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麗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近現(xiàn)代的柳州由唐代的馬平縣治,以及明代的一座軍事城池發(fā)展而成。本文中“馬平城”涵指柳江舌形凸岸上唐~民國城廂內外建成區(qū)的范圍(如圖1所示)。
圖1 唐~清柳州歷史故城位置示意圖
根據(jù)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的詩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1],柳州城墻是存在的,并與柳江毗鄰,城墻上有城樓。清《柳州府志》及清《柳州縣志》卷三“沿革城池”一節(jié)皆有記:“縣城附郡郭,唐宋時俱系土城?!盵2]《大清一統(tǒng)志》也曾指出:柳州府城池“宋元祐間土筑”。唐宋柳州城墻位置,被大部分地方考古與史學人士認為在今柳州城中區(qū)境內。
自秦漢粵西歸籍中原,現(xiàn)柳州城區(qū)范圍一直為柳江流域歷代縣治駐地。南宋至元代,為避兵亂,柳州府治一度遷至馬平縣西北方幾十里之外的柳城。明初柳州府治從柳城遷回馬平縣柳江凸岸。洪武三年(1370),柳州衛(wèi)和南寧衛(wèi)成為廣西衛(wèi)(即“桂林衛(wèi)”)之后,最早設立的廣西衛(wèi)所,馬平城即為柳州衛(wèi)的軍事機構駐地。洪武四年(1371),時為縣丞的唐叔達在唐宋等前朝殘遺的土城墻基礎上進一步修筑,如明嘉靖《廣西通志》卷一之圖。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為了加強柳州城北面的防御,在城北郭另筑一道外城墻。后加的這一面城墻的東西兩端分別落在柳江東岸和西岸,“首尾皆際江長五百九十丈,城高一丈四尺,城開三譙門”。該北城墻在清同治《廣西全省地輿圖說》“柳州府馬平縣圖”里還留存。
明萬歷的柳州城墻,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四十八丈,窩鋪四十五間,垛口九百三十七個,城門有東門、鎮(zhèn)南門、靖南門、西門、北門共五座門。明萬歷曾經(jīng)重修,如《廣西通志》記載“……城高一丈八尺,廣二丈六尺,延袤九百余丈……外環(huán)以壕,復以串樓,然日久,串樓易壞多圮,萬歷九年推官周維新始為陽樓,三月竣工,極其堅固。”
明嘉靖《廣西通志》“柳州府地圖”顯示馬平縣城墻只有四個城門。清乾隆《柳州府志》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這四門中的其中三門:“正北曰‘拱辰’門、東曰‘賓曦’門、西曰‘留照’門”。拱辰門上筑有高樓。賓曦、留照門上建平房各三間,兵器干戈和盾牌防備。對照明萬歷《蒼梧總督軍門志》以及萬歷《殿粵要纂》的馬平城圖經(jīng),其城墻出現(xiàn)五個城門。經(jīng)查對,靖南門(又稱小南門)或被明版《廣西通志》繪制圖經(jīng)時所遺誤。
馬平縣內城北城門有一半圓形甕城。北門在明代以前是北面唯一通道,《柳州府志》記:“自從原通向北面雒容道移至桂江,逐由東門徑渡城外,有四廂為黃村,水東、杉木堡紙房草圩隔江之”。約明末清初,原北城門移向東側,為二進兩重門,外為半月形。明萬歷《殿粵要纂》“柳州府總圖”及“馬平縣圖”顯示,馬平城的甕城只在北門獨有。
明清馬平城墻的五座城樓中,現(xiàn)僅存東門城樓。城樓坐北朝南,南臨柳江。城樓由拱形城門和譙樓兩部分組成。飛檐下樓壁嵌“東門”石刻(如圖2所示)。占地面積500 m2。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于清光緒年間重建。這座城樓還連接東門城樓的一段城墻,外包磚石砌墻體內為夯土,長為79.3 m,墻高4 m~6.3 m,城門洞口處城墻頂寬11.08 m,基寬11.52 m。城門洞為磚券拱形,深12 m。
城樓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總面闊16.44 m,總進深10.41 m(如圖2所示),兩層的重檐歇山的底層前檐設廊、有檐柱、廊步大梁上設承重花板起軒,后檐以墻承重無檐柱,東西稍間也是山墻承重不設山柱:二層次間山面用中柱。該段城墻及城樓于清嘉慶年間曾毀于火災,今存樓閣為光緒元年(1875)建造,保持明代城樓的建筑風格(如圖2所示)。
后筑的北外城墻,從西端起,因取土筑城而形成一城壕。后在崇禎年間,又有浚疏壕溝加強守備的過程,見《柳州府志》記:“明崇禎間,永新龍分守柳州,募兵征餉,得殘兵卒二千人,浚壕筑壘為守?!痹跂|南西三面,馬平縣城墻是“故環(huán)江而城,阻水為固,惟北無山溪之險。”馬平縣城址選擇充分利用了柳江地形特點的優(yōu)勢,城壕工程極其簡約,如明佘勉學《柳州北郭碑記》云:“柳郡城當五嶺西南,牂牁水自西北來會,繞郡城三隅周旋東注,雖非漢廣亦可謂天塹矣,獨自北一面通途數(shù)道,無封域之限,山谷之阻,我固可往,彼也可來。”
