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fā)財
(重慶科技學院法政與經貿學院,重慶 401331)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當代最重要的社會理論家之一,其著作《現代性和大屠殺》(1989)獲得阿瑪菲獎。1998年,鮑曼被授予阿多諾獎,鮑曼理論的影響日顯。丹尼斯·史密斯認為:“假如你對時下極為流行的有關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論爭感到生疏的話,最好先讀齊格蒙特·鮑曼的書?!保?]3的確,鮑曼很多時候是作為一個后現代理論家存在的,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鮑曼就把學術焦點轉向了現代性和后現代性問題。但這僅僅是一個鮑曼,還有另一個鮑曼:一個“文化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因為作為文化馬克思主義者的鮑曼對作為后現代理論家的鮑曼的影響,使鮑曼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理論獨具特色,引致廣泛關注。
丹尼斯·史密斯認為“鮑曼是他所敘故事的一部分,人們可在他繪制的圖景上找到他”[1]1。鮑曼的前半生深受反猶主義的折磨,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成為納粹屠殺的對象,后又成為波蘭反猶主義的犧牲品,理由是他父親去以色列大使館咨詢移民事項,而此時鮑曼已經是波蘭軍隊最年輕的少校之一。鮑曼被解除軍職后并沒有就此消沉,他投身于一個全新的領域:學術研究,成為華沙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系教師,且取得了不錯的學術成果。但因1967年以色列和埃及的六日戰(zhàn)爭而引起波蘭再次爆發(fā)的反猶運動,讓遭受莫須有的罪名被解除教職的鮑曼不得不離開波蘭。他先后去了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最后來到英國,1971年起在利茲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直到1990年退休[1]38-40。鮑曼退休后仍然筆耕不輟,2011年仍有著作出版。
鮑曼在1954年到1967年這段華沙大學的任教經歷中,主要關注重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學等議題,先后發(fā)表了《在工業(yè)生產中黨組織的社會結構》《對大眾文化的兩點評論》《現代社會學中的男人意象》《現代和現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和當代文化理論》《符號論和文化功能》《宏觀社會學和當代文化理論》等論文。從他到英國后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版的著作,如《作為實踐的文化》《社會主義:積極的烏托邦》《論批判社會學》《闡釋學和社會科學》《階級的記憶》等中,可以看出關注點的連續(xù)。
在鮑曼的這些論文中,馬克思、葛蘭西和哈貝馬斯的身影依稀可見。
鮑曼從馬克思那里知道:為了理解世界,具體的人類存在不得不重新獲得對世界的控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多數男女都受到支配,被迫在剝削和疏離的條件下生活和工作,他們存在于一個被扭曲的世界中;結果是,他們必須克服異化,再次使世界成為他們自己的。但由于鮑曼思想的獨立性、波蘭社會運動及社會主義建設所具有的獨特特征,以及華沙大學哲學和社會學系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特點等原因,鮑曼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離正統(tǒng)的,或者說是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越走越遠。最后,鮑曼主要集中于對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考察。在一次訪談中,鮑曼承認葛蘭西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葛蘭西的理論是他關注文化問題的直接根源。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在鮑曼的《作為實踐的文化中》的著作中有諸多體現。鮑曼認為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是社會的基礎。同理,社會主義建設也應該重視文化的巨大作用,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的任務是將社會主義確立為一種新的、重塑常識的文化習語。就社會學而言,鮑曼受到了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影響。鮑曼根據交往行為理論得出他的結論: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的任務是,為“未被扭曲的”交流創(chuàng)造現實的社會和政治條件。事實上,這些條件與平等、自由公正的待遇十分相似,它們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的基礎。哈貝馬斯的這一影響在后來鮑曼對后現代社會學和后現代性社會學的區(qū)分中也顯現出來了,雖然鮑曼的這一區(qū)分不是很成功。
隨著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波蘭以及全球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生的一些變化,鮑曼的失望情緒日漸增長。此時,大屠殺、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等議題擺上了鮑曼的議事日程,???、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列維納斯等人就取代了馬克思、葛蘭西和哈貝馬斯在鮑曼思想中的位置。鮑曼在后來對消費主義、全球化和共同體的探討中,受到了鮑德里亞等更多當代思想家的影響。但他的后期思想與前期思想的聯系還是存在的,比如鮑曼對大屠殺中的道德缺失以及對后現代倫理學的探討,就是與他前期對社會主義的分析分不開的。
