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禮記·緇衣》文本的一樁歷史公案——早期儒家思想變遷的一個例證

2013-09-06 03:31:30晁福林
關(guān)鍵詞:鄭玄關(guān)雎小人

晁福林

(蘇州大學(xué),江蘇蘇州 215000)

今本《禮記·緇衣》第二十章“君子好其正”,漢代遍注三禮的大學(xué)問家鄭玄指出“正”字是“匹”之誤字。清代學(xué)問家王念孫、孫詒讓等遍審古代文獻證成鄭玄此說。可是歷代學(xué)者多不信從此說,仍然相信這個字當(dāng)是“正”字。近年面世的郭店簡和上博簡的簡本《緇衣》此章正作“匹”字。這表明,鄭玄的說法是有根據(jù)的,王念孫等學(xué)問家的考論是精審的。然而,這個文字的公案似乎還有再探討的余地。今不揣翦陋,試探討如下。

一 今本《緇衣》“唯君子能好其正”的“正”字為“匹”字之訛的問題

簡本《緇衣》“君子能好其匹”章與今本《緇衣》相關(guān)文本,有重要的文字差異,并且由此影響到對于此章引詩內(nèi)容的理解。值得進行分析討論。為方便計,先將相關(guān)文字迻錄如下(依次為上博簡《緇衣》第21-22簡、郭店簡《緇衣》第42-43簡、今本《禮記·緇衣》第20章):

子曰:“惟君子能好丌(其)駜(匹)①簡文“駜”字,原整理者指出:“讀作‘匹’。今本作‘正’,鄭注:‘正當(dāng)作匹,字之誤也。匹謂知識朋友?!保ㄇG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釋文第136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此考釋是很正確的,以后諸家皆從之。匹字古音為滂紐、質(zhì)部。駜字從必得音,為幫紐、質(zhì)部。這兩個字古音同部,聲紐十分接近。具備通假的條件。,少(?。┤藙挘ㄘM)能好丌(其)駜?古(故)君子之友也有鄉(xiāng),丌(其)惡也有方。此以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薄端拢ㄔ姡穯T(云):“君子好逑?!保?]131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xiāng),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云:“君子好仇。”

簡本文字的考釋首先是讀為“仇”的那個字,上博簡《緇衣》第22簡的這個字作“”,與郭簡這個字基本相同,可以楷寫作“”,亦當(dāng)讀為“仇”。對于這個字的考釋,專家的思路并不一致,然于簡文文意并無大的影響,我們可以暫不討論??墒菍φ铡毒l衣》簡的兩個簡本和今本的文本,最重要的一個差異就是簡本的“匹”,今本作“正”。

鄭玄注《緇衣》時曾經(jīng)指出這個“正”字,當(dāng)“‘正’當(dāng)作‘匹’,字之誤也?!ァ^知識朋友?!彼倪@個說法頗有影響,今得簡本為證,似乎更可說明鄭玄此說之精。鄭玄何以作此判斷,今已無可推測,或者其所見別本有作“匹”者;或者古文字“正”與“匹”,形近易混,或有因此而誤用者。關(guān)于這兩個思路,現(xiàn)在沒有證據(jù)可以讓我們作出判斷以說明鄭玄提出此說的原因。清代的學(xué)問家或有傾向于后一種思路者。王念孫釋《墨子·節(jié)葬》篇“存乎匹夫賤人死者”一語時,指出:

“匹”舊本訛作“正”。畢云:“正同征?!蹦顚O案:“畢說非也。‘正’當(dāng)為‘匹’?!栋谆⑼x》曰‘庶人稱匹夫’。上文王公、大人為一類,此文匹夫、賤人為一類,無取于征夫也。隸書‘匹’字或作‘疋’,與‘正’相似而誤?!抖Y器》‘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釋文》‘匹,本或作正’?!毒l衣》‘唯君子能好其正’,注‘正當(dāng)為匹’?!保?]66

王念孫的這個考證確有不可易移之勢,特別是他所指出的匹、正二字容易“相似而誤”,并指出古文獻中不僅有‘匹’誤為‘正’者,亦有‘正’誤為‘匹’者,更是不刊之論。清儒孫詒讓循王念孫的思路,在解釋《墨子·大取》“正夫辭惡”一語時指出“‘正’當(dāng)為‘匹’”。[4]375通過鄭玄、王念孫、孫詒讓和郭店楚簡《緇衣》的整理者等考釋,可以推測《緇衣》“唯君子能好其正“章的“正”為“匹”字之訛。若就此而言,后儒皆據(jù)“正”字為釋,可謂誤矣。

