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春秋公羊傳》之三世

2013-08-15 00:42:42李靜
關(guān)鍵詞:新王董子三世

李靜

(1.中山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275;2.中山大學(xué) 人文科學(xué)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275)

清末民初,各種變法思想競相交織,戊戌變法雖曇花一現(xiàn),康長素(康有為)卻因此聲名鵲起。身為清代公羊?qū)W的一員大將,康長素用公羊?qū)W來支撐戊戌變法,其中三世說就被用作改革的有力工具。他以三世說為底本,勾勒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演進的方向: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并以此來對應(yīng)近代西方各種政治體制,亂世行君主專制,升平世行君主立憲制,太平世行民主共和制[1]。如此一來,公羊?qū)W之三世竟與近代西方流傳的歷史進化論不謀而合??甸L素之后,不少學(xué)人紛紛沿著他的路子,或依靠公羊?qū)W或依靠進化論,來拆分或組合中國思想史與政治史[2],公羊?qū)W三世的真正內(nèi)涵反而黯然。難以想象,孔子在兩千多年前便埋藏好進化微言,遲至清代康長素才得以解密。康長素稱孔子之道在六經(jīng),六經(jīng)統(tǒng)一于《春秋》,《春秋》三傳之中又以《公羊傳》為要,要學(xué)懂《公羊傳》,舍董子無他人[3]??甸L素此話雖有些夸張,卻也告訴我們,若想明白三世之端委,必得循公羊?qū)W傳注之路。

一、三世異辭

《春秋》主要有三傳,《左傳》長于事,《公羊傳》和《榖梁傳》長于義。①北宋蜀人蘇軾作《春秋蘇氏傳》,哲宗年間胡安國著《春秋胡氏傳》,均各有造詣,不過都是擇取三傳為之。通常所謂《春秋》傳,主要有傳,鄒氏無師,夾氏無書,因而只有《公羊》、《榖梁》和《左傳》流傳下來,它們成書早,去古未遠,且有較明確的師說。三傳之中,只有《公羊傳》(以下簡稱《傳》)談到三世,總共出現(xiàn)3次,且 3次同辭:

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傳曰: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桓公二年,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傳曰:內(nèi)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

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傳曰:何以書,記異也?!洞呵铩泛我允己蹼[?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①文中所引《公羊傳》文,大都源自劉尚慈譯注《春秋公羊傳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

《傳》文3次談到三世異辭,每回又3次重復(fù)“異辭”二字。子曰:“書之重,辭之復(fù),嗚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保?]但凡《春秋》經(jīng)傳中用辭相同、重復(fù)出現(xiàn)的,其中必有可觀之處,不可不慎重。隱公元年言三世異辭,旨在解釋魯國大夫之卒記日不記日的問題,隱公二年則旨在解釋不為桓公隱諱的原因,兩次都以“遠也”引出,暗示我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跟時間遠近有關(guān)。哀公十四年提到三世異辭,則是為了解釋《春秋》為什么從隱公開始書寫,《傳》文說這是父祖所能知道的最遠時代的事情,再遠的就沒法聽聞了。同樣在說時間“遠”。隱公、桓公離誰“遠”?文意當指書寫的作者,即孔子?!洞呵铩肥校[桓之世離孔子所處時代最遠,所以大夫卒不記日,桓公行惡不隱諱。這三處事例或在《春秋》之始,或在《春秋》之終,按照《傳》文“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直指離孔子所處時代之時間遠近不同,書寫的文辭也相應(yīng)有所不同。②另外,廖平認為,“異辭”表達了所見、所聞、所傳聞各世的書法不同,綜合《公羊傳》的內(nèi)容,的確有一定道理,但這涉及到事同辭異的問題,與此處《傳》文三例似無明顯關(guān)系,詳情參見廖平《何氏公羊解詁三十論》,見北京大學(xué)《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儒藏·精華篇·八五》,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至于怎么不同,為什么要有這樣的書法,《傳》文沒有給我們更多的信息,不過,我們可以從董子、何邵公處獲得進一步的理解。

董子進一步解釋三世異辭:

《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辭也。子赤殺,弗忍書日,痛其禍也。子般殺而書乙未,殺其恩也。屈伸之志,詳略之文,皆應(yīng)之。吾以其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也,亦知其貴貴而賤賤,重重而輕輕也。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惡惡也,有知其陽陽而陰陰,白白而黑黑也。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枪视谕猓蓝伙@,于內(nèi),諱而不隱。于尊亦然,于賢亦然。此其別內(nèi)外、差賢不肖而等尊卑也。義不訕上,智不危身。故遠者以義諱,近者以智畏。畏與義兼,則世逾近而言逾謹矣。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辭[4]。

首先,董子明確了三世所指,隱、桓、莊、閔、僖為一世,為所傳聞;文、宣、成、襄為一世,為所聞;昭、定、哀為一世,為所見。③公羊家都把《春秋》十二公分為三世,但具體斷自哪里有分別,一般都遵循董子、何邵公的分法,然漢代顏安樂以為,從襄公二十一年至孔子去世,當為所見世,略有不同;另外,鄭玄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為限,平均八十一年為一世,別有解法。其次,董子擴展了三世之例,還解釋了劃分十二公為三世的根據(jù)——“與情俱”,具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洞呵铩钒磿r間遠近來組織文辭,實質(zhì)是與人情親疏厚薄緊密相連,人情莫不親近疏遠,與此相應(yīng),三世文辭也伸近屈遠、詳近略遠,近者恩厚,所以文辭更詳細,遠者恩少感情薄,文辭也相對簡略,這便是“近近而遠遠,親親而疏疏”,此其一。由親近疏遠往上延伸,又可以判斷貴賤、輕重、厚薄、善惡,以至于白黑、陰陽:以智言,則近貴而遠賤,近重而遠輕,近厚而遠薄;以義言,則善其善而惡其惡,白其白而黑其黑,這便是合偶仇匹之道。水至清則無魚,天下萬物莫不白白而黑黑,陽陽而陰陰,沒有盡善盡美,也不會盡惡盡丑,此其二。運用于《春秋》三世,所傳聞世遠而疏,所以殺恩,以義斷事,因此桓公二年成宋亂書而不隱,莊公三十二年子般卒書日,恩情少故稍減不忍之心;所聞世恩稍進故而痛其禍,文公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不記日,不忍說之故;在所見之世,恩義重,以智行筆,言辭愈加謹慎,定公元年《傳》云:“定、哀多微辭,主人習(xí)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痹诖?,董子言三世只談到文法,確切地說是以時間遠近為標準,判斷人情厚薄,以此決定行文詳略、避諱深淺。董子又曰:

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于麤粗,終于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俞序第十七》)

孔子著《春秋》為的不只是紀事,關(guān)鍵在于“加吾王心”來正人倫。孟子曰:“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5]孔子生逢周代,看到世道衰微,邪勝于正,擔(dān)心大道不行,于是才寫下《春秋》,但孔子有德無位,不能直接制定王法,因此要避嫌,這才借著齊桓晉文之事加“王心”?!巴跣摹本唧w怎么加?這便是董子所說的“始于麤粗,終于精微”。微妙之處在于,這里的“麤粗”與“精微”不再談由遠及近、由疏及親的過渡,而把重點放在從“大惡”到“小過”的進展。《春秋》一開始多談大惡、殺君亡國之類,最后卻連小過錯也不忍心寫,只輕輕寫著“譏二名”。定公六年的仲孫何忌、哀公十三年的晉魏曼多,都以兩個字為名,《傳》曰:“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傳》文只說用兩個字來作為名的,不合禮義,卻不曾言及三世?!白I二名”本是小過,所傳聞與所聞世未必沒有,卻不見《春秋》譏刺,到了定哀之世,才開始“譏二名”、“赦小過”,為何?董子把“譏二名”與“德澤大洽”聯(lián)系在一起,似在說定哀之世德教大興,人人都有士君子之風(fēng),當然就沒什么過錯,只得寫“二名”這類小過。

不過,據(jù)《春秋》所寫的史事,定哀時期恰恰混亂,王室衰微,晉齊內(nèi)亂而無暇顧及其他,諸侯以力爭,戰(zhàn)不以義,伯莒之戰(zhàn)吳趁機入楚,盜竊寶玉大弓,陪臣甚而執(zhí)國命,如此亂世,似很難理解為“德澤大洽”。董子點到為止,除了猜測,我們很難得到更清晰的說法,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借助何邵公的解釋。

