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魏
(鐵道警察學院政治理論教研部,河南鄭州450001)
馮乃超,這位創(chuàng)造社推出的象征主義詩人,比起象征派的其他作家李金發(fā)、穆木天、王獨清等,他創(chuàng)作的鼎盛期來得晚又去得快——前后不過一年,但他的《紅紗燈》卻以迷人的藝術光彩,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紅紗燈》 全集共分 “哀唱集”、 “幻窗”、 “死的搖籃曲”、“紅紗燈”、“凋殘的薔薇”、“古瓶集” 和 “禮拜日” 八輯,收詩43首,從頭到尾反復詠嘆著苦痛的纏綿,纏綿的悲哀,給人的似乎只是“Mo-no-to-ny”的情調(diào),詩人在《紅紗燈·序》 中自稱自己創(chuàng)造的是“畸形的小生命”。詩集的開篇便籠罩著無聲的苦痛、宿命的幽暗:“哀哀哭泣的夜雨 淋漓盡致的淚水 洗盡現(xiàn)實的哀愁 洗盡痛傷的心瘁”,“青春是瓶里的殘花 愛情是黃昏的云霞 幸福是沉醉的春風 苦惱是人生的棲家”,“一切都是毀滅 勿論命達與命瘦”(《哀唱》)這真是生命的哀唱!在詩人的眼中,青春、愛情、富貴、榮華都是過眼煙云,苦惱是無聲的,幽暗的宿命是不可抗拒的,這是無聲的嘆息與幽怨。詩人不甘于沉迷苦痛之中,詩人需要解脫。于是詩人要借酒澆愁,“青色的酒 青色的愁 盈盈地滿盅 燒爛我心胸”(《酒歌》)然而 “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盡管如此,詩人仍在掙扎著,雄辯著,雖然是 “殘花”,但仍希望其 “再開”?!皻埢ㄟ夏銥楹尾辉匍_”,“我愿看你蒼白的花開 我愿看你病弱的花開”(《我愿看你蒼白的花開》)。雨水洗不盡哀愁,青酒澆不滅青愁,詩人尚能“紡你的憂郁 我為你織成縹致的霓裳 摘你的淚珠 我為你串成精致的胸飾”(《月光下》)。悲哀既然揮之不去,就讓其 “衣了霓裳輕輕跳舞在廣闊的廳間”(《悲哀》)?!奥兜墓录艙u曳在黃昏迤邐的春天”“玲瓏的花瓣消滅在泥土中”(《好象》),一切都有些無奈,現(xiàn)實是幽暗的,詩人情愿 “屏息地在幽明之中任情地親著哀愁底嘴吻”(《夢》);為了 “追求柔魅的死底陶醉”情愿 “撲向殘燭的焰心”。在馮乃超的詩歌中,苦悶與憂郁情緒無聲地相互交織,靜默與雄辯互為滲透。這“無聲的太息” “殘酷的低沉”構(gòu)成了無聲的幽深之美,給人留以余香與回味。在沈從文的筆下,“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1](P49),在馮乃超的詩中,憂愁也是美麗的,且是一種東方的憂郁的靜的美。
馮乃超的“宿命的幽暗”情緒在其具有 “尚古”情趣的詩歌中也有體現(xiàn)。從 “古月”、“古伽藍”、“古渡頭” 到 “古瓶”,都顯露著歷史的宿命。面對現(xiàn)實,詩人 “憂郁的情緒涂抹在湖水的白練的水面上”(《月光下》),“苦惱的陰云罩著寂滅的歡忻”(《幻影》)。或許從懷古中,詩人可以得到一絲慰藉,然而 “萬古的飛翔 沉淪——”(《消沉的古伽藍》),“破琴的古調(diào)——琮琮”(《現(xiàn)在》),“莊嚴的歷史的光彩 映照倒塌的寂寥的樓臺”(《夜》)。輝煌的古代畢竟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失去,美好的先年終歸是 “死了的先年”?!吧n黃的古月”與“日暮的我心”(《蒼黃的古月》)的對照,顯示了歷史的宿命與個人宿命相融, 《古瓶詠》 是這種相融的典型之作——
金色的古瓶
蓋滿了塵埃
金泥半剝蝕
染上了黯淡的悲哀
朱色的古夢
消沉歲月之中
黃銅的夕照
闌如寥落的行客
金色的古瓶
蓋滿了塵埃
詩人的心隈蔓著銀屑的蒼苔
“金色的古瓶”或許是詩人心目中個體生命輝煌的過去,或許是輝煌的古典文明、古代歷史,但它都無法逃避歷史的風塵而“金泥半剝蝕”,意識到這幽暗的歷史宿命,詩人的心也與之俱老。然而“詩人畢竟不是一株草,還是社會里的一個人” (魯迅語)詩人生活在一定的時代和特定的歷史現(xiàn)實中,時代風云的變幻和社會的動蕩,總會給詩人以影響,并在其詩中或隱或顯地表現(xiàn)出來。詩人體驗著生命的悲傷,感應著時代沉重抑郁的嘆息,滿懷著古國遺民的歷史哀痛和對祖國現(xiàn)實擔憂的民族情結(jié)?!