然而,為了穩(wěn)妥起見,凡事似乎都要做退一步想,我們還可以再考問一下這個問題,今本《緇衣》篇的這個“正”字果真是“匹”字之訛嗎?為了深入起見,我們有必要先來探討“匹”的源流。

二 “匹”字源流考略

關(guān)于“匹”字的造字本義與源流,我們可略作討論。《說文》訓(xùn)“匹”字謂:“四丈也。從匸、八,八揲一匹。八亦聲。”關(guān)于工“匹”的造字本義,清儒徐灝謂:“從匸,未詳。疑當(dāng)從受物之匚、筐、篚之屬,所以盛帛也?!保?]566段玉裁以為“匹”字所從的“八”,表示丈量帛之長短,“猶展兩臂度之”。[6]635從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彝銘與簡帛文字看,《說文》對于“匹”字的訓(xùn)釋,并非造字本意,其所作的訓(xùn)釋乃是后起的義項。甲骨文字中尚未見到被認可的“匹”字,有一個未識字與之相類,字形作“”形①此字見《甲骨文合集》第32294片和《屯南》第148片。字形轉(zhuǎn)引自姚孝遂主編《殷墟刻辭類纂》(第一冊),中華書局,1989年,第77頁。,作石崖下三人形,這個字與金文常見的匹字字形相類。金文中“匹”字的典型字例作“”、“”、“”、“”②所引字形依次見于《鼎》、《大鼎》、《單伯鐘》和《史頌簋》銘文。字形引自《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842-843頁。等,作石崖下一人或二人形③專家或謂所從者為“乙”,由《大鼎》之匹字看,疑非。,其所從的人形當(dāng)即甲金文字中習(xí)見的“比”,上引《大鼎》的一例(“”)尤為明顯。林沄先生曾經(jīng)指出,甲骨文“比”字所從的人形,在數(shù)量眾多的賓組卜辭里,“ 最常見,次之,最少見”④林 沄《甲骨文中的方國聯(lián)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第70頁。,其他類別的卜辭也大體如此。上引金文匹字所從者應(yīng)當(dāng)視為簡化的人形。石崖下的人形表示親密、排比之意,正是比字本意。戰(zhàn)國時期的古文猶存此匹字的字形,作“”若“”。[7]1274今所見戰(zhàn)國竹簡文字中,“匹”字僅見于上博簡《緇衣》第21簡,計兩例,字形作:“”、“”,另據(jù)黃德寬先生主編的《古文字譜系疏證》搜集,曾侯乙墓竹簡和云夢秦簡各有兩例,字形如下:“”、“”、“”、“”。[8]3415綜合上引的資料,我們可以把匹字的字形演變示意列表如下:

上表所列的字形可以代表商、西周、戰(zhàn)國、秦漢等歷史時段里匹字的情況。我們可以對它的演變做如下的分析:第一,從殷商甲骨文開始,到戰(zhàn)國簡帛文字,匹字皆作石崖下的人形,以二人形為主,亦有一人之形者,可以視為從“匕”或“比”,字所從的人形有減少的趨勢。第二,匹字所從的山崖形到秦漢時期才逐漸訛變?yōu)椤皡[”形,所從的比,則訛變?yōu)椤鞍恕保梢哉f秦漢以后才最終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從“匸”從“八”的匹字。第三,匹字,依《說文》例,可以訓(xùn)為“從匸,從比,比亦聲”之字。比字古音為并紐、脂部,匹字為滂紐、質(zhì)部。顯然,脂、質(zhì)兩部字每相陰入對轉(zhuǎn)而通假,并紐與滂紐皆為重唇音,聲紐十分接近。脂部的“比”字,音轉(zhuǎn)為質(zhì)部的“匹”字,應(yīng)當(dāng)是有音同字通這一條件的。

如果我們對于“匹”字源流的考釋不誤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分析相關(guān)辭例來進一步檢驗這個字的釋讀是否合適。

先看甲骨卜辭中的兩例①這兩例依次是《甲骨文合集》第32294片和《屯南》第148片。按,甲骨卜辭中這個從廠從三人形的字,辭例甚少,無法做更多分析以為其釋為“匹”之證,愚姑提出此說以待專家教正。:

辛卯卜……日壬辰烄匹(俾)雨。(見上左圖)乙未……于囗烄,匹(俾)雨。(見上右圖)