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認為“誰談論后現代,誰就不得不談論現代。誰想明智地談論后現代,就得說明他想拋棄的是哪一種現代”[2]。同樣,在鮑曼那里,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也是如影隨形的,相互論證與批判。在《立法者和闡釋者》一書中,一開始就是把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相對應而提出的。從作者的思想發(fā)展來看,鮑曼的后現代性理論是在他的現代性批判中逐漸成熟和發(fā)展起來的。
區(qū)別于以前的現代性理論,鮑曼認為“在它之外看不到任何東西,從而沒有能夠使現代性這一現象自身相對化和對象化的東西,同樣原因,也無法把它看作一個意義已經被確定和限定的完成了的事件”[3]116。所以,鮑曼選擇了其他的視角來審視現代性。當他的這一視角逐漸明顯時,很容易發(fā)現他的后現代性理論也就基本成型了。
鮑曼對現代性的批判是從理性和作為社會理性的表現“秩序”開始的。他認為“在現代性為自己設定的并且使得現代性成為現代性的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建立秩序的任務(更確切地同時也是極為重要地說,是作為一項任務的秩序的任務)——作為不可能之最,作為必然之最,確切地說,作為其他一切任務的原型(將其他所有任務僅僅當作自身的隱喻)——凸現出來”[4],現代性就是理性的藝術,理性為了駕馭日漸復雜的社會,必然設計各種各樣的方式,采取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如監(jiān)控、類似于園藝的修剪,到直接清除雜草的大屠殺,以求實現理性的現代構想和籌劃。
鮑曼把大屠殺作為理性實現現代性籌劃之意謂作了重點分析。他首先指出,大屠殺并不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的偏離、中止或倒退,反而是現代特征的體現,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正確理解大屠殺。漢斯·約納斯認為:鮑曼的書“《現代性與大屠殺》猶如晴天霹靂震撼了德國的討論”[5]。大屠殺的道德意義之所以被隱藏乃至消解,主要因為嚴密的官僚體系和合乎理性的利益計算。正是因為秩序和工具理性的共同作用,“犧牲十個人保全一萬個人”類的悲劇一次又一次上演。也正因為屠殺作為現代性的產物,在當今社會中,它不必然退出歷史舞臺,大屠殺發(fā)生的可能性并沒有消失?!冬F代性與大屠殺》出版后發(fā)生在伊拉克和非洲大陸上的屠殺事件佐證了鮑曼的擔憂。
但是,鮑曼深深意識到理性對現代性秩序的追求是不可實現的任務,就如我們知道得越多,就會發(fā)現我們不知道的越多。當現代性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追尋秩序、創(chuàng)造確定性的同時,也造就著同樣乃至于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混亂。鮑曼把現代性的這種特征歸結為現代性本身的矛盾性,指出矛盾性作為“分類勞動的副產品”是現代性的主要特征[6]。可見,鮑曼并沒有把作為后現代性重要特征的“不確定性”排除在現代性之外,雖然在時間上不確定性的凸顯晚于現代性的秩序特征,但在邏輯上它們是同時發(fā)生的。
鮑曼在分析其他后現代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獨特的后現代性定義。他認為后現代性是“一種思維狀態(tài)(a state of mind)。更精確地說,是那些有反思它們自身、探索它們自身內容、報告它們自身發(fā)現了什么的習慣(或是欲望?)的思維狀態(tài):哲學家的、社會思想家的、藝術家的思維狀態(tài)——所有的那些我們沉思時依靠的或停頓下來時發(fā)現我們正從他們那里起步或被促使的人的思維狀態(tài)”[7]。他對后現代性思維狀態(tài)特征的分析充分肯定和借鑒了其他后現代性理論的成果,認為后現代性思維方式以“嘲弄一切、腐蝕一切、溶解一切的毀滅為標志”,后現代性思維的首要任務并不是提出一種新的真理、標準或生活理想來取代現代性的規(guī)劃,而是解構現代性的思維方式。其實,這是他對自己現代性分析視角的一個概括,所以他說:“我是把后現代性作為一個新的視角,一個對于轉變和審視現代性未被揭示的一面的‘阿基米德點’來思考和寫作的?!保?]后現代性只是一種思維視角,并不是一種社會現實,更不是一種對社會的“后現代籌劃”,所以鮑曼極力把他的“后現代性”概念與“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區(qū)分開來并與之保持距離。因為他認為“后現代主義”話語邏輯地推導出“現代性的終結”。但是,現代性的思維作為一種視角,社會現實決定了它的終結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說現代性的終結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今天我們像以往一樣,持續(xù)地“現代化”我們手邊的每一樣東西??偠灾?,鮑曼使用“后現代性”這一視角的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現代社會,以揭露現代社會中在傳統(tǒng)的現代性話語體系中未被重視的以及新出現的社會特征,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去審視這些狀況。但鑒于“后現代性”術語的多義、含糊和難以鑒定,他在后期的學術研究中更多地使用“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這一屬于他自己的概念。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議題下又出版了數部作品:《個體化的社會》《流動的現代性》《流動的愛》《廢棄的生命》《被圍困的社會》《流動的生活》《流動的時代》《消費生活》《生活在虛擬時代》(《Living on Borrowed Time》)、《流動的現代世界中的文化》(《Culture in a Liquid Modern World》)、《來自流動的現代世界的44封信》(《44 Letter from the Liquid Modern World》)等。在這些作品中,鮑曼以“流動的(Liquid)”為主要特征,分析了當代社會中的一些突出現象,如消費者社會、全球化和個體化等,概括了流動的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不確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等。何謂“流動的”呢?鮑曼的解釋是“像一切液體,不能穩(wěn)定和長時間保持它的形狀,我們這個世界所有或幾乎所有事物——我們追隨的潮流和注意的對象,我們所夢想和恐懼的事物,所渴求和討厭的對象,以及希望與擔憂的理由——都持續(xù)變化著”[9]。下面將通過分析鮑曼的消費者社會、全球化和個體化理論,理解鮑曼所描述的流動的現代社會。
