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哆叧恰吩d1934年的《國聞周報》,1934年由上海生活書店初版,1943年開明書店出版改訂本?!渡驈奈娜窊?jù)開明書店改訂本編入。①電影《邊城》由凌子風導演,徐曉星任副導演;李雋培、姚云編劇,北京電影制片廠1984年攝制。導演及編劇曾將電影劇本呈請沈從文指正,沈從文對電影劇本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意見。凌子風憑借該片于1985年獲第5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該片于同年還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榮譽獎。
現(xiàn)有相關研究從不同側面對電影《邊城》進行了評析,從不同程度上推進了對《邊城》的研究。然而,總體看來,這些研究大都只側重于某一點,有的觀點雖然比較精辟,但沒有深入詳細地展開,意猶未盡之處甚多,有些論斷還稍帶隨感性質(zhì)。凌子風倡導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的“原著+我”的理念,認為電影既是人家的,也是自己的。根據(jù)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是一種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而不是圖解原作的連環(huán)畫。在這種二度創(chuàng)作里,必然融進改編者對原著和作者的理解,對那個時代的把握,乃至融進他的美學情趣和藝術追求。②那么,這種理念具體在《邊城》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其原因又如何呢?《邊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很好的文學及藝術體式價值和巨大的社會反響。故本文擬對《邊城》的電影改編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并總結其中經(jīng)驗和教益。
總體說來,凌子風在導演電影《邊城》時采取的是“原著”為主“我”為輔的改編策略。其不變之處表現(xiàn)在:電影保留了原作中的人物及相互關系,采用了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jié),依小說的敘述再現(xiàn)了小說的環(huán)境。用了很多的畫外音承擔起承轉(zhuǎn)合的功能。其改與編之處表現(xiàn)在:1、思想主題的修飾;2、細節(jié)的增刪與調(diào)整;3、音響的增添與調(diào)整;4、景物及色彩的增添與調(diào)整。凌子風拍攝電影的時候,又根據(jù)電影文學劇本和自己的體悟親自撰寫了分鏡頭劇本,很充分地吸收了沈從文的批閱意見。③對比小說和電影,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基本是絲絲入扣。然而,電影與文學畢竟是不同的藝術,仔細分析,仍可見比較明顯的改動。這其中體現(xiàn)出編劇及導演的匠心。
對湘西如畫風景的描繪,對邊城淳樸人性的刻畫和美好風俗的展現(xiàn),電影做得非常好,如詩如畫。導演凌子風有很好的美術功底,對電影的畫面非常講究,這正與小說《邊城》相契合。原著提供了一幅邊陲小鎮(zhèn)民俗風景圖和一個引人深思的人性命題,電影也同樣如此。
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是通常是畫眼睛式的和以點帶面式的。除非與主題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相關聯(lián),作者不會作靜態(tài)的全景式的景物描寫。而電影則不一樣,它主要以畫面說話,鏡頭所及之處,該處就一覽無余。所以導演必須考慮景物的選取和布置。對《邊城》而言,沈從文指出了故事發(fā)生的大環(huán)境:茶峒。也點出了標志性的景物和動植物:山城、白塔、小溪、白河、渡口、黃狗、虎耳草等。理論上,原著中沒有提到的景物,只要是符合劇情需要,且具有美感的,皆可以入鏡。