這兩例都是一期卜辭,其內(nèi)容相近,都是占卜祈雨之事,意思是貞問何時何地舉行烄祭,可以使天降雨(“匹(俾)雨”)。匹、俾兩字古音相近而可通。俾,使也?!捌ィㄙ拢┯辍?,意即使降雨。

從“匹”字的源流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本義與“比”很有關(guān)系。“匹”字和“比”一樣,亦有并列之意,并引申有匹配意。它的彝銘中多用指馬之?dāng)?shù)量為若干匹,在較早的文獻里則多指“匹夫”、“匹婦”,用如布匹之意者則較晚才出現(xiàn)。

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匹”、“正”兩字有沒有可能因形近而致混誤呢?讓我們先來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相關(guān)簡文的情況。這個時期的“正”字寫得十分規(guī)范,可舉如下幾例:除了我們在前面所舉的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匹”字以外,還可以舉出漢初馬王堆簡帛文字中的兩例“匹”字為例證。這兩例字形作:

② 這些文例包括了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文字、彝銘文字和璽印文字以及漢初的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從左自右依次是包山楚簡第135號、第26號、乙鄧鼎銘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第32簡、《古璽匯編》第136號(均轉(zhuǎn)引自李守奎先生《楚文字編》,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91-92頁)。上列字例居右的兩例,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的文字,轉(zhuǎn)引自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61頁。

從“匹”字的源流看,可以說,字形從初創(chuàng)到戰(zhàn)國時期的變化,皆與“正”字無涉。

比較從戰(zhàn)國到漢初的“匹”與“正”字,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如果說兩者有相似之處,也只是下拐的一筆(“”)在有的字列中比較接近。除此之外,則并無相似之處。就寫手來說,若稍微認真一點,就不會將這兩個字因字形相近而訛誤,除非是寫手頭腦冬烘或眼花誤識才能致錯,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誤“匹”為“正”的。再退一步說,即令其他文獻中有誤“匹”為“正”的現(xiàn)象,也不能絕對證明《緇衣》篇此處亦當(dāng)如是③清儒阮元講《詩經(jīng)》中“逑”、“仇”兩字的用字之例時,曾說:“經(jīng)中之字,例不畫一。他經(jīng)用‘仇’,此經(jīng)用‘逑’,不嫌同訓(xùn),未可據(jù)彼改此?!保ā妒?jīng)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23頁)我們說明《緇衣》篇中“匹”、“正”兩字的情況時亦可謂“例不畫一”。。

在肯定《緇衣》簡此章的“匹”字不當(dāng)為“正”之誤字的基礎(chǔ)上,那就可以說鄭玄注《緇衣》說“正”是“匹”之誤字,這個重要提示表明鄭玄有可能見到《禮記·緇衣》別本有作“匹”者,故有是說。然而,即令如此也并不能絕對肯定當(dāng)時作為正本的《緇衣》篇之作“正”者為誤,而唯作“匹”者為是。

鄭玄關(guān)于《緇衣》“君子好其正”的以“正”為“匹”之誤的說法,后儒多不信從。唐儒孔穎達為《緇衣》鄭注作疏的時候雖然守疏不破注的原則,但卻沒有完全贊成鄭注此說,不再堅持正字為“匹”之誤。元儒陳澔引宋儒呂大臨說謂“先儒以‘好其正’、‘毒其正’皆當(dāng)為匹,恐只作‘正’字為是”④陳 澔《禮記集說》卷三十一,民國嘉業(yè)堂本,第22頁。按,呂氏說原謂“亦可”(見陳俊民《藍田呂氏遺著輯?!罚腥A書局,1993年,第350頁),陳澔引作“為是”,雖然不夠準確,但語意是不錯的,都是不贊成鄭玄之說的表達。。明清之際大儒王夫之解釋《緇衣》此章時,并不理會鄭玄之說,亦以“正”字為釋,指出《緇衣》此章之意謂“君子言行壹于正則氣類相孚,小人反是”[10]第4冊:1378。清儒孫希旦雖然引用《釋文》“正,音匹”之說,但明確指出“正,如字”,肯定“正”字為是,顯然是以“匹”字為非的。孫希旦還指出:“正,謂益者之友,能正己之失者,唯君子能好之,若小人則反毒害之矣?!保?1]1331清儒釋《禮記》諸家亦多依“正”字為釋,唯朱彬循鄭注,并引《釋文》“正,音匹”①朱 彬《禮記訓(xùn)纂》,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86年,第814頁。為據(jù),他忽略了“正”(照紐、耕部)與“匹”(匣紐、支部)古音相距甚遠,沒有將正讀為匹的音讀條件。清儒汪紱所說與孫希旦略同,亦謂“正,友之能正己者也”②汪 紱《禮記章句》,卷三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0冊,第588頁。,也不理會鄭玄此說。當(dāng)代專家考釋《緇衣》篇此章時,皆據(jù)今本的“正”字為說③見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第720頁)、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1年,第834頁)、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42頁)、陳戍國《禮記校注》(岳麓書社,2004年,第446頁)等。。就是在竹簡本面世以后,專家經(jīng)過研究仍然不相信鄭玄此說。如陳戍國先生指出:

云莊先生不贊成注疏讀“正”為“匹”,而從呂大臨說讀如字。他說:“小人未嘗不好其同利之朋,不當(dāng)言毒害其匹也?!保?2]446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識,即歷代學(xué)者考釋此章多以為“正”非誤字,并且“正”字用于此章,文意通暢而無礙,意蘊符合邏輯。

簡本表明早期《緇衣》的文本中,其第二十章所用的字應(yīng)當(dāng)是“匹”。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簡本此章所引《詩》的情況中得到旁證。

三 引詩“君子好仇”證明“君子好其匹”章古本當(dāng)為“匹”而非“正”字

簡本《緇衣》第二十章所引作為權(quán)威證據(jù)的詩句是“君子好仇”。這是《關(guān)雎》詩中的名句,對于其意蘊,值得我們再回味探討。作為三百篇之首,《關(guān)雎》為千古名篇,吟詠與研究者無計其數(shù)?!毒l衣》“君子好其匹”章引用其中的“君子好仇”之句以為權(quán)威證據(jù),可見對于此句的重視。

“君子好仇”之句在今本《詩經(jīng)》里作“君子好逑”。毛傳謂“逑,匹也”,《釋文》云“本亦作仇”。《說文》釋“逑”字謂“又曰:‘怨匹曰逑’”,與《左傳》“怨耦曰仇”相對照可知,“逑”當(dāng)為“仇”的假借字?!稜栄拧め屧b》謂“仇、讎、敵、妃、知、儀,匹也”??傊?,今本《關(guān)雎》“逑”字,古本曾有作“仇‘者。無論是仇、抑或是逑,均當(dāng)訓(xùn)為“匹”。

對于“君子好逑”句的理解,毛傳、鄭箋并不相同。毛傳謂“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鄭箋則謂“怨耦曰匹?!院箦転榫雍秃帽婃拐摺?。顯然,前者將“仇”解為嘉配;后者則解為仇敵④夫婦配偶相互間的抱怨之語至今尚有稱對方為“怨家”者,但此“怨家”并非真正的仇亂,而是愛的另一種表達,與古語“怨耦”并不相同。。鄭箋此論雖然后世信服者甚少,但并不能說沒有根據(jù),其所引“怨耦曰仇”就頗有來歷。此語出自《左傳》“桓公二年”春秋早期晉賢大夫師服之語:“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笨梢娫趲煼熬陀谐馂樵柜钪f,所以他才會說“古之命也”。歷代解詩者多認同毛傳之說,而認為鄭箋此說為非。關(guān)于鄭箋此說致誤之由,黃焯先生曾有透徹的分析:

當(dāng)由鄭所見本逑作“仇”,又緣誤解篇義“無傷善之心”之語,遂援左氏“怨耦曰仇”之文,據(jù)《列女傳》之說,以仇為“仇怨”,以好為和好之“好”耳。惟仇本為“仇匹”義。此詩言“好仇”猶言“好匹”。左氏言“怨耦曰仇”,則專言惡仇,好匹、惡匹,其匹則一。左氏所云,實非仇之本義。鄭援以易毛,亦非也。⑤黃 焯《毛詩鄭箋平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頁。

鄭箋以“仇”的引伸義為釋,是其致誤之源。“仇”的本義是“匹”。《說文》“仇,讎也”,段玉裁謂:“讎,猶應(yīng)也”[6]382,讎就是對應(yīng)、相當(dāng)、匹配之意。根據(jù)反訓(xùn)原則,《關(guān)雎》之“仇”,作為“怨耦”,亦即嘉耦。無奈鄭箋不循此思路為釋,遂與毛傳所釋不一。《關(guān)雎》篇的“君子好逑”的“逑”,古本應(yīng)有作“仇”者,鄭箋于此雖有據(jù),但其理解發(fā)生了偏差,所以其說便不可能正確,也不可能為后儒所信服。

