的文章?!肚娂o略》是清同治年間編成的明代貴州作家的詩歌總集, 共收詩 2498 首,匯兩代之心血,歷二十年,內容之富贍,體例之特殊,考證之精審而名冠學林。從知網(wǎng)搜索目前只見一篇研究其文獻價值的論文。史博士獨具慧眼,從 2000 多首詩歌中,將涉及農業(yè)、農事活動的詩篇輯出分析,展現(xiàn)出明代貴州農業(yè)生產水平、農業(yè)習俗、農民苦難生活的景象,從中可以全面直觀地了解明朝時期貴州農業(yè)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面貌。不僅選題獨到,切入點好,使用史料的方式也獨具匠心,彌補了文獻資料的不足。史泠歌博士這篇文章只是第一次開荒,相信她在進一步研讀《黔詩紀略》過程中,有更多的選題,形成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