然而,如果原著中提到的關鍵景物現(xiàn)實中沒有,則就需要導演動心思了,要么割舍,要么重造。為了表現(xiàn)《邊城》的神韻,凌子風特造了一批景物,如白塔、小溪、開坡、挖河、布置渡口等。凌子風在接受訪談時說,影片中老爺爺擺渡的渡口,原是一片荒涼。他根據(jù)小說中的描寫,人工布置了一個渡口,花錢搭了山上的白塔,開了上山的坡,又從很遠的地方挖了草,用船運來鋪在坡上,還在溪流上拉了一條纜繩。為了拍端午節(jié)賽龍船的戲,還開動四臺拖拉機,用三個月的時間開了一條賽龍船的河。④《邊城》的副導演在徐曉星也在《凌子風拍〈邊城〉》里面談及此,他指出,片中的白塔、老船工家和門前的草地、用纜繩引船渡河的野渡、吊腳樓包括賽龍舟那片寬闊的河面全是專門為這個戲修建的。那片寬闊的河面。是鳳凰縣和花垣縣因他們縣出了沈從文和黃永玉這樣的名人特意出資開掘的,工程量非常之大。⑤這些為拍攝電影《邊城》而造的景物,現(xiàn)在都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
凌子風對景物、構圖、畫面和色彩都非常講究。他自述《邊城》和《春桃》中都有進出城門樓的群眾場面。這些群眾演員穿什么樣的服裝,留什么樣的發(fā)式,甚至由誰來演什么身份,他都根據(jù)劇情需要,親自檢查過目。⑥拍《邊城》中老爺爺死前的那個雷雨之夜時,他說服了照明師,用閃電而不是在窗外打光,這樣拍出的畫面,不但具有真實感,閃電的效果也出來了。⑦
情節(jié)方面的改動之處主要為局部的增刪與修飾。及主要改編之處、改編方式及效果分析如下:
1、略去旁枝末節(jié),使得敘事簡潔、主線突出。(1) 略去了小說中地點、風土人情和主要人物的介紹,并將相關簡介轉(zhuǎn)化為具體場景。(2) 將小說中第6節(jié)中所述爺爺還錢給過渡人之事提前。(3) 將翠翠守渡船時所遇紅衣女子由13歲改為15歲,略去了第二次過渡的兩個女孩。(4) 略去翠翠獨自在船上玩水唱民謠時所唱巫師迎神歌。 (5) 龍船比賽一節(jié)中,略去了儺送、翠翠與爺爺重回吊腳樓一事。
2、略去小說中比較直露地表達愛情的情節(jié)以及話語,使愛情故事顯得更為朦朧和單純。(1) 上年端午節(jié)同爺爺去看賽船一節(jié)中,略去了天保在爺爺面前對翠翠的贊賞。(2) 天保與儺送商量如何決定誰娶翠翠為妻,約好晚上去渡口唱歌一節(jié)中,略去了媒人多次探問爺爺口信之事;對白也簡略許多。
3、增刪情節(jié),以使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更合情理,人物形象更為豐滿。(1) 爺爺見過天保之后在晚上與翠翠聊天一節(jié)中,略去爺爺為翠翠唱二老所唱之歌。(2) 略去爺爺在天保死后與楊馬兵喝酒及見到儺送并詢問之事。(3) 增加爺爺在河邊灑酒祭天保的情節(jié)。
4、增減細節(jié),以營造氛圍。(1) 爺爺回到家里放血去痧:增加了回家路上爺爺唱二老所唱的歌。(2) 爺爺去世之夜,增加了嬰兒啼哭聲。
5、刪減情節(jié)及對白,使表達更為含蓄,更耐人回味。(1) 翠翠得知爺爺去世一節(jié)中略去了過渡人的多句對白。(2) 翠翠哭喪一節(jié)中略去了順順、楊馬兵等人的勸慰。(3) 結尾中翠翠等著二老回來,未點明是楊馬兵作陪,也略去了順順一家對翠翠的安排。
除了情節(jié),電影《邊城》還使用了小說中的許多語言。電影里面有大量的畫外音。場景的轉(zhuǎn)換;故事情節(jié)的起承轉(zhuǎn)合;背后故事的講述等均靠這些畫外音來實現(xiàn)。事實上,正如副導演徐曉星的文章所指出,這些畫外音也是凌子風導演經(jīng)過實踐操作所找到的一種最佳的表達方式。⑧如果再將姚云、李雋培所改編的電影劇本與小說以及電影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劇本對小說的改編幅度較大,而電影則基本上是依照了沈從文的原作以及他對電影劇本的意見。⑨
小說《邊城》中還隱含著翠翠父母的故事。翠翠的母親與當兵的父親因為歌而戀,后未婚先孕。父親提議逃走,但翠翠之母舍不得離開老父,翠翠之父為了不辱軍人的身份而服毒自殺。翠翠之母之生下翠翠之后故意吃了許多冷水死去。翠翠因為悲劇的愛情而來到世界上,而翠翠的愛情,也因為無法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之間作出抉擇而同樣充滿悲劇。原著中的人默默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照舊地生活,翠翠長大后,父母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電影只用畫外音敘述翠翠父母的故事,所以對照就不大明顯,宿命感也因此被淡化。同時,翠翠與爺爺以及天保、儺送等人的戲份顯得更為突出了。
