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怡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臨海是浙江省臺州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浙江省東部,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因此而得名。居山面海,平原和丘陵相間,新中國成立前與外界的交流甚少,因此方言中保留較多的古語詞。關于臨海方言的歸屬問題,無論是按照王力先生的“五大方言”說,還是趙元任先生的“九大方言說”,臨海方言都無疑歸于吳方言。
方言作為語言的活化石,一定程度上反映語言過去的面貌,地形相對封閉的臨海更是保留了比較多的古語詞。本文中所指的古語詞是指那些來源于古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但是現(xiàn)在在普通話中少用或者不用的,而在方言中仍然在使用的詞語。對方言古語詞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理清語言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有利于方言的研究,而且對于漢語史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下面略舉數(shù)例加以解釋,解釋詞匯的發(fā)展演變。
【喜】蜘蛛。例如:墻上爬著一只喜。
《漢語大詞典》:“喜子,即蟢子。一種長腳的小蜘蛛?!蹦铣ち骸ば炝辍队衽_新詠》:“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覓楊梅?!彼巍っ穲虺肌兑理嵑驮嚬P偶書》:“洗硯開書幾,拈毫喜子巢?!?/p>
魏晉時期稱“蜘蛛”為“喜子”。但是由于臨海方言保留著古語單音節(jié)的特點,許多名詞都是單音節(jié),因此“喜子”,節(jié)省說成“喜”。例如“李子”、“桃子”、“兒子”、“栗子”、“梨子”全都節(jié)省說成“李”、“桃”、“兒”、“栗”、“梨”。
【箸】筷子。例如:箸安哪頭?(意思是:筷子放在哪里?)
自先秦時代,古人稱“筷子”為“箸”?!俄n非子·說林上》:“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則必犀玉之杯?!蹦铣ひΣ臁读簳罚骸半藓南荆瑸槿站靡?,每當食投箸,方眠徹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為一人,萬姓故耳。”明代·李清《檮杌閑評》:“是日乃十月初四日,二人就在書房中取了酒肴對飲,悲歌慷慨,擊盤敲箸的飲了一會,又抱頭痛哭一回?!?/p>
臨海方言中有一種盛放筷子的容器叫做“箸籠”,其形狀一般上大下小,其底面呈橢圓形,側面呈梯形,一般掛于墻上,以前用木頭制成,現(xiàn)在多以塑料為材料。
【窠】動物的巢穴。例如:鳥在樹上做窠;雞窠;狗窠;鳥窠;燕窠。
自魏晉時代,人們就稱動物的巢穴為“窠”。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又千歲燕,其窠戶北向,其色多白而尾掘。”唐代·王昌齡《長歌行》:“下有枯樹根,上有鼯鼠窠?!鼻宕ぢ淦堑廊恕冻Q缘馈罚骸板X士命連忙縮手,回頭見有一群白兔,在窠邊吃草?!?/p>
臨海方言中諷刺別人的房子或者自嘲自己的家,也會稱“窠”。這種用法在古代也有。清代·無垢道人《八仙得道》:“到了那時,他若再要這樣冷心冷面,刻薄人家,我自會邀同三界老友,開個評理大會,非要拆了他那灌口老窠,不算我的本領。”
【忖】思量,想。例如:你好好滋忖忖看(你好好地想想看);你在忖什么(你在想什么)?
