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宗建許菊香
抗戰(zhàn)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最主要的矛盾。國共兩黨運用多種動員手段,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動員,領導并且組織民眾積極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事實上,抗日戰(zhàn)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成功的民眾動員。進行切實有效的經濟動員,建立新的利益分配秩序是有效進行全民動員的基礎。離開群眾的直接利益,民眾不可能被調動起來,即使調動起來也難以持久?!霸谒写蟾锩校r民的主要行動目標都在于立刻、直接、必要時以暴力改善已經無法忍受的眼前的物質條件?!雹佟敖M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fā)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利益,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②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銅陵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qū)”③,是敵我頑三方勢力錯綜復雜的結合體。這里既有日本人控制的淪陷區(qū)、國民黨控制區(qū),還有共產黨控制的比較鞏固或者不太鞏固的游擊活動區(qū)甚至是根據地。
以銅陵這樣的局部地區(qū)作為抗日戰(zhàn)爭研究的切入點,能夠實現“用微觀折射宏觀”的研究目的??疾殂~陵局部地區(q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經濟動員狀況不僅對于挖掘地方文化,而且對于進一步總結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經驗,激勵后人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939年11月袁國平在 《為堅持大江南北的敵后抗戰(zhàn)》指出:“開始抵制敵人的不合作運動,拒用日貨偽鈔,與敵人軍用票,不買日貨,不供給敵人糧食和原料,特別嚴防敵人吸收現金法幣和軍用品;另一方面應廣泛的開展群眾經濟游擊戰(zhàn),破壞敵偽交通運輸,襲擊敵偽工廠礦山與貨棧,在敵人對游擊區(qū)進攻時,更應組織廣大群眾,進行對敵的空舍清野運動,以困敵疲敵造成敵人進攻的極大困難……顧及民眾必須的生活要求,按照各地不同情形適當的組織與指導群眾的合作運動,出產運動與節(jié)約運動,以便利國軍與游擊隊的給養(yǎng)補充和民眾生活的改善,使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堅持,獲得必須的經濟保證?!雹?/p>
首先是禁止糧食出口資敵是銅陵地區(qū)最有成績的群眾運動。其辦法是以保為單位,由保甲長協(xié)同民眾團體決定禁止糧食出境,并組織農民哨及獵戶隊日夜放哨巡查。如有違規(guī)販運,根據情況,或令就地銷售,或沒收;其次是抵制日貨。具體辦法是:抵制日貨及蕪湖來的一切偽國貨;抵制奢侈品、消耗品;允許商人運出我不需要之土產品,運回我所必需之物品;組織抵制仇貨委員會,成立仇貨檢查隊;鼓勵告發(fā)。所沒收之物質一部分獎勵告發(fā)者,一部分作為救濟難民及政府動員經費;鼓勵商民到后方采買國貨,鼓勵商人獨資或集資開辦小工廠。⑤
影響比較大的斗爭有兩次。第一次是借糧斗爭。借糧斗爭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銅陵縣委領導的一次較有影響的群眾斗爭。1940年五六月間,正值青黃不接,日軍的侵略炮火又使大片土地荒蕪,糧食供應非常緊張。
為困擾我抗日軍民,國民黨當局妄圖將大批糧食外運。針對此情況,中共銅陵縣委指示縣青抗會領頭,會同農抗會、獵戶隊等一起行動,組織起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揭露國民黨頑固派陰謀。在縣委的宣傳組之下,近千名群眾攜帶稻籮、扁擔組成長長的隊伍向國民黨駐地聞家山進發(fā),并且調來了獵戶隊武裝保護。最后,群眾不但借了國民黨縣糧管會的糧倉,而且借了幾個大地主的糧。此次行動得到中央的來電表揚,稱銅陵的群眾運動已走上正規(guī)的道路。⑥