鮑曼認同“消費主義”這一概念對當代社會的解釋作用。今天的生活,可以用一系列的消費鏈接,是消費而不再是生產在形塑當今社會:消費構建自我和身份以及與他者的關系;消費維持制度、結構、群體等的持續(xù)存在;消費再生產社會狀況。“市場化”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主要特征,“干什么都是做生意”成為生活的動機和衡量標準。商業(yè)中心成為生活不可回避的路線,商場貨柜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地點。每一事物都是商品,或者有成為商品的可能或潛力,也就是說,會被當作商品對待,這就是消費主義在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投影。此種以消費為核心的秩序模式在于“以誘惑取代鎮(zhèn)壓,以公共關系取代警察,以廣告取代權威性,以創(chuàng)造出來的需求取代強制性規(guī)范”[3]168。但僅僅有能力的人勝任消費者的角色,對于有缺陷的(flawed)消費者而言,只是再一次被拋棄。所以,鮑曼認為“我們的社會再一次由兩個國家構成?!徽T惑者的國家和被壓抑者的國家,前者隨心所欲,后者被迫遵守規(guī)范”[3]169。
鮑曼認為“全球化”是消費主義在全球的擴張,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鮑曼不贊同政治全球化的說法,反而認為經濟全球化使政治成為跨國企業(yè)的地方警察,所以政治反而不斷地地方化、本土化。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本土化相輔相成的同時,也成為了全球化矛盾的焦點和集中供應地。鮑曼認為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流動的自由”,正因為全球化,流動性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主要因素,并且成為兩極分化加劇的罪匪禍首,因為一部分人的流動自由總是建立在剝奪其他人流動自由之上的。全球化使消費主義的秩序模式成為全球模式。
消費主義和全球化導致一個共同后果:加速個體化。在鮑曼那里,“個體化”主要指的是身份的轉型,個體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體,公共領域不斷被侵蝕。當今社會已經不存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共同體,“共同信念”已經成為社會的奢侈品,當今的社會共同體的首要原則是進出自由。個體化為個體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生活空間,但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同時一些只有通過公共層面才能解決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顯然,個體化成為社會分化的加速器,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通過上述描述與分析,可以發(fā)現鮑曼的社會理論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征:首先,鮑曼的社會理論是一種社會與文化的批判,而不是單純的社會結構或功能分析,這可能與他的經歷和所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有關;其次,后現代性在鮑曼的社會理論中具有一個術語中介作用,當它完成了作為視角對現代性的批判后,又被鮑曼自然過渡到“流動的現代性”,以此表明鮑曼對社會的思維態(tài)度;最后,鮑曼的社會理論充滿了人文關懷,從鮑曼對工具理性的批判以及仍然存在的擔憂,和他對流動的現代社會的解讀,無不體現著知識分子的良心,正如他自己在一次訪談中說的,如果社會主義意味對社會持續(xù)的不滿和批判,那他始終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并愿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而死去。
[1]Dennis Smith.Zygmunt Bauman:Prophet of Post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2][德]沃爾夫岡·韋爾施.我們的后現代的現代[M].洪天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6-67.
[3]Zygmunt Bauman.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on modernity,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
[4]Zygmunt Bauman.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4.
[5]Edited by Peter Beilharz,Zygmunt Bauman VolumeⅡ[C].Lo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2:3.
[6]Zygmunt Bauman.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3.
[7]Zygmunt Bauman.IntimationofPostmodernity[M].Lodon:Routledge,1992:ⅶ.
[8]Edited by Peter Beilharz,ZygmuntBauman VolumeⅠ[C].Lo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2:32.
[9]Zygmunt Bauman.44 Letter from the Liquid Modern World[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