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嫻
(武漢紡織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隱喻是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語篇中的隱喻不僅起到修辭的作用,還可以構(gòu)建語篇的連貫,起到語篇銜接的作用。Lakoff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本研究擬從概念隱喻理論出發(fā),探討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隱喻是如何在語篇構(gòu)建中發(fā)揮作用的。
概念隱喻理論也被稱作認(rèn)知隱喻理論,是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其核心思想就是,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1](P1~50)。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中的一種修辭現(xiàn)象,還是一種具有系統(tǒng)性特征的概念化過程。人們對隱喻的理解就是建立概念映射的過程,也就是把源域概念向目標(biāo)域概念投射的過程,因而隱喻思維就是人類建立概念系統(tǒng)的一種認(rèn)知過程。概念隱喻是人類大腦中抽象概念的跨域映射,它們通常是以大寫的形式出現(xiàn)的,例如,F(xiàn)RIENDSHIP IS A BRIDGE.在這個隱喻中,人們通過具體的概念BRIDGE來表達(dá)抽象的概念FRIENDSHIP。這個概念隱喻可以有以下這些隱喻表達(dá)式:
a.Two human beings are the two river banks.
b.Friendship connects the two isolated river banks of human beings.
c.Human beings need a bridge to connect each other.
以上三個隱喻都屬于同一個概念隱喻FRIENDSHIP IS A BRIDGE,是這一概念隱喻的不同語言表現(xiàn)形式。
Koller指出,隱喻是一種認(rèn)知現(xiàn)象,可以在語言組織的任何層次出現(xiàn),可以體現(xiàn)為單詞、詞組、句子,也可以體現(xiàn)為語篇[2]。隱喻體現(xiàn)為語篇時,可以是小說或散文,也可以是詩歌[3]。對一個有意義的可以接受的語篇來說,它在語言各層次(如語義、詞匯、句法、語音等)的成分都可以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銜接,從而使說話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欲表達(dá)的意圖貫通整個語篇,達(dá)到交際目的[4](P180)。
概念隱喻具有系統(tǒng)性特征,同一個概念隱喻可以有不同的隱喻表達(dá)式,這些不同的隱喻表達(dá)式說明了同一個概念隱喻的不同的方面。詩歌語篇經(jīng)常使用概念隱喻來達(dá)到語篇的連貫。
概念隱喻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A IS B”。從語義方面來說,源域概念B與目標(biāo)域概念A(yù)之間的相似性可以體現(xiàn)在多個語義層面,因而概念隱喻“A IS B”可以有多個隱喻表達(dá)式,這些不同的隱喻表達(dá)式形成一個隱喻圖式結(jié)構(gòu),使語篇得以拓展。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存在著諸多通過一個概念隱喻 “A IS B”來統(tǒng)籌全詩連貫而發(fā)散出的隱喻表達(dá)式,所有這些隱喻表達(dá)式都是圍繞著概念隱喻“A IS B”而進(jìn)行的,這樣就形成了詩歌語篇的連貫。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英國詩歌中的一朵奇葩,前一百二十六首是寫給一個“美少年”的,后二十六首是寫給一位“黑女郎”的[5](P53)。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一個常見主題是“時間”。以第十九首為例。在這首詩里,莎士比亞開篇就提出了主題“Devouring Time”,全詩是通過“TIME IS A DEVIL”這個概念隱喻組織起來的,這一概念隱喻為后文的發(fā)展構(gòu)建了一個與“DEVIL”相關(guān)的圖式結(jié)構(gòu)。在開篇四行就提出了 “Devouring Time,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And make the earth devour her own sweet brood;/Pluck the keen teeth from the fierce tiger’s jaws,/And burn the long-liv’d phoenix,in her blood”。這些描寫體現(xiàn)了 TIME(時間)與DEVIL(魔鬼)之間的相似性——兇殘而具有摧毀性力量。莎士比亞通過一系列隱喻來表現(xiàn)時間的兇殘——它可以磨鈍雄獅的爪、吞噬幼嬰、拔掉猛虎的牙、毀滅鳳凰。同時,莎士比亞還通過這些隱喻表達(dá)了時間的摧毀性力量——它可以傷害雄獅,還可以命令大地,可以令猛虎害怕、鳳凰毀滅。時間的這些特性都類似于魔鬼。中間的八行 “Make glad and sorry seasons as thou fleet’st,/And do whate’er thou wilt,swift-footed Time,/To the wide world and all her fading sweets;/But I forbid thee one most heinous crime:/O!carve not with thy hours my love’s fair brow,/Nor draw no lines there with thine antique pen;/Him in thy course untainted do allow/For beauty’s pattern to succeeding men”,體現(xiàn)了時間的魔鬼性特征的另一個層面——行動迅速。