分析《關(guān)雎》一詩,“君子好逑”實為全詩的關(guān)鍵,而作為匹配之意的“逑”(仇、讎)字又是《關(guān)雎》的詩眼?!蛾P(guān)雎》一詩屬詞離句之法,多匹配對等、正反相補、相映成趣之句,這些詩句前后映帶,方現(xiàn)其對稱和諧之美。如“窈窕淑女”,前者為容,后者為德,乃容德并茂之辭⑥“窈窕”,《詩·關(guān)雎》釋文引王肅說謂“善心曰窈,善容曰窕”,將“窈窕”分別為釋,疑非是。毛傳以”幽閑”釋之,近是而不準確。愚以為“窈窕”已經(jīng)不再是“窈”和“窕”兩字本來意的簡單組合而是成為一個新詞,指女子的曼妙美麗之態(tài)。。關(guān)于此句,錢鐘書先生說:

施山《薑露盦雜記》卷六稱“窈窕淑女”句為“善于形容。蓋‘窈窕慮其佻也,而以‘淑’字鎮(zhèn)之;‘淑’字慮其腐也,而以

‘窈窕’揚之”。頗能說詩解頤。[13]132

《關(guān)雎》詩中除“窈窕淑女”以外,還有“在河之洲”的“河”與“洲”、“寤寐求之”的“寤”與“寐”、“輾轉(zhuǎn)反側(cè)”的“輾轉(zhuǎn)”與“反側(cè)”①“輾轉(zhuǎn)”,動態(tài);“反側(cè)”、靜態(tài)。兩者雖然意近,但并不為一。清儒胡承珙說:“《正義》引《書傳》‘帝猶反側(cè),晨興’?!磦?cè)’既為一,則‘輾轉(zhuǎn)’亦為一。”《毛詩后箋》卷一,黃山書社,1999年,第14頁。、“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琴”與“瑟”和“鐘”與“鼓”。就整章布局看如第二章“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前兩句寫淑女,后兩句寫君子(第四、五章同例),也是對稱而和諧的布局。我國古代詩歌屬辭造句多對稱以見其美、比較以得其真的寫法②關(guān)于對稱的藝術(shù)手法,唐宋詩講究“對偶”工夫,就是一例。唐宋詩多有“佳對”、“的對”、“奇對”、“借對”等不同的對仗方法(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9-170頁)。這種對偶的形象與事物,給人以和諧之感。關(guān)于對稱以表現(xiàn)和諧的藝術(shù)美的實質(zhì),黑格爾曾說:“由于和諧開始解脫定性的純?nèi)煌庠谛?,所以它能夠吸取而且表現(xiàn)一種較廣大的心靈性的內(nèi)容?!焙诟駹栔?,朱光潛譯《美學(xué)》(第一卷),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第320頁。,《關(guān)雎》篇于此尤多,是為其藝術(shù)特色之一。此篇這些對等、匹配的意象,皆與“君子好逑”的“逑(仇)”保持一致。在詩人以及“君子”、“淑女”的心目中一切都是那么和諧、匹配、美妙,以至于物現(xiàn)于外而情動于中?!蛾P(guān)雎》篇的“樂得淑女以配君子”,其所樂的核心內(nèi)容不僅在于淑女與君子匹配,而且在于一切外的意象盡皆和美,似乎是為這對君子淑女祝福和祝賀?!蛾P(guān)雎》所展現(xiàn)的意象與心境竟然也是如此的匹配。

《詩序》關(guān)于《關(guān)雎》一詩的主旨曾經(jīng)精辟地指出,它是“樂得淑女以配君子”之詩。全詩皆圍繞著“君子好逑(仇)”這個關(guān)鍵來狀寫。而“君子好逑(仇)”句中又以“逑(仇)”為中心。我們前面已經(jīng)指明,“逑(仇)”,意即匹配、相等。后世文學(xué)作品每以才子佳人的匹配為中心而展開故事,似乎是《關(guān)雎》詩的延續(xù),其實兩者之間還是頗有差別的。“才子”不等于“君子”;“佳人”也不等于“淑女”?!蛾P(guān)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除了有俊男美女的意蘊之處,還有頗為重要的道德人品方面的內(nèi)容?!熬印北仨毦邆涞漠?dāng)然是君子人格;“淑女”必須具備的則是賢良美善的品德,就此而言,毛傳謂淑女為“幽閑貞專之善女”確是精當(dāng)?shù)慕忉尅!蛾P(guān)雎》詩中的君子與淑女除了在體貌方面的男俊女俏相匹配以外,在道德人品方面君子人格與幽閑善女也是相匹配的。

