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楚
(熊楚,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專業(yè)碩士生)
《老照片》于1996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創(chuàng)刊,一經(jīng)出版便產(chǎn)生強烈反響,掀起了圖文書出版的熱潮。然而,對于《老照片》的版式設計,主編馮克力在一篇介紹《老照片》創(chuàng)辦始末的文章里寫道:“《老照片》第一輯出版后,在北京請幾個人小聚,剛卸任《讀書》執(zhí)行主編不久的沈昌文也在座。遞上一本《老照片》,沈公隨手翻了翻,笑了:‘像《讀書》??!’又過了沒多久,便有人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說《老照片》是一本新《讀書》,是攝影版的《讀書》,可見,有這種感覺的,并非沈公一人?!?/p>
這段話表明了《老照片》與《讀書》有很多相似之處,否則不會使人一翻看便產(chǎn)生相像之感。加上有材料中說到汪家明建議蔡立國在做版面設計時好好看看《讀書》,因此可以說《老照片》是借鑒了《讀書》的,至少在版式設計上。但是,現(xiàn)有的文獻中沒有提到《老照片》具體哪里像《讀書》,以及為何后來影響力如此之大的叢刊從創(chuàng)刊起版式設計要借鑒《讀書》,而不是自己獨創(chuàng)。本文試著從兩者的對比中解答這些問題。
《老照片》版式設計選擇借鑒的原因也許有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老照片》在當時是新生事物,是一種新的圖文樣式。圖書的“圖文并茂”并非始自《老照片》,但在它之前圖文書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照片為主的畫冊,文字只作為簡短的說明;另一種是以文字為主的書籍,其中少量的圖片僅作為圖釋或者點綴。而根據(jù)《老照片》“文章需圍繞圖片撰寫”的原則,圖文既要緊密結(jié)合,在視覺上又要突出照片,故形成介于畫冊與圖書之間的一種讀物。在此之前,不僅山東畫報出版社沒有出版過這類書,市場上也幾乎不曾有過。這樣的編排方式和裝幀設計使得《老照片》在當時無疑面臨一個全新的課題。
馮克力曾說,創(chuàng)辦《老照片》的初衷之一是想把在編撰《圖片中國百年史》過程中形成的對老照片的一些特殊感受傳遞給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這是在充分利用出版資源,或者干脆可以說是出于一個在市場競爭中的出版企業(yè)的盈利和生存需要,于是充分甚至多次利用現(xiàn)有的出版資源,以節(jié)約成本。那么,為了追求經(jīng)濟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對優(yōu)勢出版物的借鑒或者模仿常常成為出版機構(gòu)自覺主動的選擇。而《老照片》在最初自創(chuàng)版式設計時并不成功,版面顯得零亂,缺乏厚重感,有些背離《老照片》整體格調(diào)。后幾經(jīng)調(diào)整,仍不理想,于是借鑒一些成功的出版物一方面是在肯定和吸收其他出版物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借此降低《老照片》的出版風險。
在《老照片》創(chuàng)刊的時候,《讀書》已經(jīng)有17年的辦刊歷史,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其版式和部分插畫由我國著名的漫畫家丁聰負責編排設計。高知名度和名家設計,《讀書》當然成為《老照片》借鑒的對象。然而,細細品味本文開頭引用的那一小段話,筆者認為,沈昌文在未閱讀文本僅隨手翻看時做出的評價主要是針對版式設計來談的,《人民日報》的作者由于有充足的閱讀和思考,他做出的評價,即“《老照片》是一本新的《讀書》,是攝影版的《讀書》”,相對而言是多方面的,這也恰恰能揭示出《老照片》借鑒《讀書》版面設計的深層次原因。
筆者認為,并非由于《老照片》對《讀書》的版式借鑒使兩者看起來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是除形式之外的品格、文風、讀者定位等方面的相似使《讀書》成為《老照片》版式設計的借鑒對象,才真正使得《老照片》成為攝影版的《讀書》。