霸谥袊南笳髦髁x詩歌里,`憂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在對社會整體性的否定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存和價值'無限尋求而又不能如愿的困擾,不是在自我與社會的對立中,極端地走向自身,發(fā)現(xiàn)生命存在危機的情思,而是在個性生命熱忱與社會現(xiàn)實的對立中,對引起生命發(fā)展困境的社會性問題的思考,因此我們看到中國象征主義詩歌的憂郁是與具體的社會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盵2](P56)面對歷史,詩人的心在滴血,但表現(xiàn)在文字上,呈現(xiàn)給讀者的仍不失為古風之美。歷史的宿命是不可改變的,詩人憂郁著,感傷著,但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仍燃著一絲希望,點著一盞“紅紗的古燈”。盡管其“微明地玲瓏地點”著,但畢竟給詩人自己,也給讀者以希望。從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宿命的幽暗,也傾聽到了殘酷的低吟乃至無言的雄辯,窺視了詩人渴望美好、光明,向往無憂明天的內(nèi)心世界。
艾青說過:“一首詩的勝利,不僅是那詩所表現(xiàn)的思想的勝利,同時也是那詩的美學的勝利?!笳?竟常被理論家們所忽視?!盵3](P338)馮乃超詩歌美學思想的勝利不容我們忽視。朱自清先生論及馮乃超的詩歌曾有一段著名的論斷,他說:“馮乃超氏利用鏗鏘的音節(jié),得到催眠一般的力量,歌詠的是頹廢,陰影,夢幻,仙鄉(xiāng),他詩中的色彩是豐富的?!盵4](P246)前蘇聯(lián)漢學家契爾卡斯基談到馮乃超時也用了“頹廢”這一字眼。筆者認為 “頹廢” 一詞用的有些過重,馮乃超的詩中確有幽暗的宿命,有殘缺之美,但詩人 “無言的太息”“蘊藏著雄辯的苦痛”,詩人掙扎著,希望著。“無聲的太息”,“宿命的幽暗”這是從外表把握馮乃超詩歌的整體面目,但并沒有把握到其詩的內(nèi)在生命。其實在馮乃超的詩歌里是有一些亮色,能給人以慰藉和希望的。詩人以 “紅紗燈”為其詩集命名,可見其對 “紅紗燈”的偏愛,對希望的期待。李澤厚說過, “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的恰恰是它的反面,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盵5]現(xiàn)在是 “幻影”,過去是“殘夢”,但是在詩人的內(nèi)心中,很渴望美的幻影,美的殘夢,作為影、作為夢 “存在”著,不愿美好的對象——哪怕是幻影,歸于虛空。馮乃超在哀愁之中也要矢志不移地愛著:“任情地抱著哀愁的玉體”,不管怎么哀愁,也沒有喪失對美好的追求,也仍要去擁抱玉體。玉體是哀愁的,也要任情的擁抱,這典型地表現(xiàn)了馮乃超的內(nèi)在詩情。孫玉石曾指出:馮乃超“所寫的病房費全是真實的愛情,有許多是表現(xiàn)作者對于一種美好和幸福的目標的追求”[6]。這是一語中的之言。只是這種追求寄寓歌詠“陰影、夢幻、仙鄉(xiāng)”之中,并且籠罩著苦悶、抑郁、寂滅的外在情緒,且是以輕紗遮水,淡霧罩山的風格表現(xiàn)出來,這正是馮乃超的高明之處。
馮乃超不僅可以把苦悶、抑郁的情緒以輕紗遮水、淡霧罩山的風格表現(xiàn)出來,而且在詩人的筆下,死亡也是一種美,一種平靜的安歇的朦朧的幽深的美。描寫死亡最典型的是 《死底搖籃曲》,“哀愁的圣母守著哀愁的孩子 哀唱著死底搖籃曲——”“黃昏的微光” 為其 “結(jié)安息的美夢”,“美麗啊世界上最美麗的——那無言的墳墓”,死亡的一切都被描寫的美妙動人,死再也不是惡毒的詛咒,而只是溫柔的慈愛:“閉你底眼睛睡去罷黑衣的孩子呦 靜靜地悄悄地 死一樣地 睡去罷我為你蓋上雪白的死衣”。另外詩人不但直接描寫死亡,而且用 “死亡”這一意象來替代美麗的意象。如《冬》中,“濃冬的凄艷團成美人的死像”;《冬夜》中,“昨日的情人 帔覆著雪白的死衣橫陳”,死亡與愛情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死亡具有超凡脫俗的詩意。同波德萊爾與李金發(fā)相比,馮乃超筆下的死亡讀起來更美,更符合我們東方人的審美心理。波德萊爾的《腐尸》,以自然主義的準確性描寫了一具既臟且臭、布滿蛆蟲、已經(jīng)潰爛的腐尸,把它和美女聯(lián)系起來:“兩腿翹得很高,像個淫蕩的女子 冒著熱氣騰騰的毒氣, 顯出隨隨便便、恬不知恥的樣子, 敞開充滿惡臭的肚皮。”