小說中翠翠(14歲)、儺送(14歲)、天保(16歲) 都是未成年人。其愛情是內(nèi)斂、朦朧、單純而又熱烈。由于內(nèi)心活動較多,而肢體行動和外顯語言較少。用文字比較好揭示,而用畫面表現(xiàn)則難度較大。而且,在20世紀80年代初,電影在表現(xiàn)愛情方面尚有許多禁忌。因此,電影中表現(xiàn)出來的愛情色彩更淡,情事的朦朧意味更濃。
在小說《邊城》中,悲劇意味貫穿著全文。沈從文在《題識》中說,讀完小說,自己都覺得很難受。⑩而在電影中,悲劇意味并不十分強烈,甚至在天保遇難之前都保持著歡快的氣氛。即便是結尾,悲劇意味也較淡。天保雖然出事了,但畢竟不見其尸,或許還活著。翠翠的爺爺雖然去世,但老人的去世乃自然規(guī)律。在電影中,青山綠水,歡歌笑語,漂亮的姑娘,帥氣的小伙子,慈祥的老人,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到美好。小說《邊城》將人生無常表現(xiàn)得很明顯。翠翠的父親與母親得到了愛情,這是喜劇。然而,其父因此而自殺,其母親也因此而死,失兩命得一命,喜劇變成悲劇。翠翠得到天保與儺送兩人的愛情,這是喜劇。然而,天保偏偏意外身亡,于是翠翠便被視為有“克夫”之命。儺送甚至直接地認為是爺爺為人不利索害死了天保,喜劇轉(zhuǎn)瞬變成悲劇。小說中因為有翠翠父母的故事穿插其中。一主一次,一顯一隱,悲劇意味特濃。而電影則借淡化翠翠父母的故事淡化了悲劇色彩。其原因,可能是導演的有意為之,因為電影畢竟是大眾傳媒,它要給人以希望和動力,故氛圍不宜太悲。
凌子風在拍攝《邊城》之前,已經(jīng)很成功地拍攝了《駱駝祥子》。《邊城》與《駱駝祥子》相比,里面的愛情故事有相似之處。凌子風對二者悲劇性的處理有相似之處,都是采用“淡化”悲劇的方式。電影《駱駝祥子》中就省略了原著中的不少悲劇性的事件,例如祥子最后得臟病、吃白飯、混吃混喝的末路,等等。
《邊城》中同樣貫穿著沈從文一貫關注的兩難命題:即愛情與婚姻的錯位,精神與肉體的相離。在《月下小景》中,得到女子初夜的不能與男子結婚。在《蕭蕭》中,童養(yǎng)媳蕭蕭與村子里的另一位不是他丈夫的男子相愛并產(chǎn)下一子。而在《丈夫》里面,丈夫為了養(yǎng)家糊口送妻子去船上做妓女。凌子風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這個難題。悲劇更能夠引起人們的恐懼和憐憫的感情,更具有震撼力。然而,普通觀眾更喜歡“有情人終成眷屬”式的大團圓結局。可以說,沈從文取的是心靈的震撼,而凌子風考慮的是大眾的慣常心理期待。
總體而言,《邊城》的電影改編屬于忠于原著的類型。其可稱道之處主要表現(xiàn)有:首先,較好地表現(xiàn)了原著的神韻,實現(xiàn)了凌子風導演借電影擴大文學名著的知名度的初衷。其次,較好了反映了小說中所描繪的湘西邊城的風土人情和民眾心理,宣傳了風景如畫的湘西,并重造了一些已經(jīng)消失了的風景,有利于文明的承傳,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再次,借助于圖像、聲音和色彩和原著的良好感染力給人深的震撼,引導人們對人性進行深入思考。又次,借助于原作者和原著的名氣,保證了電影觀眾市場。其不足之處主要有:第一,由于原著具有詩化和散文化性質(zhì),結構稍嫌松散,懸念較弱,致使電影在主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方面也顯得力有所不逮。第二,由于翠翠與天保以及儺送都屬于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愛情朦朧而簡單;而且,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也相對簡單,情感干擾因素較少,使得矛盾沖突相對緩和,也不方便在銀幕上表現(xiàn)。第三,原著的心理描寫較多,電影采用畫外音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影畫面的不連貫。當然這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外,由于該電影拍攝于20世紀80年代,因為受到拍攝器材、洗印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圖像色彩稍嫌暗淡、不夠清晰,色彩的層次感不強,其音響也值得進一步完善。
