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馬冬雪
(1.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礎教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228;2.河北省省直機關 第三幼兒園,河北 石家莊 050011)
圖畫書是一種新型的兒童讀物,目前已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最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圖畫書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綜合了視覺和文字傳達,“文和圖都在說話,用不同方式說話,用不同方式來共同表現(xiàn)一個主題”[1].雖然目前我國圖畫書推廣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圖畫書出版市場上原創(chuàng)圖畫書的力量還非常薄弱.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圖畫書出版市場的90%為引進,只有10%為原創(chuàng)[2].如何從外國圖畫書中得到啟示和借鑒,探索中國原創(chuàng)圖畫書的發(fā)展,從2008年起就進入了專家學者的研究視線.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是第一個國際級的華文兒童圖畫書獎.在2009年首屆評選中,內地女作家余麗瓊、畫家朱成梁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團圓》榮獲了“最佳兒童圖書首獎”,但在最近兩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舞臺上這一獎項卻是空缺.2011年11月,《團圓》又獲殊榮.《紐約時報書評》把英文版《團圓》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兒童圖畫書榜單.本文分析《團圓》的成功之道,以期為圖畫書本土化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正如有評論文章提到的那樣,本作品“像年畫一樣色彩濃郁、畫面中充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細節(jié)”[3].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品選取的是春節(jié)這一中國歷史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不僅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更是萬家團圓的時刻.“大團圓”符合中國人的心理歸屬和精神慰藉,過年的情結融合了外在的傳統(tǒng)習俗和內在的情感回歸.作品選取了大量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具有象征意義的風俗傳統(tǒng).比如封面上題目的推出就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過年風俗——掛“掛千”.普通百姓常把吉祥語鐫于紅紙上,貼到門前,這種剪紙就稱之為“掛千”.它與桃符相輝映,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功能.該作品中貼出的掛千 “團圓”倆字醒目扼要,直奔主題,準確把握作品的走向.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諸多熟悉的生活場景:熱熱鬧鬧地置辦年貨,高高興興地穿上新衣,貼春聯(lián)貼福字,懸掛象征“吉慶有余”的魚飾品掛件;南方吃湯圓,北方捏餃子,既有“招財進寶”的寓意,又利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作品中那枚象征好運的硬幣,是不是也喚醒了讀者曾經(jīng)的記憶?喧騰的舞龍隊伍背后是不是有讀者始終跟隨的腳步?正在洋溢著濃濃親情的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令讀者品味著幸福吉慶的年味.
首先,用色上采用了紅、黃暖色系為主.紅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象征著喜慶吉祥.縱觀整部作品,幾乎每頁都有紅色,處處透露著節(jié)日的喜慶.標題是紅色的召喚幸福的“掛千”,日歷鑲嵌的是印上紅邊的紅字,媽媽穿戴的是紅毛衣、紅夾子,孩子的身上是紅上衣、紅褲子、紅鞋、紅襪子,高高掛起的是大紅燈籠,游子手里的紅色拉桿箱,紅黃相間的是舞龍隊伍……環(huán)襯的使用也別出心裁,土黃色為背景,點綴紅、白、棕三色的星星點點,讀者只要略微細心觀察,便會發(fā)現(xiàn),環(huán)襯就是這三口之家的床單,這里面流淌的親情與溫暖不言而喻.與之形成反襯的是父親的形象,父親的色彩以墨綠和黑色為主調,藍白相間的睡衣是其最亮麗的色彩,以此塑造了父親厚重踏實的一家之主形象.
其次,跨頁圖匠心獨運.在畫面構圖上,作者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采用了多種風格:卡通分格的設計,跨頁圖、大圖和小圖的穿插,封面圖與封底圖的呼應等.其中跨頁圖可謂最具匠心.在這里我們想重點談一下跨頁圖的使用.全書正文共有33頁,卻僅僅使用了三個跨頁圖.正文第一頁是個跨頁圖,“爸爸回家了”.長長的走廊既象征了父親的長途跋涉,寓意父親回家不易,也暗指躲在門后的孩子和父親遙遠的心理距離.畫面背景: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孩子們結伴挑選心愛的玩具,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里暢游,夫妻二人邊走邊聊得火熱,和賣年貨的孤單老人背道而馳,彰顯出過年回家團圓的深意.畫面正中間的紅色拉桿箱,既帶來了游子的思念與愛戀,更承載了一家人的期待與喜悅.首頁帶給觀眾一個巨大的視覺沖擊力,過年啦,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第二個跨頁圖是萬家燈火、爸爸和孩子貼春聯(lián)、媽媽去準備晚飯.雖然畫面上只有這一家人,但是這普通一家人的生活在這一天代表了數(shù)億中國人的生活,大跨頁下這一家人僅占了一個右下角,不足畫面的1/4,但是一家人團聚的甜蜜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渺小.家,這里就是此刻世界的全部.第三個跨頁圖是看舞龍的場景、小姑娘坐在父親肩頭看到的美景.火爆熱烈的場景既渲染了過年的熱情濃郁,更把作品推向了高潮,折射出了這一對父女甜蜜深厚的情感.