圖2 明柳州馬平城東門城樓立面圖
民國以來,柳江內河貿易繁茂,沿江碼頭(沙街一帶)與舊城墻(南環(huán)部分)之間商品流通量大增,城墻內外的人貨對流激增,城墻、城門和狹窄的石板路成為人貨交通的制約因素。柳州士紳見城內福建街、仁恩坊地段日益繁華,商民來往頻繁,出入城外至江濱需繞行大、小南門,于是提議在臨江的南城墻增辟一門,即為鎮(zhèn)(大)南門。
清末,由于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急需在城墻與沿江街道頻繁進出,城墻開始被陸續(xù)拆除。這時期馬平城基本經(jīng)歷了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拆墻過程:第一次拆墻活動是1917年,這次拆除的是一小段城墻,并在拆除的原位改建成一座城門。這次小范圍的拆建發(fā)生在城市形態(tài)日益成長之后對現(xiàn)狀形成的窘迫:1917年,廣西督軍陳炳焜出資,將沿東城墻外的小路改擴建成寬4 m的三合土大馬路,以利商民,是柳州第一條大馬路,由此開啟了近代柳州城市街道空間系統(tǒng)的演變;第二次較大規(guī)模的拆墻同樣源于民眾進出內城的不便。于是1928年春破城開路,拆除東城腳至公園口一段城墻;第三次拆墻活動發(fā)生在1928年,新桂系東南籍將領謀劃將柳州建設成廣西省府,遂進行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及工農實業(yè)建設,其中多處企業(yè)因建材短缺而從明清城墻取磚,如柳州新工業(yè)區(qū)、柳州機械廠的興建,拆取了老城西門城墻到北門城墻這一段的20萬塊火磚。
1928年因充申升省會的建材而拆墻取磚的規(guī)?;驗榍八从?至1928年10月馬平城發(fā)生特大火災為止,城墻基本被拆取殆盡,只留下西南城垣一段。相關的史料見1928年《柳州市火災難民向廣西省政府請愿書》所述:“蓋舉辦市政,首在拆墻,現(xiàn)在城已拆完……尚籌備市政者稍順輿情,暫留西南城垣勿拆”。
柳州古城池在唐~民國期間經(jīng)歷了“興筑—調整—拓修—拆除”的興廢過程。其中,軍事因素對明代柳州城池形態(tài)產生深重影響,形成“江環(huán)水抱,據(jù)險設防”+“北面城壕城組合,重點防御”的“城—水”格局;區(qū)域經(jīng)濟貿易是影響清~民國期間柳州城墻、城門拆修、調整的主要因素。在此階段,先是增建了鎮(zhèn)(大)南門,后因城墻阻礙城內外的商業(yè)交流,逐漸走向拆除城墻的過程;民國新工業(yè)實業(yè)建設浪潮的興起,最終促使城墻的完全拆除。
[1] [唐]柳宗元.柳宗元全集(卷四十二·古今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61.
[2] 何 麗.柳州城市發(fā)展及其形態(tài)演進(唐~民國)[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3] [清]王 錦.柳州府志(第一冊~第四冊)[Z].
[4] 乾 隆,舒啟修,吳光升.柳州縣志(又稱“馬平縣志”,卷三)[Z].
[5] [清]大清一統(tǒng)志[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6] 謝啟昆.廣西通志·輿地五(卷八十四)[Z].
[7] 劉 文.柳州古城文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0-12.
[8] 沈培光,黃粲兮.伍廷飏傳[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105-154.
[9] 林 富,黃 佐.廣西通志//欽定四庫全書[DB/OL].“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shù)字化國際合作計劃”網(wǎng)站,www:cadal.zju.edu.cn.
[10] 萬 歷,楊 芳,詹景鳳,等.殿粵要纂[DB/OL].“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shù)字化國際合作計劃”網(wǎng)站:www.cadal.zju.edu.cn.
[11] [清]金 鉷.廣西通志[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 柳州市城市建設志編纂委員會.柳州歷史地圖集[Z].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