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叢穎 張 華
(陜西省高陵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西安 710200)
小麥白粉病(Blumeria gramims DC),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年度間病情變幅較大,是影響小麥生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小麥一但被白粉病菌危害后,光合作用明顯降低,蒸騰強度增加,病初葉面出現(xiàn)禢色小點,逐步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上面有一層白粉狀霉層,到了后期變?yōu)榛液稚蚧野咨?,并且上面有許多小黑點,嚴重時可導致葉鞘、穗及莖桿等部位也有發(fā)生,引起葉片枯死、植株早衰、分孽數(shù)和成穗率減少,嚴重影響小麥產(chǎn)量[2]。因此,對小麥白粉病應引起種植戶及農技推廣人員的高度重視。
Blumeria gramims(DC.)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球針殼屬。菌絲體表寄生,多為永久性生存,很少消失性,并且有隔膜,與菌絲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稍彎曲,單胞無色,表面粗糙,中部稍縊縮,大小63~104μm ×20~30μm,侵染力持續(xù)3~4d。病部產(chǎn)呈黑褐色,即病原菌的閉囊殼,無孔口,呈球形,子囊殼一般在大小麥生長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適當溫度下開裂,并且放射出子囊孢子。小麥白粉菌在不同地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與寄主長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毒性變異很快。
小麥白粉病是真菌性性氣傳病害,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在小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嚴重時為害莖桿、葉鞘和穗頸等,病初期時葉片先產(chǎn)生褪黃色小點,隨后逐漸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同時葉表面產(chǎn)生白色粉狀小霉層(分生孢子),到了發(fā)病后期霉斑逐漸變成淡灰色或灰褐色,葉面上散在的黑色小粒,即白粉病菌的子囊殼,下部葉片比上部頁片嚴重,葉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時可愈合成片,葉片逐漸發(fā)黃枯死,發(fā)病嚴重時植株矮小細弱,不能抽穗,或抽穗?yún)s籽粒不飽滿,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小麥產(chǎn)量。
白粉病病菌以閉囊殼在寄主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當條件適宜時,閉囊殼破裂,散發(fā)出子囊孢子。越冬的病菌首先侵染小麥底部葉片,并呈水平方向擴展,后向中上部葉片發(fā)展,發(fā)病后的病斑以分生孢子多次進行再侵染,成熟的分生孢子脫落飛散到小麥葉上,分生孢子芽管從氣孔侵入葉肉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營養(yǎng)發(fā)育繁殖。另外,匍匐于葉面上的的菌絲,可再形成分生孢子,導致病害不斷擴大,直至重新產(chǎn)生閉囊殼越冬。王志順[6]等報道稱,雨季容易誘發(fā)白粉病,當溫度升高且干燥時也有利于該病的蔓延,麥田若排水不暢、通風不良或氮肥施用量過高也易發(fā)病,白粉病多在2月上旬發(fā)病,病葉率為1.6% ~15.4%,流行期是在3月中旬,病葉率達13.7% ~24.6%,大面積流行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病葉率可高達27% ~60%,到了4月下旬,小麥進入乳熟期,病情基本趨于穩(wěn)定。
5.1.1 適時播種,建立合理群體密度,改善田間小氣候。在白粉病越夏區(qū)或秋苗發(fā)病重的區(qū)域可適當晚些播種,以減少秋苗的發(fā)病率,但要注意過晚播種會導致冬前苗弱,春季分蘗猛增,葉片幼嫩,抵抗力下降,同時,要根據(jù)小麥品種 特性控制好播種量,合理密植,保證基本苗數(shù),避免播量過大,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通風和采光不良,田間相對濕度增加,容易使小麥倒伏,發(fā)病情況加重。
5.1.2 合理施肥,增施鉀肥。應根據(jù)土壤肥力狀況,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特別是磷肥的施用量,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發(fā)生,生產(chǎn)中要堅決避免偏施氮肥用量過大,促進麥株健壯生長,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
5.1.3 加強田間管理,控制好田間濕度。要根據(jù)田間土壤墑情進行冬灌,減少春季灌溉次數(shù),以降低發(fā)病高峰期田間的溫度,同時搞好田間溝系配套,在小麥揚花期之前,挖溝起壟,注意排水,在冬前、春后及時清除麥田的雜草,在發(fā)生干旱時也要及時灌水,以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抗病能力,越夏區(qū)小收割后要及時進行耕翻滅茬,鏟除自生麥苗,抑制病害的滋生蔓延。
5.1.4 減少初侵染源。在小麥白粉病越夏區(qū),播前必須消滅自生麥苗,盡量減少菌源以降低秋苗發(fā)病率,在病原菌閉囊殼能夠越夏的地區(qū),一定要處理好帶病的小麥秸桿。
鑒于目前生產(chǎn)抗品種品種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藥物防治仍是防治小麥白粉病的重要手段,藥物防治包括播種期拌種和春季噴藥防治,播種期藥物拌種,主要針對常發(fā)病嚴重的地區(qū),可用15%三唑酮可濕粉劑進行拌種,每畝20~25g,對麥苗安全,促進生長,但要注意,三唑酮拌種藥物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影響出苗,而且三唑酮拌種后殘效期可達60d以上,還能兼防根部病害。春季噴藥防治,小麥白粉病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因此,在春季發(fā)病初期,要及時進行葉面噴藥,常用的藥劑有:12%烯唑醇、15%三唑酮、20%三唑酮、30%多·酮可濕性粉劑等,這幾種藥效持效期都較長,一般噴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用量為:生長期施藥,每畝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g,30%多·酮可濕性粉劑100g,其他殺菌劑如50%退菌特、70%甲基硫菌靈、40%多硫等,這幾種藥劑持效期較短,一般需噴2-3次,但在當前生產(chǎn)實際中,使用15%三唑酮和30%多·酮的防治效果較好。生產(chǎn)中也可根據(jù)田間情況采用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配用做到一次用藥,兼治小麥白粉病、銹病等主要病蟲害。對于病害大發(fā)生年份用30% 多·酮可濕性粉劑,在適期內用藥2次,第1次在田間發(fā)病始盛期,第2次根據(jù)病情發(fā)展情況而定,一般間隔7~10d較好(掌握在病情高峰期前)用藥,用藥量以每畝用100g為宜。
[1]徐太杰,孫俊銘,韋剛.小麥白粉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5):87-88.
[2]于艷娟,李國利,王學臣,等.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天津農林科技,2012,(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