宋代·房玄齡《晉書》:“以后寢疾,上疏遜位曰:‘臣疾彌留,遂至沉篤,自忖氣力,差理難冀。’”清代·杜綱《北史演義》:“昭辭歸,暗忖道:‘有如此樂境,怪不得他專事游樂了?!?/p>
【安】放,安置。例如:把物事安那里(把東西放在那里)。
“安”表示“放置”的意思是從中古開始的,現(xiàn)在普通話里已經不多見了,但是在臨海方言中仍然保留。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著布上,糠上安灰?;覝幔愿烧咭字??!彼巍り懹巍稏|陽道中》詩:“小吏知人當著句,先安筆硯對溪山?!?/p>
【掇】搬,拾。例如:掇凳;掇洋面桶;掇桌。
宋·楊萬里《火閣午睡起負暄》詩:“覺來一陣寒無奈,自掇胡床負太陽?!泵鞔ち杳沙酢冻蹩膛陌阁@奇》:“那老嬤嬤去掇盆臉水,拿些梳頭家火出來。”
【心焦】心中著急煩躁。例如:心焦死了。這事件很心焦(這事情很心焦)。
唐代·白居易《因沐感發(fā),寄朗上人二首》:“強年過猶近,衰相來何速。應是煩惱多,心焦血不足?!碧拼ぴ枴对柤罚骸澳愁D首再拜啟:拜別后,其心焦然如渴饑不見飲食,于今三年矣?!痹ぞ霸獑ⅰ兜脛倭睢罚骸坝炅锖惋L鈴,客館最難聽。枕冷鴛衾剩,心焦睡不成?!鼻宕げ苎┣邸都t樓夢》:“我叫他兄弟到那邊府里找寶玉去了,我才看著他吃了半盞燕窩湯,我才過來了。嬸子,你說我心焦不心焦?”
【株】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史稿》中提道:“消失的單位詞例如‘株’、‘章’等。”①但是在臨海方言中表示數(shù)時仍用量詞“株”。例如:樹有幾株?后門口有幾株樟樹。
周代·尹喜《關尹子·四符》:“五行回環(huán)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碧拼ば靾浴冻鯇W記》:“有數(shù)百株松,大皆連拱,長近二十丈,攢生絕崖上?!鼻宕ち汗С健侗睎|園筆錄》:“公交車途次,聞有淮民陸氏,奸惡素著,復橫,侵其鄰鄭氏,撒為己室,惟存嘉木一株。”
【廿】二十。例如:小人廿個一班(小孩子二十個人一班)。廿株樹。
“廿”表示二十的用法古已有之,早在殷商時代,殷人在甲骨文中寫成“”。“”二十的合文,甲骨文十作“●”,二十相并即為“”。②“小臣墻從伐,禽玁美……廿人四,馘一千五百七十……”③這句話的意思是:小臣墻跟隨時王出征,擒獲了玁狁首領美,俘獲敵軍……二十四人,斬殺敵軍一千五百七十。先秦·《戰(zhàn)國縱橫家書》:“秦以強弩坐羊腸之道則去邯鄲百廿里?!彼未洞笏涡瓦z事·貞集》:“內侍雄喝利者又譖:‘后有私于人;又恐怨言,又與韋夫人密語殿內,言訖泣下;每月朔望,焚香南面再拜。’似此言廿余事?!?/p>
【弗】不。例如:你弗用來了(你不用來了)。我弗想要(我不想要)。講弗來(不會講)。
用“弗”表示否定的用法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時代,在殷商卜辭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丁丑卜,賓貞:父乙允求(述)多子?貞:父乙弗求(述)多子?④卜辭的意思是丁丑日占卜,賓問道:父乙答應使諸子的行為有所遵循嗎?又問道:父乙不允許使諸子的行為有所遵循嗎?諸如這樣的例子在甲骨卜辭中很多,在此不多舉例?!俄n非子》:“然則臣有盡死力以為其主者,管仲將弗用也?!薄俄n詩外傳》:“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謂之隱;外意外身,謂之諱?!碧拼ご魇鍌悺陡袘讯住罚骸爸魅孙嬀疲瑒窬ハ噙`。但當盡弘量,觴至無復辭。”
【喌】呼喊雞的聲音。例如:呼喊雞來吃飯,或者天黑了呼喊雞會雞窠的時候會用到。《說文解字》:“呼雞時重言之。從吅,州聲。讀若祝?!蓖躞蕖墩f文句讀》:“之字指喌而言,謂呼雞者言喌喌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雞聲喌喌,故人效其聲呼之?!?/p>
唐代·施肩吾《句》:“鋤藥顧老叟,焚香呼小青。遺卻白雞呼喌喌。”
筆者在查證此字時,發(fā)現(xiàn)《說文解字今釋》的音有問題,《漢語大詞典》的標音和筆者家鄉(xiāng)的方言音一致。
注釋:
①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1:297.
②李圃.甲骨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8.
③李圃.甲骨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65.
④李圃.甲骨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5.
[1]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2.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李圃.甲骨文選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羅竹風等主編.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5]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11.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2011.
[8]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