這八行還繼續(xù)寫到時間的摧毀性力量,如,時間讓芳菲謝盡,在人的臉上刻下皺紋。莎士比亞利用源域概念“DEVIL”與目標(biāo)域概念“TIME”之間的相似性——兇殘、具有摧毀性力量、行動迅速,來引申出一系列的隱喻,形成隱喻圖式結(jié)構(gòu),使得詩歌語篇得以連貫性地發(fā)展。這一系列隱喻表達(dá)式都是概念隱喻“TIME IS A DEVIL”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它們在詩歌中展開,使得語篇圍繞著同一個概念隱喻得以拓展,而不同隱喻語義的相似性又使得語篇得以連貫。
概念隱喻的篇際映射可以使不同的語篇之間形成關(guān)聯(lián)性連貫。篇際映射主要是通過概念隱喻語義的相似性而使得不同的文本取得篇際連貫的。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關(guān)于時間主題的詩有很多,這些詩都描寫了時間的飛逝無情,時間具有摧毀性力量等。這些詩也提到了詩歌的不朽力量——詩歌可以讓美永存于世,詩歌可以對抗時光荏苒。例如,第六十三首中,“Against my love shall be,as I am now,/With Time’s injurious hand crush’d and o’er-worn;/When hours have drain’d his blood and fill’d his brow/With lines and wrinkles;when his youthful morn”,通過概念隱喻 “TIME IS A DEVIL”展開對時間的一系列描寫,“時間的毒手摧毀了我的愛人,吸干了他的血,使他的臉上布滿皺紋”,表現(xiàn)了時間的飛逝與時間的摧毀性力量。而“毒手”、“吸干血”都是魔鬼(DEVIL)的特征。詩中的最后一個對句 “His beauty shall in these black lines be seen,/And they shall live,and he in them still green”中存在一個概念隱喻 “POETRY IS GOD”,“詩歌具有神的力量,可以賜予任何事物新的生命”。類似的詩還有上文提到的第十九首。第十九首先表現(xiàn)時間的摧毀性力量,最后的一個對句“Yet,do thy worst old Time:despite thy wrong,/My love shall in my verse ever live young”,提到了詩歌的神一般的力量,“詩歌可以賜予我的愛永恒的生命,我的愛將青春永駐”。
像這樣先通過概念隱喻“TIME IS A DEVIL”描述時間的摧毀性力量,然后再通過概念隱喻“POETRY IS GOD”指出詩歌可以賜予美的事物永恒的生命的十四行詩,還有第十八首、第一百二十三首等。第十八首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比較有名的一首,它提到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詩人指出,一切芳菲皆為時間所摧殘,這也是時間的魔鬼性特征。然而在結(jié)尾,詩人用一個對句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指出了詩歌的神性力量,概念隱喻“POETRY IS GOD”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這幾個文本通過一系列隱喻展現(xiàn)了概念隱喻“TIME IS A DEVIL”的不同層面,體現(xiàn)了時間摧毀一切、流逝無情的魔鬼性特征;結(jié)尾處都用了一個對句來表達(dá)詩歌的神性特征。兩個基本概念隱喻“TIME IS A DEVIL”和 “POETRY IS GOD”反復(fù)出現(xiàn)。雖然每一次出現(xiàn)莎士比亞使用的都是不同的隱喻表達(dá)式,表現(xiàn)了時間的魔鬼特性與詩歌神性的不同側(cè)面,但是這些隱喻表達(dá)式背后隱藏的概念隱喻卻是一樣的,或者說是相似的。莎士比亞正是采用這種同一概念隱喻的跨篇隱射,也就是篇際映射,使得不同的語篇取得銜接與連貫。篇際映射主要是通過語義的類似性相互關(guān)聯(lián),形成一種語類映射,并反復(fù)出現(xiàn),使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
概念隱喻作為人類認(rèn)識世界的一種認(rèn)知機制,在語篇的組織與連貫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概念隱喻的組篇作用不僅僅體現(xiàn)在篇內(nèi)映射方面,還體現(xiàn)在篇際映射方面。通過語義相似性,隱喻使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取得連貫;通過隱喻映射圖式結(jié)構(gòu),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語篇得以拓展。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Koller,V.Metaphor Clusters,Metaphor Chains: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Metaphorik.de,2003(5).
[3]任紹曾.概念隱喻與語篇——對體現(xiàn)概念隱喻的語篇的多維分析[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8(3).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王守仁,方杰.英國文學(xué)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