松居直在《我的圖畫書論》里面提到了“老練的、深知孩子們眼力的畫家,常常在圖畫書中搞出各種各樣的‘小花招’.他們時常不經(jīng)意地畫些有某種含義的東西”[4].這些“秘密記號”,實際上指的就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各種畫面細節(jié),現(xiàn)在讓我們審視一下隱藏在畫面中的秘密吧.
封面上孩子和媽媽枕在爸爸的胳膊上甜蜜入睡,那種溫暖具有一種穿透畫面、深入人心的力量,既暗示了一家團圓之意,也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意識里面男人是一家之主的文化傳統(tǒng).主書名頁女主人背對觀眾對鏡貼花黃,雖然我們看不到此刻她的表情,但是從小心翼翼的舉止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喜悅與激動.
還有懸掛在墻上的全家福相片.父親剛回來時,全家福的照片并沒有顯示完整,這也表現(xiàn)出了父親長期不在家,在女兒心中,家就是母女相依為命.父親又一次要離開時,全家福的畫面完整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這說明女兒又找回了父親的形象.
另外,令讀者不能忘記的那枚象征幸福、希望,預示好運的硬幣.湯圓在南方也叫“團子”、“圓子”,老百姓多以糖為餡,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中間放一枚硬幣,還預示著誰吃到了誰就“財運亨通”.父母把這枚好運硬幣留給女兒,顯然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郝廣才說:“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單調的畫面留不住記憶.”[5]優(yōu)秀的圖畫書就是通過大量隱藏在畫面信息中的細節(jié),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傳遞作品內在的信息,增加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張力,這一點也是圖畫書不同于插圖書的地方.我們可以以公式的形式來解讀圖畫書,但圖畫書不等于文加圖,而是等于文乘畫.隱藏在畫面中的細節(jié),往往會蘊藏比文字部分更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體驗.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務工人員從農(nóng)村流向城市,“中國有超過1億人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打工,只有在假日里才能和家人團聚,這就是他們的生活”[3].這樣的生活就為現(xiàn)代社會催生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一般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nóng)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8月底,教育部公布《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里面明確提到“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共2 200.32萬人”[6].
留守兒童的父母遠走他鄉(xiāng),雖然在經(jīng)濟上使家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聚少離多,溝通不暢,造成兒童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親情饑渴”以及親子教育缺位現(xiàn)象是困擾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2010年10月發(fā)布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只有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lián)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lián)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lián)系一次,有的甚至沒有聯(lián)系[7].作為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獨特產(chǎn)物,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已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品表面上看是個描繪家庭團聚的故事,實際上成年人讀來也有淡淡的苦澀,這里面就包含了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思索.這也是圖畫書的魅力所在.圖畫書不僅僅是面向幼兒的,它也面對成年人,一本優(yōu)秀的圖畫書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要求,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中指出:“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8]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我”來進行文字敘述的,仔細讀圖你會發(fā)現(xiàn)視覺呈現(xiàn)部分采用的也是兒童視角.首先是怯怯的,不敢相認.媽媽和遠方歸來的爸爸親熱地交談著,而孩子躲在門后悄悄打量著遠方的爸爸,爸爸滿臉笑顏把孩子抱起來,換來的卻是“我嚇得大哭起來”,一哭一笑,真實再現(xiàn)了兒童心理,許久不見也許孩子對父親的面容都不再熟悉.接下來,吃了午飯和爸爸去理發(fā).孩子帶著爸爸新買來的帽子,吃著爸爸送來的甜蜜棒棒糖,“鏡子里的爸爸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了”,似曾相識,情感上增進了一層.和爸爸甜甜蜜蜜地包湯圓,這時,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五角星、月亮形狀、小鴨子、圓形的湯圓,在這里每個人都似乎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了!最后一家人在爸爸的臂彎中幸福入睡了.接下來“我”自豪地跟小朋友說“我跟爸爸去拜年”,以父親而自豪,喂爸爸喝水,和爸爸去屋頂看風景,坐在爸爸肩上伸出雙臂眺望美好的未來.我想此刻小孩子既有對眼前美景的贊美,更有對支撐自己的父親的敬意,只有站在父親肩上才能看得更遠.故事的最后爸爸又啟程開始新一年的忙碌,我和媽媽依依不舍地送別.
