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麗 張 萍 劉禪媛
中山市陳星海醫(yī)院眼科,廣東中山 528415
雙眼屈光度數(shù)不等者稱為屈光參差,該病以兒童多見,常導(dǎo)致患兒弱視[1],對兒童的視功能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綜合療法是治療兒童屈光參差弱視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該方法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即旨在探討影響綜合療法的相關(guān)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34例患兒。納入標準:①符合屈光參差的診斷標準:兩眼屈光度相差為球鏡≥1.50D,柱鏡≥1.00D;②符合弱視的診斷標準:0~3歲以下兒童矯正視力<0.5,4~5歲兒童矯正視力<0.6,6~7歲兒童矯正視力<0.7,或雙眼視力相差2行以上;③年齡≤10歲;。排除標準:①無法配合檢查的患兒;②雙眼合并器質(zhì)性異常的患兒;③病歷資料不全的患兒。根據(jù)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上述患兒被分為A、B、C三組,A組87例,療效判斷為治愈;B組31例,療效判斷為基本痊愈或進步;C組16例,療效判斷為無效。
1.2.1 綜合治療方案 方案如下:①囑患兒全天佩戴適宜的矯正眼睛,矯正范圍包括散光、屈光參差等,囑患者每6~12個月重新散瞳驗光,隨后調(diào)整眼鏡度數(shù)。②采用傳統(tǒng)遮蓋法將健眼遮蓋,并根據(jù)治療后兩眼的視力變化對遮蓋時間比例進行及時調(diào)整。③給予患兒輔助應(yīng)用CAM光柵刺激、精細目力訓(xùn)練。④給予旁中心注視患兒紅光閃爍、海丁格刷、后像治療等,使患兒改變注視性質(zhì)。⑤囑患兒定期復(fù)診,治療結(jié)束前4個月復(fù)查1次,連續(xù)復(fù)查3次,治療結(jié)束后4個月再復(fù)查1次。
1.2.2 相關(guān)因素分析 回顧性調(diào)查所有入選患者的病歷資料,相關(guān)因素分析包括記錄患者的年齡、治療依從性、屈光參差程度、屈光參差類型、弱視程度等指標。
痊愈:治療后,視力保持正常;基本痊愈:視力恢復(fù)到>0.9;進步:視力增進2行或2行以上;無效:視力退步、視力不變、視力僅提高1行[2]。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多個樣本率的比較采用R×C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A、B、C三組患者之間年齡、屈光參差類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 0.05),而三組患者之間治療依從性、屈光參差程度、弱視程度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 0.05)。結(jié)果見表1。
表1 影響綜合療法治療兒童屈光參差性弱視療效的單因素分析[n(%)]
雙眼在發(fā)育過程中,隨著眼軸的逐漸延長,遠視程度不斷降低,但如果兩眼的發(fā)展程度不同,兩眼屈光度數(shù)不相對稱,相差2.50D以上即形成屈光參差[3]。如果一只眼睛的屈光缺陷較高,同時又合并視力降低時,這只眼睛從幼兒開始就已經(jīng)被剝奪了功能性鍛煉的機會,而另外一只屈光缺陷不甚嚴重的眼睛就成為了患兒視覺的唯一依賴,故屈光缺陷較高的眼睛就傾向于轉(zhuǎn)變成弱視眼。
如前所述,綜合療法是治療兒童屈光參差弱視常用的方法之一,盡管該方法治療兒童屈光參差弱視的療效確切,多數(shù)患兒可以取得明顯的療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患兒治療失敗。在本研究中,根據(jù)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我們將134例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分為A、B、C三組,其中A組患者87例,療效判斷為治愈,B組患者31例,療效判斷為基本痊愈或進步,C組患者16例,療效判斷為無效。通過R×C表χ2檢驗,我們發(fā)現(xiàn)A、B、C三組患者之間年齡、屈光參差類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 0.05),而三組患者之間治療依從性、屈光參差程度、弱視程度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 0.05)。由此可見,治療依從性、屈光參差程度、弱視程度是影響綜合療法治療兒童屈光參差性弱視療效的相關(guān)因素。在上述三個因素中,屈光參差程度、弱視程度由患者的病情決定,因此是難以控制的,而治療依從性是完全可控的,我們應(yīng)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詳細向患者講解治療依從性在提高綜合療法治療兒童屈光參差弱視療效中的重要地位,囑咐患兒家長嚴格指導(dǎo)患兒按照計劃方案對患兒給予治療,從而使得綜合療法的療效發(fā)揮到最高水平。
[1] Borchert M,Tarczy-Hornoch K,Cotter SA,et al.Anisometropia in Hispanic and african america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e multi-ethnic pediatric eye disease study[J].Ophthalmology,2010,117(1):148-153.
[2] Ardagil A,Yaylali S,Erbil H,et al.The prevalence of anisometropia aniso-astigmatism and amblyopia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Eur J Ophthalmol,2009,19(3):470-474.
[3] Troilo D,Totonelly K,Harb E.Imposed anisometropia,accommodation,and regulation of refractive state[J].Optom Vis Sci,2009,86(1):E31-39.
[4] Hendricks TJ,de Brabander J,Vankan-Hendricks MH,et al.Prevalence of habitual refractive errors and anisometropia among Dutch schoolchildren and hospital employees[J].Acta Ophthalmol,2009,87(5):53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