我們再來看簡文“君子惟君子能好其匹,小人豈能好其匹”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只有君子才能夠真正喜好與自己匹配相等的人,小人哪里能夠真正喜好與自己匹配相等的人呢?簡本《緇衣》“君子好其匹”章引《關(guān)雎》詩“君子好仇”句為權(quán)威證據(jù),正是用了詩中俊男與俏女、君子人格與幽閑善女相匹配這一意蘊,著眼點在于“匹配”、“相等”。

簡本《緇衣》此章引《關(guān)雎》“君子好仇(匹也)”為權(quán)威證據(jù),與此章所云“君子好其匹”,是完全匹配的;而與今本《緇衣》“君子好其正”則是不相契合的。這種情況表明用兩個“匹”字的《緇衣》簡本當(dāng)是其古本,而化“匹”為“正”的今本,則要晚于簡本。這種情況也表明鄭玄注《緇衣》篇時說“正”為“匹”的誤字有些太絕對了,如果他說“正”字,別本(或“古本”)作“匹”,就會融通而可信。

四 從“好其匹”到“好其正”——先秦儒家一個重要理念的變遷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yīng)當(dāng)肯定鄭玄以“正”為“匹”之誤的說法,是一個給讀者以重要提示的卓見?,F(xiàn)在,擺在我們面前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鄭玄注《緇衣》篇謂正為“匹”字之誤,言之鑿鑿,并且引《詩》的情況也說明應(yīng)當(dāng)是“匹”而非“正”。那么歷代學(xué)者為什么多不信從呢?是歷代學(xué)者皆誤,或是其間存在著尚未揭示出來的原因呢?

這確實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值得探索的問題。

推想鄭玄作出“正”字為“匹”之誤字的判斷,應(yīng)當(dāng)是他見到了《緇衣》別本有作“匹”者,通過比較他以為別本所載“匹”字為是。再進一步想,鄭玄所見別本與當(dāng)時習(xí)用之本的“匹”、“正”的差異,可能是不同的傳授系統(tǒng)所致,但是也可能是同一傳授系統(tǒng)的古、今文本的差異。就這兩種可能性而言,愚以為后一種可能性更大些。要之,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無論是兩個系統(tǒng)的不同傳本的差異,抑或是同一系統(tǒng)的古今文本的差異,我們都可以說今本《緇衣》的編定者選取或者說是改動了(或不?。┼嵭妱e本,進而形成了今本《緇衣》此章的文本。

對比簡本和今本,此章的顯著差異不僅在于“匹”、“正”兩字的不同,而且在于辭句的變化。我們可以將這個差異再排列如下:

簡本:惟君子能好丌(其)匹,少(小)人(豈)能好丌(其)匹?

今本: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簡本所謂的“匹”,與君子為匹者自當(dāng)為君子,與小人為匹者自當(dāng)為小人。而今本不取“匹”之概念而改用“正”,則只有君子之善德,而無小人之惡德。在孔子和早期儒家那里,嚴君子、小人之辨,是一條很明確的不可逾越與混淆的倫理道德底線①孔子曾將普通的“鄉(xiāng)人”分為“善者”和“不善者”兩類(見《論語·子路》),并且常用對比語言講君子、小人之別,如《中庸》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論語·為政》篇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里仁》篇載:“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薄妒龆菲d:“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薄额仠Y》篇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薄K麄冋J定的“小人”的特點是朋比為奸、肆為忌憚、不敬天命、貪圖私利、心胸褊狹、巧言令色等等,所以必須與“小人”劃清界限。因此,曾子說:“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貸(膩)乎如入鮑魚之次,則與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保?4]608

在孔子看來,小人的本質(zhì)是完全丑惡的,《韓詩外傳》卷六于此有如下一條記載: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毖蕴熘杂腥柿x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保?5]219

《韓詩外傳》的作者認為孔子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之說,蘊含著“小人”“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這一命題。在七十子后學(xué)那里,孔子的這一思想得到發(fā)揮?!豆瓿啞こ芍勚菲f:“天降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道?!痹诖朔N觀念里面,小人完全站在了人倫、大道的反面,從一開始就是“亂天?!钡慕巧?。