筆者認為,電影《邊城》忠于原著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忠于原著是凌子風導演的新嘗試和自我突破。在拍攝《邊城》 之前,凌子風已拍攝過《紅旗譜》、《駱駝祥子》等電影名作并獲得成功,及拍攝《邊城》,凌子風希望對以前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有所突破,有意采取了忠于原著的方式。關于這一點,副導演徐曉星指出,凌子風要變法,首先就要找到一個和他以前的風格完全迥異的劇本來。為此,他做了多種努力,最后選中了《邊城》。在剪接錄音階段,經(jīng)過多次剪輯嘗試后,凌子風才放棄了“使用旁白是導演沒本事”的觀念,從沈從文小說中那美妙獨特的文字中幾經(jīng)精選,寫成了最后的旁白。?對比他拍攝的《狂》 (原著《死水微瀾》),能更好地體會到《邊城》對原著的忠實。
其次,原著有較好的電影元素,適合拍攝電影。
小說《邊城》有較好的故事情節(jié),線索較為分明,不需作大的修改。原著雖然矛盾沖突不夠激烈,但是情節(jié)結構完整,敘事性較強,節(jié)奏感也較強?!哆叧恰芬源浯涞膼矍楣适聻橹骶€。前部分以靜為主,后部分以動為主。天保意外身亡之后,矛盾沖突接二連三地發(fā)生,各種事情因此而關聯(lián),由此也將故事推向高潮。這種節(jié)發(fā)展模式也正符合電影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般原則:峰回路轉(zhuǎn),漸入高潮,在高潮的頂點結束,讓觀眾在回味中離場。
小說《邊城》還具有較強的畫面感,比較適合改編成電影。關于這一點,可以用沈從文的原話來說明。如關于翠翠與爺爺在擺渡中的合作。編劇的設計:翠翠走下大青石,來到爺爺身邊……?沈從文指出:船若靠的是城邊的岸,翠翠不可能從門前大青石上去接近爺爺?;蛘赵膶懙哪莻€好些。?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的原文是: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著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爺爺與翠翠日常生活中的兩種場面,小說中的描寫同樣具有很強的畫面感。?類似的例子還很多。
忠于原著還于原著的名氣及原作者有關?!哆叧恰肥巧驈奈牡拇碜?,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如果改編的幅度過大,雖然可以引起短期轟動,但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排斥,不利于長久流傳。沈從文為著名作家,而且當時尚在人世,他對《邊城》的電影改編有自己的看法,對《邊城》的電影劇本有一萬多字的修改意見。為尊重起見,也不宜于作較大幅度改編。
對原著的刪減增添也必不可少,其主要表現(xiàn)及原因如下:
第一,因為視覺美的需要,而對原著進行補充。這幾乎是所有電影改編必須有的步驟和過程。小說在描寫景物時,通常都是勾勒式的。而鏡頭需全息照相,要考慮構圖和結構,還要考慮色彩搭配。所以要對拍攝的景物進行修飾,需補充其所缺,刪減其多余。如前文所述,電影里的白塔、渡口以及大河都是因拍攝電影需要而重造的。
第二,因為音樂美的需要,而對原作進行修改。這也是由文學作品到電影的轉(zhuǎn)化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聲音是有聲電影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是實現(xiàn)營造氣氛的重要手段。小說中的聲音元素非常有限,所以編導要在這方面作較大補充。如在《邊城》中月光下,爺爺給孫女吹蘆管時的那場戲中,凌子風加了點夜晚杜鵑的叫聲,氣氛顯得特別幽靜,特別美。?
