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遼寧 大連116052)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武術項目,目前得到許多普通高校的重視,紛紛開設有關太極拳課程。但是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學生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單純只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而學習,本身并不了解太極拳的拳理和精華。而且,太極拳是一種慢練的拳種,對于處于生長旺盛期的大學生來說,不能在速度和刺激程度上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也不能對這門課程投入更多的學習熱情。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了能使太極拳在學生的終生體育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如何提高學生練習太極拳的興趣,提高練習效率是體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課題。本文從太極拳的內(nèi)涵出發(fā),引導大學生從思想上,行動上充分的認識、了解太極,對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有著深遠的意義。
1.1 文獻資料法。通過圖書館以及網(wǎng)絡圖書資料閱覽,查閱百余篇與太極有關的論文,總結了太極拳內(nèi)涵與特征和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狀況以及生理和心理特點,在整合、分析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構建論文的初步框架。
1.2 專家訪談法。通過走訪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就目前太極拳課程開展狀況、今后努力的方向進行了詳談。對談話內(nèi)容進行整理,豐富了論文的論據(jù)。
1.3 邏輯分析法。將所查閱的論文資料與專家訪談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梳理出與本研究有關內(nèi)容,按照邏輯學原理進行分析。
2.1 消除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求心無雜念,又要拋開生活壓力的負擔,就能體驗到體松之感。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cè)岵⒅?,呼吸調(diào)協(xié),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因此練后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wěn)定平伏;又因練拳后血氣循環(huán)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無疑對樣樣打太極拳的好處不但能夠強身健體,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排除壓力以及舒緩情緒,是現(xiàn)代人理想的運動之一。
2.2 提高人體心肺功能。練太極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透過深、長、細、緩、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氣量及遞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數(shù),確保氣體能充分交換,相對地提高了各器官的獲氧量。又因練太極拳時間較長,此等帶氧性活動能訓練及提高心肺功能。
2.3 增加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靈敏性。練太極要心靜意定,練拳時必先令大腦皮層休息,將協(xié)調(diào)全身內(nèi)外器官機能的任務交由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執(zhí)行,加強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靈敏性。
2.4 體現(xiàn)道德觀和哲學觀。太極拳論所說之舍己從人,彰顯了太極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獨特武學精神。太極倡借力打力,以小力勝大力,一切回擊純順應對方來勢,以靈巧的動作,較小的力氣加殊其上,使來犯者失準而落敗。故太極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發(fā)揮出來,其終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敗之地罷了,絕無加害對方之意!
太極拳倡身心和諧調(diào)協(xié),不強已所難,內(nèi)外相合、虛實分明、剛?cè)峄ゼ?。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這種講求明白陰陽對立統(tǒng)一辨證關系的哲學,就是太極拳之創(chuàng)作精神哲理之本。
太極拳在高校屬于普及面較廣的一門體育課程,很多學校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開設了此項課程,所選擇的授課內(nèi)容大多為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在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厚,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后太極拳的學習也隨著結束,很難在下一個學期的學習中繼續(xù)進行。總結太極拳教學中存在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如下:
3.1 課程設置對學生習練太極拳存在一定的限制。一般高校在太極拳授課時數(shù)的安排上是一個學期要求學生掌握一套太極拳套路,學生在14~16個學時里只掌握這一個教學內(nèi)容,只為了考試而機械地掌握動作,并沒有真正去領悟太極拳的動作機理和真諦,對于太極拳的內(nèi)涵也不會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
3.2 教師自身條件受限。由于專業(yè)的武術較少,公共的體育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充分運用自身的太極拳動作示范和語言講解的魅力將學生吸引到對太極拳內(nèi)涵的了解中。
3.3 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生自身對太極拳的攻防不了解,沒有掌握到以氣養(yǎng)身、以技防身的本領,逐漸就失去了太極拳學習的樂趣,沒有興趣繼續(xù)習練太極拳。