二、三世王法

迨至何邵公,三世之義有了新的進展。①此后,學(xué)人們基本都延續(xù)董子、何邵公的闡釋,各有增減,但大義無出其右,當然,清代也有人拋開漢代學(xué)人,直抒大義,自成一統(tǒng),但多半不被學(xué)人接受,本文旨在沿著董子、何邵公的注疏之路理解公羊?qū)W,其他自成體系者在此不予贅述?!秱鳌分v三世的三例中,首條“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下,何休花了最大篇幅來闡說,最完整地表達了三世之義:

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所聞?wù)?,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wù)撸^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異辭者,見恩有厚薄,義有深淺,時恩衰義缺,將以理人倫,序人類,因制治亂之法,故于所見之世,恩己與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無罪,皆日錄之,“丙申,季孫隱如卒”是也。于所聞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殺,大夫卒,無罪者日錄,有罪者不日略之,“叔孫得臣卒”是也。于所傳聞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淺,大夫卒,有罪無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師、無駭卒是也。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麓桷,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nèi)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于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于所見之世,著治大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祥,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孫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至親始,故《春秋》據(jù)哀錄隱,上治祖禰。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數(shù)備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壞絕于惠、隱之際[6]。

至此,三世之名才終于塵埃落定。何邵公自稱依照胡毋生《條例》闡發(fā)《傳》意,幾乎每一條每一款下都有注解,由此把《傳》推向新的高度。具體來說,何邵公在如下幾點再次推進了三世說:第一,進一步把《春秋》十二公和作者與聞的時間對應(yīng)起來,所見世指的是己與父時事,所聞世謂王父時事,而所傳聞世則指高祖曾祖時候所聞之事;第二,何邵公注里明確談及三世的就有十幾條,大大擴展了三世說的體例;第三,進一步明確三世異辭的原因,恩有厚薄,義有深淺,此承接董子之說,此外,還補充新的論據(jù),“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以此來表達“立愛至親始”、“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6]的三世之序,加強了親近疏遠這個理由;第四,新穎之處在于,何邵公說三世,不但包括親疏遠近,還貫之以內(nèi)外之別,最為重要的是三世有了明確的進展次第,即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這樣便把所見、所聞、所傳聞這遠近三世與中國、諸夏、夷狄之內(nèi)外,據(jù)亂、升平、太平三種治理景象勾連起來,三世的內(nèi)容因此大為豐富。

據(jù)何邵公,孔子的“用心”由麓桷到深詳,旨在說明“治亂之法”,具體分為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3個階段。“治亂之法”如何理解?《傳》云:“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笨鬃幼灾^《春秋》是借齊桓晉文之事而“加乎王心”[4],董子云《春秋》“緣魯以言王義”(《奉本第三十四》),《儒林傳序》云“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何邵公在此也說孔子作《春秋》就是制定“治亂之法”,為的是“理人倫,序人類”,凡此種種都意在說明《春秋》行的是王法,因此,“治亂之法”當為王法。如此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得依時進行,這樣就把“治亂之法”與三世聯(lián)系起來。具體而言,王法實行分為3個階段,所傳聞世內(nèi)中國而外諸夏,世為衰亂,所聞世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世在升平,而所見世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世進于太平。

如此一來,董子所謂“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便明朗起來,這說的是所見世的太平景象,無怪乎董子言“德澤洽而國太平”(《通國身第二十二》)。何邵公不是不知道定哀年間局勢混亂,不堪太平,正如襄二十三年和定六年注里所言,這只不過是“取足張法”、“文致太平”而已。張法要“取足”,就得依三世次第而行,最后又得成就太平景象,所以《春秋》功成之后,仁獸麒麟來應(yīng)。《傳》曰:(《春秋》)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何邵公注曰:“人道浹,王道備”。董子云:“《春秋》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焙紊酃M而把“人道浹,王道備”用于解釋三世,解釋孔子“王法”之“備”。孟子云:“《春秋》,天子之事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膺戎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保?]堯舜功成,鳳凰來,《春秋》著成,撥亂反之正,王者之治定,吳楚進,甚至戎曼也進爵為“子”,此所謂王道太平?!吨杏埂费酝跆煜掠腥?,雖善若無徵民終不會信服,因此太平需要祥瑞,西狩獲麟,麟來作為效應(yīng),以此,《春秋》能夠文致太平,成就王法。