大約從戰(zhàn)國前期開始,儒家在承繼嚴君子、小人之辨的基礎(chǔ)上,對于“小人”的觀念看法有所松動。曾子謂:“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14]462認為對于不為善者,應(yīng)當(dāng)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抖Y記·禮運》篇說:“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闭J為禮對于人來說,就像釀酒要有酒麯一樣,君子就像酒麯多的酒一樣禮意醇厚,小人就像酒麯少的酒一樣禮意澆薄。《禮記·大學(xué)》篇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薄靶∪恕钡倪@種文飾其過的做法,雖然拙劣,但畢竟知道“不善”之為丑惡,畢竟多少有了些羞恥感,所以就小人而言,也還有一點的向善的意愿。

在對于“小人”本性的認識上,孟子的性善論可謂是一大提升。他在《孟子·公孫丑》上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14]462

“四端”(仁、義、禮、智),人皆有之。并且,這是人所固有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君子有,小人亦有。就連“惡人”,也可以向善。所以孟子認為“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孟子·離婁》下),在向善之途上,孟子不排除包括小人、惡人在內(nèi)的任何人。早期儒家關(guān)于人性的探討,當(dāng)然要追溯到孔子的“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論語·陽貨》)的名言,說“性相近”,就意味著性有差異,孟子的性善論與之還是不一樣的。正如程頤、程灝所說“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九引“程子”語,中華書局,1983年,第176頁。二程認為人性皆善,既然大家都一致,也就無所謂相近的問題。有人問孟子是不是“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做出了完全肯定的回答。③《孟子·告子》下篇載:“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睆牟芙凰鶈杹砜?,儒家的性善論在戰(zhàn)國中期已經(jīng)有了較大的影響。

在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一個問題就擺到了戰(zhàn)國中期的儒者面前,那就是如何對待“小人”乃至“惡人”?是像早期儒家那樣涇渭分明、痛斥如仇,抑或是別有選擇?孟子有一段論伯夷和柳下惠的話似乎就是對于這個問題的間接回答。在《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說: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這段話的內(nèi)容又略見于《韓詩外傳》卷三,并且加有評論之辭,謂:

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鄙夫?qū)?,薄夫厚。至乎孔子去魯,遲遲乎其行也,可以去而去,可以止而止,去父母國之道也。伯夷、圣人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15]122

孟子稱頌伯夷之耿介正直,不啻是對于嚴君子、小人之辨?zhèn)鹘y(tǒng)觀念的一種認可,對于柳下惠的稱贊才是孟子言辭的著眼點所在?!傲禄葜L(fēng)”的要點是不拒絕與小人、惡人交往共事,因為堅信自己不會被小人、惡人污染(“浼我”)。

孔子和孟子的教化觀念中,無疑是包括對于“小人”進行教化從而使之向善這一個方面內(nèi)容??鬃釉^“小人不可雙受而可小知也”①《論語·衛(wèi)靈公》下。按,明儒林希元《四書存疑》釋孔子此語,謂“以小節(jié)而觀人,小人未有不勝君子,君子或置之無用之地矣”(轉(zhuǎn)引自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1123頁)。,并主張“有教無類”,這其中就包括對于小人、惡人的教育,朱熹釋“有教無類”之意謂:“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xí)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fù)于善,而不當(dāng)復(fù)論其類之惡矣?!保?6]168

從孔子相關(guān)言論中,我們看到他對于“小人”的無情批判和痛斥,可謂夥矣。一方面,說明他是一位光明磊落、愛憎分明的圣人;另一方面,我們從孔子的教化觀念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胸懷寬廣、包容大度的先師,其“有教無類”、循循善誘的教育思想皆散發(fā)著仁愛的光輝。這兩個形象雖然可以并行不悖,但如何看待和對待“小人”這個節(jié)點上卻有齟齬之處。可以說,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教化思想與他們的嚴君子、小人之辨的思想在深層邏輯上有不相容之處,只是在理論初創(chuàng)時期,尚未顧及細加理順而已。