當西方科技日益發(fā)達的時候,伴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個人的焦慮、苦惱、孤獨與失敗感也與日俱增,相對來說,引導人如何與自然、社會相處的“天人臺一”觀念,成為一種人世之學,必然引起人們的向往。大學生所具有的哲學基礎,使他們更容易接受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觀念束行拳的太極拳,使人在精神上處于一種空明的“無人之境”的心態(tài),與大自然靜靜地進行心靈交流,這種和諧不僅可以排遣憂慮、忘掉煩惱、拋卻浮躁,還可使人的身心升華到一種輕松自如的境界,達到陶冶人的風儀、格調(diào)、內(nèi)在心境的目的。
4.1 培養(yǎng)練習太極拳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選修太極拳,大部分人興趣所在是抱著一種神秘感來學習的,如果這種神秘感消失了,興趣就不存在了。所以要向?qū)W生介紹練習太極拳的目的和意義,鼓舞他們的熱情。講解練習太極拳的目的要有針對性,使學生了解太極拳既是一項體育運動,同時太極拳以太極陰陽為哲學基礎,外示安逸,內(nèi)固精神,蘊涵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介紹國內(nèi)、外太極拳練習開展的情況。以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武德的教育,啟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4.2 借閱查找太極拳相關資料。多開設百家講壇,多媒體等進行宣傳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觀摩表演和比賽;講解太極理論。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摩太極拳名家表演的各種風格的太極拳,國際和國內(nèi)的太極推手比賽。讓學生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太極拳運動,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優(yōu)點,把中國太極文化和與太極拳有關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解除“太極”神秘感。到圖書館和網(wǎng)上了解相關太極拳知識,加深對太極拳的了解和掌握。
4.3 太極拳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太極拳是受中國傳統(tǒng)哲學影響最深的一個拳種,它將太極陰陽學說作為其理論基礎與行拳根本,謂之“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陳鑫太極拳》)。太極拳陰陽學說是爾方的宇宙本體論和認識論,認為自然界周而復始,有無極而生太極,陰陽對轉(zhuǎn),化生萬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觀,強調(diào)人與自然同樣對應,人身一“小太極”,自然一“大太極”,兩者應當和諧,人應“道法自然”(《老子》)。不僅如此,“天人合一”學說也是關于人生理想、人生覺悟的學說,將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協(xié)三合為一,“天道”與人性(道德原則)一致起來。認為“因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為我,私欲才會帶來煩憂、困惑”,主張“天人合一”為“誠明”提高道德修養(yǎng)。
4.4 太極拳的美博大精深、美輪美奐?!疤烊伺_一”思想帶給太極拳的意境之美、動中求靜的虛靜之美、圓弧運動造就的曲線之美,都要盡可能提供給學生欣賞。像第十一屆亞運會上,萬人太極拳表演的宏大場面,就帶給人心靈震顫的無限美感;優(yōu)秀運動員出神入化的表演也足以引起我們學習的欲望。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都可以借助音像制品來得以實現(xiàn)。當然,教授者更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拳術修養(yǎng),通過自身的完美的動作示范,更為直接地將太極拳的美呈現(xiàn)給學生。
4.5 實行推手練習和技擊術。太極推手是在太極拳套路習練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兩人搭手,互相纏繞,遵循太極拳“粘、連、黏、隨”的要求,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按照“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運轉(zhuǎn)自如”的原則,憑自身皮膚末梢神經(jīng)的感覺和身體的直覺,了解對方的勁力大小、速度和動向,選用合理的技擊方法,將對方發(fā)放出去或使其失去重心。傳統(tǒng)太極推手是兩人配合練習,雙方體會懂勁的變化,不頂不抗,以切磋技藝為主,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nèi)容,練習皮膚觸覺的靈敏性。推手方法的出現(xiàn),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制服裝等問題,可以很容易地在課堂中進行。只要組織得當,教授得法,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太極拳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太極拳歸根究底屬于武術,其靈魂在于技擊。這也是青年學生喜愛武術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前比較流行的技擊術,發(fā)掘太極拳的應對技法,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既增加了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最具影響力拳種的威信,提高了學生的實戰(zhàn)水平,也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武術瑰寶,是世界武壇中的一枝奇葩。將太極拳進一步地發(fā)揚光大,讓她為更多的人謀福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逐項推動太極拳發(fā)展的措施中,讓太極拳進入學校,特別是大學,已經(jīng)得到了武術界的廣泛贊同。這與大學生所處的特殊的社會地位,較高的知識層面,以及很快步入社會的現(xiàn)實有較大關系。因此,對大學生學習太極拳的情況進行研究,找出提高大學生學習太極拳興趣的方法就有了較高的現(xiàn)實意義。
[1]王建.太極拳的吐納功法入門[J].武當,2005,(12)
[2]楊靜.論太極拳理論的文化淵源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5)
[3]楊秀霞.論太極拳的內(nèi)外兼修[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李亭全.技擊是太極拳發(fā)展之動力[J].武當,2008,(02)
[5]李承祥.太極拳習練精要[J].健身科學,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