三、三世在三統(tǒng)之中

經(jīng)過董子、何邵公的闡釋,三世旨意由于與王法的結(jié)合而變得清晰。雖則何邵公一再聲明三世只不過是文法,然則衰亂—升平—太平,這樣的進化順序無論如何使人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的進化史觀,公羊三世之說離康長素的三世說果真只一步之遙?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隱公第一》:……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shè)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之義,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總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nèi),有此九種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6]。

根據(jù)徐彥引《文謚例》的說法,何休明確談到《春秋》有三科九旨,即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即宋均所說存三統(tǒng),何邵公所謂一科三旨,位列三科九旨之首;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宋均稱為張三世,此為何邵公之二科六旨;最后,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以及文中沒有說明的遠近大小若一,宋均稱為異外內(nèi),此為何邵公之三科九旨。三科九旨雖各有所指,卻并非不相關(guān),何邵公說三科九旨“正是一物”。如何理解這個“正是一物”?何邵公談三世異辭時候,已經(jīng)把內(nèi)外之別放到三世之中,從而所傳聞與內(nèi)中國相應(yīng),所聞與內(nèi)諸夏相應(yīng),而所見與夷狄進爵相應(yīng),以此,別外內(nèi)與張三世相互印襯。不過,三統(tǒng)與三世是何關(guān)聯(lián)呢?

通三統(tǒng)這一科內(nèi)有三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限于篇幅,僅各舉一例以作說明:

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謝災(zāi)。《傳》云:成周者何?東周也……外災(zāi)不書,此何以書?新周也。注云:新周故分別災(zāi),不與宋同也??鬃右浴洞呵铩樊斝峦?,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災(zāi)中興之樂器,示周不復(fù)興,故系宣謝于成周,使若國文,黜而新之,從為王者后記災(zāi)也。

隱公三年,宋公和卒。注:宋稱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稱公,客待之而不臣也。

莊公二十七年,杞伯來朝。注:杞,夏后,不稱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當新王。黜而不稱侯者,方以子貶,起伯為黜。

《春秋》上黜杞、故宋而新周,下以《春秋》當新王。三統(tǒng)之中,《傳》文明確提到的只有“新周”,而故宋、以《春秋》當新王則多存于董子、何邵公的注解中。據(jù)何邵公,“新周”并非以周為新王,相反是“黜周”,《春秋》外災(zāi)不書,但為王者之后記災(zāi),周為時王,周災(zāi)本不應(yīng)該記錄,但《傳》認為《春秋》有新王之義,所以得黜周以為二王后,與“故宋”的意義相同,都旨在法古。

《春秋》一方面黜周為二王后,另一方面則托魯為新王。“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漢書·司馬遷傳》)天無二日,國無二王,所謂“托魯為王”,并非真是魯侯行天子之權(quán),實則為孔子文法,緣魯以言王義:“夫子以匹夫行褒貶之權(quán),不可無以藉,故托魯為王,以進退當世士大夫,正以載之空言不如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保?]托魯為王,指孔子以魯國為依據(jù),先“自詳正”,借此來講述撥亂反正的王法,因此托魯為王也就是“以《春秋》當新王”。

至此,三統(tǒng)與三世的關(guān)聯(lián)露出水面?!段闹u例》①《文謚例》為何邵公所著,可惜早已亡佚,如今只得看到徐彥引述的部分。云:“此《春秋》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以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紀也。”[6]按何邵公所言,三科九旨都要矯枉、正德、撥亂反正,是受天之命重返正道,這正是“以《春秋》當新王”之意。就三統(tǒng)而言,“以《春秋》為新王”本就是其中一旨。董子云:“《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洞呵铩樊斝峦跽吣魏?曰:‘王者之法,必正號,黜王謂之帝,封其后以小國,使奉祀之。下存二王之后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tǒng)也……《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tǒng)。”(《三代改制質(zhì)文第二十三》)董子把《春秋》直接解釋成三統(tǒng)中的黑統(tǒng),自然是“以《春秋》當新王”。就三世而言,我們在“三世王法”部分就已經(jīng)談到《春秋》用三世來講王法,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條下,何邵公說三世異辭為的是“理人倫,序人類,因制治亂之法”,這加了“王心”的治亂之法自然就是王法。三世之中,所見世“德澤大洽”的太平景象實際是文致太平,自然不是指的王室已亂的成周,以此,三世異辭也旨在“以《春秋》當新王”。