這種描寫方式,讀者讀來不但沒有一點美感,相反,令東方的讀者難以接受。李金發(fā)的 《死》,“我明白了死, 因我看見過人尸 他們在東方水里浮腫著,點綴著宇宙的一角了?!痹娙送瑯右宰匀恢髁x的寫實描寫浮腫的死尸,而又禮贊死亡“死!如同青春般美麗, 季候之來般忠實, 若你設法逃脫。 呵,無須恐怖痛哭,他終久溫愛我們。”盡管李金發(fā)也禮贊死亡,但筆者感覺有些突兀,尤其是在前面描寫過浮腫的死尸之后。難怪周敬、魯陽說:“讀他的詩,總感覺到好象是在撫拭一具僵尸,或走進一座冰窟。”[7](P24)而在馮乃超的詩歌中,“死”沒有恐懼之念,只有向往之情和謳歌之心,死亡意識富于審美化的詩意。
當時的論者曾把馮乃超稱為“輕綃詩人”,稍后也有論者把他稱為 “憂郁的詩人”,今日有論者稱他為 “幽夢詩人”,由此可見其詩情與詩風。馮乃超作為象征詩派的后期詩人,不僅沿襲象征詩派的詩藝,以暗示和隱喻見長,注重音、色之美,而且想象豐富,意境深遠,我們不能不贊嘆馮乃超神秘詭奇的意象連結(jié)和形象表達所鑄成的美。馮乃超能把淚行想象成 “筋筋的淚絲”,這使人感到一種濃密的憂情和纖巧的涓美,在此基礎上,他尚要將 “淚絲”紡起來,“織成憂郁的羽衣”(《嘆》),“苦惱的沉默”尚可 “呻吟在夜影的睡眠之中”(《紅紗燈》),追憶是 “淚零零”的,“濃綠的憂愁吐著如火的寂寞”(《榴火》),馮乃超還能梳理出 “時間底折疊的皺紋”(《冬夜》),還可以在幸福的氣潤蒸發(fā)盡了后的渣滓中尋找到“焦躁的粉末”:“淚零零的幸福升華盡了剩下焦躁的粉末滿積胸懷”(《淚零零的幸福升華盡了》)。獨特超凡的想象與平常的語言連結(jié)在一起,造成了不凡的效果,這是特殊的心靈與客觀事物的契合。
以前讀過這樣一段話,筆者以為用于馮乃朝甚是合適:“詩批評的任務就不應該是通過個別的或所有現(xiàn)成資料去了解詩人的哲學觀點、倫理觀點、生活歷史、或精神變態(tài),也不應該從他的言談中去了解他自己的親身體驗;而是就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幻形象、就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感和思想的幻象或外部表現(xiàn)去進行評價?!睂τ隈T乃超就應該照此去評價。我們不應該給詩人戴上有色眼鏡,更不能因為《紅紗燈》的詩情有宿命色彩,詩風有些唯美,而使其在大海中沉沒。認真研讀《紅紗燈》,挖掘其詩情與詩藝,總結(jié)其成敗得失,對我們的新詩發(fā)展不無積極的影響。通過對 《紅紗燈》的認真研讀和詩情詩藝的深層挖掘,亦可以發(fā)現(xiàn)新詩研究的獨特視角。
[1]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后記 [A].沈從文.沈從文文集 [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2]王光東.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的象征注義 [A].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C].1984,(4).
[3]艾青.詩論 [A].中國現(xiàn)代詩論楊匡漢,劉福春.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 [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
[4]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A].楊匡漢,劉福春.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編 [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
[5]李澤厚.美的歷程 [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6]孫玉石.馮乃超和他的 《紅紗燈》[A].李偉江.馮乃超研究資料 [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7]魯陽,周敬.現(xiàn)代派文學在中國 [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