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忻州師范學院 政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在科技創(chuàng)新日益占有主導地位的今天,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載體的科技資源,不得不受到全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為了促進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國內參照和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開始啟動了科技資源共享工程。自建國以來,尤其是“九五”以來直到現在,國內的科技資源共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主要是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些科技資源豐富并且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而在很多落后地區(qū),由于經濟不發(fā)達和長期的封閉式發(fā)展環(huán)境,科技意識整體不強,科技資源共享發(fā)展因此變得十分緩慢。所以,研究和探討落后地區(qū)的科技資源共享狀況對于提高當地科技資源利用率,推動當地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科技資源共享勢在必行的今天,落后地區(qū)開展科技資源共享迫在眉睫。原因在于:
落后地區(qū)的科技資源總量相對于發(fā)達地區(qū)來說,比較薄弱。從整體上來看,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發(fā)達城市和各省會城市。就拿R&D人員來講,2009年北京的R&D人員總量已經達到25.3萬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15.8萬人,占62.5%[1];而忻州的R&D人員總量僅為435人,占全省6.51萬人總量的0.7%,不足全省比例的1%。[2]不僅人才資源總量明顯不足,而且從科技資源的承載主體機構來看也十分有限,2009年忻州擁有各類研究開發(fā)機構24個[2],僅占全省總數628的不到4%[1]。科技資源總量的薄弱程度,使得當地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大大阻礙了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發(fā)展。鑒于科技基礎條件的現實狀況,在總量十分薄弱的情形下,必須通過資源共享的途徑使現有的科技資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發(fā)揮其最大價值。
科技創(chuàng)新是落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突破口。落后地區(qū)要想盡快完成轉型發(fā)展,必須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從全國范圍來看,當今的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作為研究對象的科研客體日趨復雜化,對科技研究主體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對此,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體,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yè)等已不能滿足于自身孤軍奮戰(zhàn)的現狀,必須開展合作,通過共享的方式實現資源優(yōu)勢互補,在合作中前進。如高校和企業(yè),在科技資源配置上,各有各的優(yōu)勢和劣勢。[4]就拿忻州來說,通過走訪忻州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yè),談到困難和問題,企業(yè)說得最多的就是缺乏人才;而高校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人才密集,集中了許多專業(yè)技術領域的人才,加上學科齊全,可以滿足跨學科,跨專業(yè)的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因此,科技創(chuàng)新呼吁共享,不解決共享問題,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就會舉步維艱。
科研經費投入方面就像經濟學講的馬太效應一樣,越是發(fā)達的地區(qū)科研經費投入越多,反之則少。這就出現了“發(fā)達城市科研經費多得用不完,邊遠落后地區(qū)沒錢購買設備建實驗室”的奇怪現象。2009年,北京、上海 R&D總經費投入為668.6億元、423.4億元,[1]忻州僅為 2086 萬元。[2]由于科研經費的缺乏,導致許多在職科研人員被迫從事科研以外的工作,這種情況在國家的縣鄉(xiāng)一級單位尤為嚴重。所以在科研經費投入一定量的情況下,如何使寶貴的資金投入能夠得到最大的產出,成為落后地區(qū)科技工作的重點所在。比如通過有限的資金購置大型儀器,不管具體是哪家研究機構購置的,都應通過共享這一有利途徑讓其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至于使有限的投入遭到浪費,不利于推動本地區(qū)尤其是落后地區(qū)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科技資源共享工作,已將其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各級政府均對此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以此推動當地科技資源共享。從國家層面上看,已經投人近10億元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與科技文獻資源的共享,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如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制定的《2004—2010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確定建設六大平臺,其中包括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等。徐冠華在題為《實施科學數據共享,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大會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學數據共享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結構合理,覆蓋基礎性、公益性主要領域的網絡化科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體系;完成科學數據共享政策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體系的建設;實現科學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服務,滿足自主創(chuàng)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建成滿足科學數據管理和共享服務的專門隊伍。”[5]與此同時,科技資源共享建設也逐步成為很多省市占領科技高地的重要舉措。不僅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在大力抓這項工作,寧夏、甘肅、四川、山西、新疆和青海等中西部省市自治區(qū)也在這方面邁開了步伐,而且已經在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資源等共享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進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已成為各地方省市科技工作的重點和熱點,也成為各地科技工作對外展示的一大亮點。
在科技資源共享的實踐方面,以美、日、英、德等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代表的國內發(fā)達地區(qū)均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同時也探索和積累了許多可供其他地方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模式。如美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的特色在于政策制度較為完善,國家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保證共享理念的傳播和實施;日本的特色在于通過出臺“設備共用,接受民間委托”等一系列相應政策,使大型科研儀器得到高效使用,從而緩解科技投入不足給科研活動帶來的困難;歐盟的做法則是建立多國共建共享的研究區(qū)域和科研基礎設施,以此促進科技資源共享。[6]緊隨國外的進展,國內一些發(fā)達城市也在科技資源共享實踐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上海于2004年7月14日,基于“上??萍挤諏Ш健睘闃酥镜拈T戶網站上,由“大型儀器設施共用服務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系統”和“科技文獻保障服務系統”等10個子系統構筑的上??萍佳邪l(fā)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通,為國內其他省市在基礎平臺建設方面率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7]