概括而言,三統(tǒng)有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3個旨意,而三世的旨意也恰在講述王法之漸,同樣意在說明“以《春秋》當新王”。具體而微,三統(tǒng)之中,“新周”和“故宋”重在談法古,而“以《春秋》當新王”則重在講改制。新王奉天命當王,有行王法的次序,先“自詳正”,所謂“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所以“內(nèi)大惡諱”,此為內(nèi)中國而外諸夏,衰亂世之義;自正然后正人,正人有序,“從近者”始,此即襄公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傳》文“以近書”之意,此為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升平世之義;最后,正人由近及遠,最終達到夷狄進諸爵,因此昭公十六年戎曼子稱“子”,吳進爵稱“子”,至此王化大漸,德澤大洽,《中庸》所謂“凡有血氣,莫不尊親”之意,此為遠近大小若一,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太平世之義。

《春秋》三世總十二公,共242年,始于隱公“元年春王正月”之新王改制,終于哀公“西狩獲麟”之太平瑞應(yīng),“人道浹而王道備”。就時間而言,《春秋》為三統(tǒng)之新統(tǒng),即黑統(tǒng),前面還有白統(tǒng)和赤統(tǒng),而三世存于《春秋》一統(tǒng)之中,始于隱公,終于哀公,當然也就身處三統(tǒng)之中;就義理而言,三世旨在講述“以《春秋》當新王”的行王法順次,而“以《春秋》當新王”又是三統(tǒng)這一科中的一旨,就此,三世自然在三統(tǒng)之中。由于三世處于三統(tǒng)之中,但凡談衰亂—升平—太平這個次第都不能脫離三統(tǒng)之外,尤其不能離開“以《春秋》當新王”這一旨談三世。

康長素曰:“孔子創(chuàng)義,皆有三數(shù)以待變通。醫(yī)者制方,猶能預(yù)制數(shù)方以待病之變,圣人是大醫(yī)王而不能乎?三統(tǒng)、三世皆孔子絕大之義,每一世中皆有三統(tǒng)。此三統(tǒng)者,小康之時,升平之世也。太平之世別有三統(tǒng)……”[3]。很明顯,康長素解三世,三統(tǒng)與董子、何邵公皆不一樣,在康長素這里,世大而統(tǒng)小,統(tǒng)在世中,每一世中都有三統(tǒng),與之相反,董子、何邵公,甚而康長素之前的公羊家們,無不認為《春秋》統(tǒng)大而世小,世在統(tǒng)中,一統(tǒng)之中有三世。②上自《公羊傳》,下迄康長素之前,幾乎所有治公羊?qū)W的學(xué)人都不曾把三世從《春秋》中獨立出來,因此也從來沒人拋開三統(tǒng)循環(huán)來說時間。龔自珍有些特別,他曾離開《春秋》語境談三世,對三世有新解,即太平-升平-衰亂,并運用于清代歷史,這對于后來學(xué)人變革公羊三世說或有啟發(fā)。盡管如此,龔自珍最終還是沒有脫離三統(tǒng)循環(huán)來說歷史,因而他也沒有完全脫離《春秋》的語境,起到康長素那樣決定性的革新作用。世在統(tǒng)中,三世漸行而為一統(tǒng),“以《春秋》當新王”,最終人道盡而王道備足,因而,《春秋》三世之說的重點不在于闡釋時間的變化,而在于講述一統(tǒng)王法的次第。由于新王之法是孔子用書法造就,三世因而從來不是隱公至哀公這段真實歷史前進的次序,更遑論世界歷史前進的必然規(guī)律。圣人不忍天下混亂、民生凋敝,所謂“天下有道,丘不與易”,是以圣人用三世講述如何在衰世成就新統(tǒng),如何撥亂重返于王道,卻不曾保證太平世就是歷史的終結(jié),相反,圣人用三統(tǒng)告訴我們,舊統(tǒng)無論曾經(jīng)多么美好,終究會走向衰落,周道衰敗之際,終得向新統(tǒng)過渡,此所謂“天命靡常,唯德是輔”。