第三,增加內(nèi)容以填補原故事空白使敘事更為連貫,同時方便觀眾理解。如大老天保遇難以后,電影增加了爺爺在河邊灑酒祭奠大老的情節(jié)。當然,類似的情況不多,原因在于原著《邊城》的信息很豐富,情節(jié)很完整,人物形象也很鮮明突出。而如果改編沈從文的短篇小說,因為原著的不足,就必須增添很多。在電影《湘女蕭蕭》 (原著《蕭蕭》) 中,增添和補充故事情節(jié)的情形就很多。
第四,略去小說中的情節(jié)使電影更加簡潔,敘事線索更加清晰,也更含蓄回味。如“大老與二老商量如何決定誰該娶翠翠為妻”一幕,省去了媒人多次探問爺爺口信之事。如影片結尾省略了爺爺去世后順順家對翠翠的安排。
此外,有許多東西,文字可以很輕松地表現(xiàn)出來,用圖像和聲音卻很難做到或者成本巨大。如小說前3節(jié)基本以介紹“茶峒”的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為主,同時還兼及翠翠父母的故事。這些包含大量歷史文化信息的文字用電影語言來表達很比較困難。如果完全畫面化,一來成本較高;二來也會影響整個電影的節(jié)奏。小說中所描繪的20世紀初期山城的原貌、河里的船妓等,都很難在電影里表現(xiàn)出來。
作家、編劇及導演都有各自的理念。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各種觀念不可避免會形成碰撞。如何處理這些碰撞,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yōu)劣。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凌子風導演在拍攝《邊城》時,領會了原著作品的神韻,較好地處理了小說文本與電影文本的關系,取得了成功?!哆叧恰返碾娪案木帉儆谥矣谠偷母木幠J?。忠于原著,也并非意味著全盤照搬,在細節(jié)、畫面、音樂等方面需要進行很多加工。如此,方能使影片敘事流暢、結構完整、中心突出而風格鮮明。方能既使老讀者滿意,又吸引新讀者??芍^“看似平坦實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電影《邊城》的成功,既與原著有關,也與電影的創(chuàng)作人員,特別是導演有關。一方面,《邊城》與凌子風當時的藝術風格追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沈從文又是他所尊重的著名導演,所以他對作品持敬仰之心,敬畏之心。這種心態(tài)無疑對《邊城》的拍攝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這也是電影改編成功的關鍵因素。從小說到電影,雖說是再創(chuàng)造。但也需要編劇及導演充分地理解原作,需要編劇及導演與原作家有很好的溝通。改編絕不是為標新立異,也絕不是為改而改。非必要改編之處,最好忠于原著。《邊城》的電影改編對沈從文作品的改編,有許多借鑒意義。沈從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師,他的小說不僅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鏡頭感,情節(jié)簡單而具有詩意,適于影視化。將沈從文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作品,既可以進一步地發(fā)揮其價值,也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視聽享受。還可以為湘西鳳凰的旅游增加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
注釋:
①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頁。
②④⑥⑦凌子風、羅雪瑩:《〈春桃〉導演凌子風訪談錄》,《回望純真年代:中國著名電影導演訪談錄》,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頁、第411頁、第410頁、第412-413頁。
③⑤⑧1?徐曉星、霍莊:《凌子風拍〈邊城〉》,《電影藝術》2004年第1期。
⑨????沈從文:《對〈邊城〉電影文學劇本的改評》,《沈從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92頁、第157頁、第157頁、第64頁、第65頁。
⑩沈從文:《〈邊城〉題識五種》,《邊城》,北岳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頁。
?羅雪瑩:《回望純真年代:中國著名電影導演訪談錄》,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