科技資源分布的不平衡需要科技資源共享,科技創(chuàng)新也需要科技資源共享。21世紀互聯網的出現,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科技資源的挖掘、整合和集成利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使科技資源共享成為可能。網絡的出現,使研究人員利用互聯網在計算機前面,不用挪動身體,就可以檢索到世界上很多圖書館的數字資料,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事情;而且通過網絡可以構建大型儀器共用協作網,使各個科研單位和機構之間互相共享儀器資源;在人才共享上,網絡的出現也同樣使其成為可能,如現在很多地方人才服務中心利用網絡把當地的人才信息(在征求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收集起來建立人才庫,用人單位在人才庫信息上搜索到適合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只要與人才服務中心簽訂人才租賃協議就可以了。可見,信息網絡的出現使得區(qū)域范圍內科技資源的流動和共享成為可能,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參與,共享就會出現在你面前,信息網絡為科技資源的共享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科技資源共享建設自提出來之后,主要在一些經濟發(fā)達的城市進行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而在經濟不發(fā)達、比較落后的地區(qū)進行的不是很明顯,更為落后地區(qū)還沒有開展此項工作。如忻州市的信息化網絡建設就很落后,雖然科技信息類的網站有幾家,但是網站里幾乎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包括忻州市科技局網站在內,大多流于形式,使科研人員獲取科技信息資源極其不便利。另外,忻州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è)之間各自為政,長期封閉運行,機制不靈活,沒有意識到與擁有科技資源者通過共享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也未積極尋找信息渠道搜尋共享信息,使各類科技資源沒有充分地發(fā)揮之所用,結果導致經費有限的科研機構苦于科技資源短缺,而大批未能共享的科技資源卻只能被閑置的現象。為此,在落后地區(qū)開展科技資源共享工程勢在必行。初步思路是利用網絡作為支撐,由政府牽頭帶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科技資源共享。具體如下:
政府作為調控管理主體,負責將科技資源按一定的規(guī)模、結構、比例配置到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活動執(zhí)行者或領域中;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是公共財政投入的主體,在科技資源共享工程中掌握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資源——財政資源,擔負著各項科技費用的預決算。因此,政府既是科技資源共享工程的頂層設計者,又是科技資源共享工程的協調者。[6]經濟落后地區(qū)開展科技資源共享,更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應重視科技資源共享活動的投入,在具體實踐中要牽頭并不斷加大地方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以此帶動研發(fā)機構乃至其他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8]其次,政府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科技資源共享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落后地區(qū)關于科技資源共享的各項規(guī)定存在普遍籠統、內容簡單,因此要組織相關人員開展專題研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操作的共享政策、法規(guī)或管理辦法。
落后地區(qū)的科技資源共享意識普遍不強,在具體實踐中更是缺乏共享的精神。為此,要促進落后地區(qū)現有科技資源的合理高效使用,必須在落后地區(qū)積極營造科技資源共享的環(huán)境氛圍。首先,在科研資源擁有機構及科研人員當中積極宣傳共享的社會價值,并倡導其內部形成資源共享的精神風氣;其次,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媒體要大力宣傳科技資源共享的社會價值,倡導共享精神,努力使全社會都認識到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使人們自覺地樹立起一種共建共享、互相贏利的觀念。另外,鼓勵科技資源擁有者積極探索多種途徑的共享活動,推廣共享的成功經驗,盡量營造一個人人關心科學技術、認識科技資源共享與自身的關系、想方設法積極創(chuàng)建科技資源共享的氛圍。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網已成為21世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科技資源共享問題上,要盡可能利用和發(fā)揮互聯網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落后地區(q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有通訊條件逐步建立起科技資源共享網絡,如專業(yè)數據庫網絡,科研機構網絡、科技人才隊伍網絡、科學數據網絡、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網等,加強科技資源共享的條件平臺建設。[9]目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經濟落后地區(qū),還沒有挖掘出網絡這一工具的最大價值。比如,在科技資源共享方面,忻州連最起碼的科技信息資源都不是很暢通,科研人員要想掌握該領域的信息資源比較困難,需要自己收集相關信息,這對科研來說是非常的不便利。另外,由于忻州本身擁有的科技資源十分有限,如果不能使之達到物盡其用,必然會給創(chuàng)新活動的開展帶來極高的成本。為此,要盡快搭建區(qū)域范圍內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綜合集成全市相關科技資源部門,包括企業(yè)、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科技信息和科學數據資源,使社會各界在全市范圍內都能共享到該資源,這將對區(qū)域創(chuàng)新活動起著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
[1]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fā)展(R&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R].2010.
[2]山西省統計局.第二次山西R&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R].2010.
[3]魏淑艷.國外科技資源共享的有益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9):20-22.
[4]汪彩君.高校與企業(yè)及其合作的科技資源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5):56-57.
[5]李大慶,徐冠華.我國科學數據的共享服務已初見成效[N].科技日報,2006-10-24(1).
[6]葛慧麗.科技資源共享活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14-16.
[7]唐仁華.對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5(7):8-9.
[8]馬寧.企業(yè)主導型產學研合作中科技資源配置模式研究[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6(5):89-93.
[9]孫凱.科技資源共享可行性分析及對策建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5(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