第二次是領導銅官山銅礦工人的罷工斗爭。為掠奪銅官山豐富的銅礦資源,日本侵略者不顧礦工死活,肆意蹂躪,銅官山變成了礦工的集中營。中共銅陵縣委建立了以楊家禎為書記的中共銅官山黨支部。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領導工人采取多種方式與敵人斗爭。如通過礦工收集炸藥、雷管等軍用物資,發(fā)動工人進行磨洋工,拖延采礦計劃。1943年,銅官山黨支部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經過詳細討論決定組織工人罷工。年初,銅官山近百名礦工以天氣寒冷、饑寒交迫為由開始了歷時3天的罷工。最終迫使敵人答應礦工提出的五項條件中的三項:一是不準日偽隨意捕人、殺人;二是改善工人生活,增加糧食和面食;三是每周準許工人進城一次。這是銅陵礦工在中共領導下的第一次與日偽公開斗爭的勝利,在銅陵工運史上寫留下了光輝的一頁。⑦
幫助民眾發(fā)展生產是有效動員民眾的重要方式??谷照e極發(fā)展手工作坊和工廠。皖南專署在銅陵創(chuàng)辦了織布廠、被服廠、襪子廠等。裕豐紗廠當時有織機30余臺,職工達140余人。同時還在葉山林場制造木船,行銷沿江口岸??谷彰裰髡€組織機關干部、部隊自己動手,開荒種地,增加了自給,減輕地方上的負擔。根據“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思路,“政府組織成立了變工隊、互助組,出現了墾荒、圍田、造林、燒炭、種菜、養(yǎng)育和喂養(yǎng)家禽的大生產熱潮?!雹?/p>
以丹皮合作社為例說明中共對于農業(yè)生產和農民利益的重視。丹皮作為中藥是銅陵的特產,當地農民基本都種植。但農民面臨許多實際的問題:一是丹皮上市前需要的肥料資金乃至生活資金,這導致農民往往就向大戶借貸而受到剝削。尤其是其中重要的肥料不但價格高,而且很難買到;二是對銷路不了解,定價權掌握在本地的大戶和外地來的收購商人手中,而且資金支付不及時;三是捐稅比較重。例如僅教育捐即達每擔一角八分。鄧子恢同志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組織人員加以協(xié)商解決,最終決定在農抗會領導下成立一個生產合作社。合作社實行“擔根擔股”(即丹皮100斤為1股)的原則。丹皮的經營由合作社經營,不受大戶和商人的中間剝削,直接將丹皮銷售到上海等地。再將賣的錢按“擔根擔股”的比例分給群眾。丹皮合作社受到中共高級領導的重視。時任中共東南局副書記的曾山在獲悉丹皮合作社到屯溪提取巨款,特意從東南局警衛(wèi)排抽出4名戰(zhàn)士護送。⑨
(一)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公布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規(guī)定了實施減租減息的路線。2月8日,又下達了《關于執(zhí)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明確提出了在根據地實行土地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指出“減租減息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先要把廣大農民群眾發(fā)動起來”,“在群眾真正發(fā)動起來后,又要讓地主能夠生存下去”,“在經濟上只是削弱封建勢力而不是消滅封建勢力?!雹?/p>
“減租減息”開始在銅繁等根據地中心區(qū)域試點。由區(qū)政府組織各階層人士成立“評租委員會”,鄉(xiāng)成立“租事仲裁委員會”,保成立“租事檢查小組”,具體由農抗會負責。銅陵已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的地方實行“二五減租”(原租額減少25%)和減半利息,并且廢除了地主變相剝削農民的一些手段,如“看租酒”、“大秤進小秤出”等。鐘鳴等鄉(xiāng)有的地主不執(zhí)行“雙減”政策,被發(fā)現后立即勒令糾正。?
“雙減”政策緩和了農村中的階級關系,調動了各階層抗日的積極性,尤其是農民抗日的積極性,也贏得了農民對黨和政府的擁護。
(二)建立健全糧賦征收政策和機構
針對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銅陵縣還嚴格糧賦征收政策。銅陵縣政府成立后,縣設置財糧科、各區(qū)鄉(xiāng)財糧辦事員和制定嚴格章程規(guī)范征糧工作?!皩κ転幕蛘呱罾щy者……減免公糧……(公糧)征收額并不高。每畝公糧4-8斤,田賦2-6斤,公草4-10斤……地主、佃農對半負擔……政府工作人員在群眾中吃飯要付公糧卷。 ”?