讓我們來看簡文“好其匹”的問題。簡本“小人豈能好其匹”這句問語的真正意思是講小人根本不會好其匹?!捌ァ敝饧聪嗟?、相當(dāng),如謂“秦、晉匹也”、“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秦、楚匹也”、“晉公子在此,君之匹也”、“尊嬖臣而匹上卿”、“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②依次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成公二年、昭公元年、《國語·晉語》四、《韓非子·說疑》、《莊子·逍遙游》等。等,上述例中,“匹”皆對等之意?!稜栄拧め屧b》訓(xùn)匹謂“對也”,是很有根據(jù)的③《國語·齊語》謂“人與人相疇,家與家相疇”,韋注:“疇,匹也?!睂嶋H上,“疇”當(dāng)讀若儔,為同輩之意,故以“匹”為釋。戰(zhàn)國秦漢間有“匹儔”一詞,即同輩或相等之人的意思。。從《緇衣》此條簡文的文義看,君子喜好與之相等的人(亦即君子),小人是不可能喜好與其對等之人(小人)的。說君子喜好君子,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小人就不能喜好小人嗎?作為動詞表示喜好之意的“好”,其性質(zhì)是中性的,君子可以“好”,小人也可以“好”。當(dāng)然小人之“好”并不是君子之間的那種真正的“好”,但它畢竟也是一種“好”。如果說“小人”不能“好其匹”,那么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朋比勾結(jié)等說明小人之間的聯(lián)系的辭語也就難于說得通了。小人當(dāng)然是“喻于利”的,那么小人對于同利之朋,應(yīng)當(dāng)是喜好而非排斥的。可以說簡文“小人豈能好其匹”,在邏輯上有些微障礙,并且在儒家理論進一步發(fā)展的時候是需要加以疏通的。

蓋有鑒于小人“好其匹”邏輯上的障礙,戰(zhàn)國秦漢間的《緇衣》編定者遂將簡文的“匹”字改為“正”。用“正”來表示君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這于孔子的理念是有根據(jù)的??鬃又鲝埲收邞?yīng)當(dāng)“友其士之仁者”,應(yīng)當(dāng)“友直,友諒,友多聞”。清儒孫希旦謂:“正,謂益者之友,能正己之失者,唯君子能好之,若小人則反毒害之矣。”[14]1331作為“益者三友”之首的“友直”的“直”,就是正直之人。對于正直之人,君子喜好而小人則加以毒害,這在邏輯上是通暢的,從而也避免了“小人豈能好其匹”之語出現(xiàn)的窒礙?!靶∪素M能好匹”是早期儒家嚴君子、小人之辨這一理念指導(dǎo)下的命題,在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性善論占據(jù)理論優(yōu)勢的情況下,對于這一命題加以適當(dāng)調(diào)整,應(yīng)當(dāng)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應(yīng)有之事。從簡本和今本的對比看,這個調(diào)整還是十分合理而且高明的。它沒有超越嚴君子、小人之辨的藩籬,而且還在孔子的理念中選取了“正”字來替代“匹”字,從而把《緇衣》此章內(nèi)容變得更為合理順暢??梢哉f,《緇衣》簡本的“小人豈能好其匹”到今本作“小人毒其正”的變化,讓我們依稀看到了戰(zhàn)國中期儒家觀念進行調(diào)整與發(fā)展的一個側(cè)面。

[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王念孫.讀書雜志[M].卷九,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66.

[4]孫詒讓.墨子間詁[M].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375.

[5]徐 灝.說文解字注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M].北京:線裝書局,2006:1274.

[8]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9]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0]王夫之.船山全書[M].長沙:岳麓書社,2011.

[11]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2]陳戍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446.

[13]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14]黃懷信.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15]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中華書局,1979.

[16]朱 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猜你喜歡
鄭玄關(guān)雎小人
玄機
從官場到書房
平兒是“全人”還是“尤奸”“小人”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指印小人來了
《〈詩經(jīng)〉二首》隨堂練習(xí)
《關(guān)雎》主旨誤讀的是與非
木勺小人
從《詩經(jīng)》比興循環(huán)解釋現(xiàn)象探究“興”的起源——以《關(guān)雎》《漢廣》《樛木》三詩為例
富阳市| 郑州市| 永吉县| 邓州市| 彭山县| 洛隆县| 仪陇县| 建宁县| 天全县| 九龙城区| 当涂县| 灵台县| 绩溪县| 河南省| 舒城县| 沈丘县| 始兴县| 松溪县| 天门市| 宝兴县| 桐柏县| 调兵山市| 诏安县| 江城| 莒南县| 常熟市| 思茅市| 霞浦县| 怀化市| 汉阴县| 巢湖市| 梓潼县| 梅河口市| 新安县| 丹巴县| 图木舒克市| 无棣县| 上饶县| 南平市| 遵化市|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