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梅
(常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江蘇 常州213001)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打破了傳統(tǒng)心理學關注“失敗、問題,障礙”的消極模式,把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其研究層面有三個部分:一是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對現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制以及獲得的途徑;二是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chuàng)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三是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yè)道德的公民。[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法律素養(yǎng)和健全良好的個性心理。思政課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其中實踐教學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為特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參加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知能力、磨練意志,使其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以優(yōu)化的過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促進人的發(fā)展目的上有著一致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滿意感、樂觀、自我決定性等積極人格可以通過積極體驗而不斷形成和積累。積極體驗主要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凝聚力,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有效滿足有很大關系。因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多種教學方法綜合應用的過程,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其形式可分為校內實踐和社會實踐兩大類,校內實踐是指組織學生在課堂內開展演講、辯論、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活動,還包括學生開展的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明建設等活動。校外實踐則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3]為此,課題組根據學校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探索了一些實踐教學活動。在不同的年級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學習特點設計不同的主題,以系列活動為依托,以人的認知和情感規(guī)律為理論依據,將“主動尋找和發(fā)現——深刻體會和感受——積極實踐和奉獻”作為貫穿實踐活動的線索,強化思政課實踐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對于剛入學的新生來講,如何主動地適應大學生活是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以學生需求為本,注重他們內心存在的積極力量并加以培育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切入點。所以,根據學生所學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特點,在實踐教學中開展了“主動適應,展示自我,贏在未來”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具體的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首先是對新生進行適應性心理問卷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目前存在的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其次是根據問卷反映出來的學生適應性狀況,結合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針對性的提高學生對新環(huán)境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意志能力,如“我的大學規(guī)劃”演講、“讀大學,到底讀什么”專題討論、“大學生的理想”校園調查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自身和集體的積極力量,樹立客觀的自我意識,激發(fā)奮發(fā)自信的精神面貌,為在大學中“主動適應,贏在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于已經適應了大學生活的學生,他們的發(fā)展重心就逐漸轉變?yōu)槿穗H關系的處理、學習目標的確立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其需求會體現在如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可與欣賞、如何提升專業(yè)實踐與研究能力、如何順利實現就業(yè)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就要以學生的這些需要為切入點,全面深刻地開展并提供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與學校團委、學校各種社團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育活動,如多種形式的主題班會、文明班級的評比、專題教育講座、參觀調研活動、學生骨干培養(yǎng)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積極思考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以幫助他們建立融洽的各種人際關系。同時,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和層次的“技能比賽”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專業(yè)技能的重要性,同時自身的素質和才能也得到別人的認可,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較好的滿足,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將來職業(yè)的向往,這為他們將來能夠順利踏入社會和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可以開展以“就業(yè)與職業(yè)”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如在學生中開展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書的撰寫、就業(yè)專題教育講座、面試模擬場景設計、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與禮儀的培養(yǎng)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將來走向社會工作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素質和品質,從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yè)觀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存在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教師和學生,兩者的積極情感能否體現,將是整個實踐教學活動是否有積極意義的關鍵。思政課教師作為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不僅要做好實踐教學活動的計劃和提出要求,更要以積極地態(tài)度和積極情感創(chuàng)設課堂內外實踐教學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加深對教學理論內容的實際感知。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本身具有政治導向性、教育體驗性和活動社會性等特點,教師需要結合這些特點以及學生的情感特點,通過有益的和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來促進大學生科學“三觀”的形成。教師首先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到對自身的認識中,關注自己的積極面,挖掘自身的優(yōu)勢和美德,提高自我效能感,并用心體驗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感、事業(yè)快樂感,擁有自信樂觀、求知激情和參與熱情,從而讓自己的高尚情感、頑強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響和熏陶學生;其次,教師要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和學生個體的具體的問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結合具體情境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回應和引導,做出積極地解釋,并使學生個體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展現教師自身的愛心、責任心、耐心和寬容心,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愉快的氛圍,并發(fā)揮出教學的積極情感來,直抵學生心靈深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認同;最后是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要敢于面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對那些經過思考而提出有一定深刻性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和有爭議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并旗幟鮮明地表明合理的觀和意見,同時運用哲學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辯證全面地分析問題和選擇結果,從而不斷在活動中豐富學生思想、拓寬視野,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定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
從大學生成長過程來看,他們的心理正在不斷成長但未完全成熟,處在一個較為關鍵的過渡期。在心理上會表現出一系列矛盾、沖突和困惑:看問題容易主觀情緒化、耐挫能力較弱、自我意識不客觀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與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生活經驗不足,對客觀現實認識不深刻有很大關系。如果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老師能創(chuàng)造較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各種實踐教育教學活動中調節(jié)心理,增長見識,就有助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而思政課實踐教學恰恰注重知識的傳遞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個生命碰撞與心靈交流的過程,更是一種心理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個體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近兩年的大學生基本上是“90后”,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相對寬松和靈活,并且注重自我的感受和體驗。這就需要在大學生思政課教學中注重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來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思政課實踐教學正是注重了這一點才獲得學生的認可和積極參與。因此,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需要注重開放互動式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結合思政課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發(fā)展狀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針對性地組織主題辯論、課堂發(fā)言、時事討論、小品表演等實踐教學形式,營造一種平等、寬松、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地展現自我風采,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與贊許,從而體會成功,樹立自信,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觀幸福感,幫助他們積極人格與品質的形成。思政課實踐教學除了課堂內實踐教學,還包括課外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這就需要學校發(fā)揮合力,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參觀考察等形式,把課堂延伸到各個方面,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會不同角色的責任意識、增強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和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等方面,獲得充分的心理享受類積極體驗,促進其適應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提升,最終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有效實現。
總之,積極心理學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我們要真正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來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挖掘學生的積極力量和品質,真正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并使其成為學生喜愛與受益的課程。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積極心理學[M].徐紅,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本書編委會.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魯潔.德育現代化實踐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