美國《出版人周刊》曾寫出這樣的評論:“這是一幅令人記憶深刻的圖畫,它記錄了中國最為快樂的節(jié)日,并且見證了貫穿其中的感人親情.”[3]之所以這樣在于以孩子的情感講述這個婉轉的故事,讀來真實可信.
首先,在外在呈現(xiàn)形式上,美術方面我們可以采用獨具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比如水墨畫、年畫、皮影、京劇臉譜、剪紙、泥塑、壁畫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水墨的《小蝌蚪找媽媽》,泥塑的《泥將軍》,剪紙的《進城》,水粉畫《荷花鎮(zhèn)的早市》等,多種多樣的“中國元素”,既讓中國人感受到了來自本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又吸引世界的眼光關注獨特的東方文化.在這里面我們應該特別提到熊亮等創(chuàng)作的富有民族風格的“繪本中國”、“情韻中國”、“野孩子”系列,這些作品就很好地運用了我國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
其次,故事的選材要有創(chuàng)新性.目前在美術表達上富有中國特色應該是原創(chuàng)圖畫書做得比較好的一方面,不足多數(shù)存在于故事內容上.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很多圖畫書改編自民間故事、寓言、傳說等,經(jīng)典有余,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不足,孩子們讀來缺乏新鮮感,距離自己的生活較遠.比如,蔡皋女士根據(jù)聊齋故事改編的《荒原狐精》雖然在1993年就獲得了“金蘋果”獎,她改編創(chuàng)作的《桃花源記》也帶來了很高的國際聲譽,無論是在美術表達還是在故事內容上絕對中國特色,但是這些作品也有內容陳舊、遠離幼兒生活、童趣不足的弊端.毛毛蟲童書館推出的《老虎外婆》《三借芭蕉扇》系列,入選“豐子愷圖畫書獎”的《進城》《一園青菜成了精》等均來自改編,作品可能也適合幼兒欣賞,但缺乏時代特色,內容遠離幼兒生活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建構現(xiàn)代生活中的幼兒故事,讓兒童產(chǎn)生親近感是我們本土作家應該發(fā)掘的創(chuàng)作點.
另外一點帶給原創(chuàng)圖畫書的啟發(fā)是:作品應該遵循幼兒的審美規(guī)律,富有童真童趣是所有兒童文學作品應該追求的首要目標.兒童之所以親近閱讀主要看的是這個故事好不好玩,有沒有趣兒,只有深入兒童心理和性格的作品才能獲得兒童更深的認可,更多的熱愛,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大衛(wèi),不可以》《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等.
《團圓》兩獲殊榮,應該說可以代表原創(chuàng)圖畫書的最高水準.對于這部作品評委給出了這樣的評論:“作品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生活內涵、兒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機地融為一體.”[9]這其實也應該是原創(chuàng)圖畫書遵循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只有把民族化、現(xiàn)代生活、兒童情趣完美結合,用色彩、線條、造型和文本綜合性呈現(xiàn),才能樹立原創(chuàng)圖畫書的本土風格,才能讓中國原創(chuàng)圖畫書在世界圖畫書領域獨樹一幟.
[1]康長運,唐子煜.圖畫書本質特點研析 [J].大學出版,2002,(2):29-32.
[2]談鳳霞.突圍與束縛:中國本土圖畫書的民族化道路——國際視野中熊亮等的繪本創(chuàng)作論 [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48-153.
[3]一本講述中國人“團圓”的圖畫書:《紐約時報書評》把它列入年度榜單 [N].(2012-01-18)[2013-06-03].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217425.
[4]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 [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77.
[5]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 [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77.
[6]教育部.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EB/OL].(2012-08-30)[2013-06-03].http://www.gov.cn/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
[7]“農(nóng)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發(fā)布 [EB/OL].(2010-10-06)[2013-06-03].http://www.gov.cn/jrzg/2010-10/06/content_1716046.htm.
[8]松居直.幸福的種子 [M].濟南:明天出版社,2007:8.
[9]劉秀娟.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走出去:《團圓》邁出重要一步 [N].文藝報,2011-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