康長素生逢中西交手之初,當時,無論西方先進的科學(xué)技術(shù)還是他們新奇的現(xiàn)代民主自由制度,都足以讓學(xué)人們眼花繚亂,康長素的文章中常常提到“醫(yī)生開藥方”,他自己便迫不及待地給落魄的中國開出了新藥方:把傳統(tǒng)的三世說改裝而與西方進化史觀結(jié)合,讓中國由據(jù)亂世過渡到君主立憲的升平世,等到合適的時候,再進入民主共和的太平世,達到世界大同。康長素這一舉措固然暗含著他的良苦用心,卻不曾想丟掉了經(jīng)傳“三世在三統(tǒng)之中”的圣人用心:當我們僅從三世來理解三世,那么《春秋》之時間觀無疑便似西方的進化史觀;相反,若從統(tǒng)來理解世,三世的進化涵義減輕,而三統(tǒng)中前后法統(tǒng)之間的承續(xù)作用便得到凸顯。之所以強調(diào)世在統(tǒng)中,更有董子所言“奉天法古”(《楚莊王》)的深意。三統(tǒng)之為“三”,意義深遠,董子所謂“三而一成,天之大經(jīng)”。道之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三統(tǒng)以三為始終,周而復(fù)始,窮則反本,是以又成就百世之道。哀公十四年,《傳》言孔子作《春秋》“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民無能名焉?!?《論語·泰伯》)《春秋》樂道堯舜之道,法古就是效法先王之道。三統(tǒng)之道在法古之道,而先王之道又在于法天,故而,三統(tǒng)之道就是奉天法古之道。

四、結(jié) 語

《春秋》三世而成一統(tǒng),三統(tǒng)而得百世之道,背后的道理都在于奉天法古。倘若單獨抽出三世來構(gòu)造歷史,不但三世背后的“統(tǒng)”沒有了,“天”與“古”也同時被割掉了。換言之,三世在三統(tǒng)之中,三世便在奉天法古之中;三世強調(diào)一統(tǒng)王法的次第,重視德行的進步,而非講述歷史時間的進化,因而,《傳》之歷史時間觀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三統(tǒng)而非三世之中,它重視王魯新周故宋之承續(xù),強調(diào)舊統(tǒng)與新統(tǒng)間的妥善過渡,而非社會之進化??甸L素以“不忍之心”開出的藥方固然也是因著新時代而做出的某種權(quán)變,然“權(quán)”之要在于“經(jīng)”,《傳》言“權(quán)者反于經(jīng),然后有善者也”,行權(quán)便得遵循“經(jīng)”之道,若拋開“經(jīng)”之道而單獨用三世來支撐權(quán)變的藥方,便很可能失掉圣人的要旨。

[1]康有為.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陳其泰.清代公羊?qū)W[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3]康有為.康有為全集[M].姜義華,張榮華,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

[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李學(xué)勤.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7]胡安國.春秋胡氏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8]段熙仲.春秋公羊?qū)W講疏[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新王董子三世
太餓的董子皓
新王誕生 連載二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俠奇緣
天空運籌帷幄 新王一飛沖天
中國自行車(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6
三生三世(電視連續(xù)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題曲)
青年歌聲(2017年8期)2017-03-15 03:40:20
董子健:別在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英國理查三世國王的“復(fù)活”
大眾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4
可愛的劉老師
快速更換蜂王有新招
《解人頤》與“李家”的三世書緣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2
浦城县| 罗平县| 裕民县| 乌苏市| 萨迦县| 济阳县| 荔波县| 浙江省| 浪卡子县| 长汀县| 沙雅县| 土默特左旗| 皋兰县| 屯留县| 商水县| 武鸣县| 西盟| 桦甸市| 巫溪县| 威远县| 衡东县| 辉县市| 怀集县| 彰武县| 清原| 密云县| 武宣县| 清水河县| 海兴县| 新丰县| 壶关县| 汶上县| 吴桥县| 金山区| 兴山县| 峨眉山市| 抚顺县| 婺源县| 巢湖市| 宁都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