(三)建立健全商稅征收機構和制度
1941年3月,銅陵第一個稅務所——銅陵敵后稅務所在墩上陳村建立,后升格為敵后貨檢局。9月,在郎坑設立敵前貨檢局。1943年,兩個貨檢局合并為銅青南貨檢局,下設4個分局和16個稅務所。1942年,皖南特委成立了臨江船舶管理處(1944年易名為江流船政辦事處),下設銅陵等四個分處,負責過往商船及本地運輸船只的管理,進行貨物檢查和稅收工作。1945年皖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并組建了皖南財經分處和皖南貿易局以及皖南分經局。銅陵縣政府還
設財糧、貨管等科。征收的主要項目有:敵占區(qū)、國統(tǒng)區(qū)的工業(yè)品進口稅;根據地內農副產品的出口稅;敵占區(qū)、國統(tǒng)區(qū)貨物過境稅。針對銅陵復雜的形勢,還創(chuàng)造了“征、代、包”的征稅方法。1945年7月20日,皖南行署財經分處發(fā)出《關于重新頒發(fā)稅率的訓令》,進一步規(guī)范了稅收政策。
中共甚至動用軍事武裝加強稅收工作。1944年,偽維持會長陳孝順種植3畝多鴉片不向我方納稅,我稅收干部率民兵將其鴉片苗全部毀壞。日軍洋行在西門外種植的鴉片也被民兵燒掉1畝多。這樣,當地的地主、偽軍甚至日軍洋行也向我方納稅。
建立健全糧賦和商稅征收機構和制度,既保證了抗日民主政府收入,又減輕了民眾的負擔,改善了民眾的生活。
民主政府設立丹皮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皖南貿易局等機構作為商品流通的中間機構。這些機構充分利用根據地物產豐富的有利條件積極組織當地的土特產品有計劃與淪陷區(qū)、國統(tǒng)區(qū)的客商進行貿易。這推動了銅陵共產黨控制區(qū)的土特產品和日占區(qū)的食鹽、布匹、肥皂等工業(yè)品貿易的繁榮,甚至可以獲得部分軍用物資。如原來很小的黃滸鎮(zhèn)商賈云集。?
為制止偽幣、法幣在根據地的泛濫,穩(wěn)定市場。1945年5月,皖南專署還發(fā)行了大江幣,面額有一角、兩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等多種。大江幣以糧米做實物儲備金,幣值穩(wěn)定,群眾樂于接受。我們還將回收的偽幣和法幣投向淪陷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采購物資。直至北撤,發(fā)行約五、六萬元,并且用實物兌換將大江幣全部回籠。輥輲訛
抗戰(zhàn)時期,銅陵中共黨組織在采用經濟動員手段的同時,還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形式,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縱橫交錯的動員網絡。這使民眾動員有了依托,也推動了民眾動員向深度、廣度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了軍民生活,保障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同時,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銅陵地區(qū)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為新中國建立后更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基礎。
注:
①[美]塞繆爾·P·亨廷頓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頁。
②毛澤東:《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5期。
③《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上卷)》,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頁。
④袁國平:《為堅持大江南北的敵后抗戰(zhàn)》,見 《新四軍在皖南(1938-1941)》,第 158—159 頁。
⑤鄧子恢:《關于銅南繁地區(qū)如何與敵人進行政治經濟斗爭》,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新四軍文獻(1)》,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328頁。
⑥傅凱:《銅陵縣委領導的借糧斗爭》,中共銅陵市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下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216頁。
⑦梁成仁:《銅官山礦工同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下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頁。
⑧訪問陳昭著等同志談話記錄,存銅陵市黨史辦公室。
⑨汪大銘:《汪大銘日記》,見中共銅陵市黨史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上卷)》,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1頁。
⑩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3),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頁。
? 中共銅陵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銅陵地方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頁。
? 《銅陵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及其活動》,《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下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
? 姚志健:《銅陵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及其工作》,《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上卷)》,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頁。
輥輲訛《銅陵抗日根據地的財經工作》,《中共銅陵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資料(上卷)》,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