《讀書》作為一本以書為主題的思想評論刊物,不急于對風口浪尖上的問題做出自己的評判,它只邀請各路名流在這里聚會,以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出以公心的認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借以互相啟發(fā),進而影響讀者。在《讀書》上,你不會看到太多的刀光劍影、硝煙彌漫,這里只有靜靜的討論。面對歷史的陰影,人們也會沉痛萬分,但絕沒有大喊大叫的失態(tài)。《讀書》的這些品格與《老照片》試圖達到的效果多么相似。在以平民化視角解讀歷史的《老照片》中,故事早已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褪去了當時的熱烈與浮躁,留下的更多的是冷靜與思考。這是兩者品格上的“志同道合”。
在文風方面,《讀書》雖然是知識界的思想評論刊物,但它絕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雜志,而是集學術性與通俗性、思想性與可讀性于一體?!蹲x書》上的文章總能使人在放松閱讀中得到啟發(fā),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使《讀書》不僅得到專業(yè)人士的認可,也吸引了其他非專業(yè)人士的眼球。用影像來講述歷史的《老照片》言辭也并不艱深,很少用官話行話,力主用老百姓自己的照片,寫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給普通大眾,甚至有些文章讀起來就像是親人寫給自己的家書。于是,《讀書》與《老照片》在文風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有著同樣是普通大眾的平民讀者群?;谝陨显?,可以看出,《老照片》對《讀書》的版式借鑒是考慮了很多的,這樣有益的借鑒使《老照片》延續(xù)了《讀書》的“味道”。
上文談到了《老照片》和《讀書》的眾多相似性,但它們畢竟不是同類雜志,《老照片》是圖文書,且圖片占據(jù)著相當?shù)谋壤?,而《讀書》是一本思想性的雜志,文字占據(jù)主要篇幅,這樣的不同恰恰造就了《老照片》對《讀書》版式的創(chuàng)造性借鑒。
從封面看,二者的封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相似,都是由雜志標識、圖片、內(nèi)文宣傳標題組成,并采用淡雅的色調(diào)作為封面底色,給人簡潔、大方之感。
“讀書”兩個字最初采用宋體字豎排,后來變?yōu)闄M排置于雜志封面左上角;“老照片”這個標識從第一期開始就一直豎排,并且在四次改版中不斷嘗試著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或者加以底色或者整體采用不同的顏色,但永恒不變的是用老舊相冊的邊框框住“老照片”三個字,不論標識的位置如何變化,它一直處于雜志封面上方最醒目的位置。
對于雜志標識,《老照片》似乎比《讀書》更重視。在《老照片》前十期的封面上,會用兩片楓葉覆于其上,于是古樸之感的舊相框以及楓葉成了《老照片》最初醒目的標志,直到今天,楓葉標識仍然用于《老照片》的網(wǎng)頁上。
兩本雜志封面上的圖片都沒有占滿整個篇幅,使得封面上的文字寫在淡雅的底色上。最大的不同是,《讀書》的封面圖片是抽象的漫畫,而《老照片》上的封面圖片就是老照片,這不能不說是《老照片》的獨特之處。
從內(nèi)文版式看,兩者都采用十分簡潔的排版樣式,沒有復雜的裝飾和效果。通欄大行距排文字使得32開本的雜志內(nèi)文文字顯得不疏不密,不嚴肅也不活潑,恰到好處地給人閱讀上的緊湊和舒適感。由于《老照片》圖文并重,其內(nèi)文圖片數(shù)量多于《讀書》,但兩者都沒有出血圖,圖片大都只占版心的一半位置。這樣的講究對《讀書》來說是合適的,因為《讀書》里的圖片大都是漫畫,沒有必要占據(jù)很大的版面。而對于《老照片》來說,實則更為符合雜志的品格,因為出血圖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而《老照片》要傳達給讀者的情感是經(jīng)過時間沉淀之后的坦然,小圖片既不會使讀者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圖片上而忽略文字,也能夠起到佐證文字的作用。加上老照片都比較陳舊,質(zhì)量不如現(xiàn)在的照片,從技術上來講也不適合放大到整個版面。
除此之外,《老照片》目錄的排版設計,也與《讀書》雜志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以上分析來看,《老照片》版式設計是借鑒《讀書》,并非單純的模仿,它借鑒到的不止是外在的形式,更有內(nèi)在的淡然平和。也許正是這份平和帶給《老照片》以理性和成熟,使讀者能夠從更真實的視角觀看、閱讀歷史,也因此與《老照片》共同走過了十幾個春夏秋冬。
注釋:
① 馮克力.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老照片》創(chuàng)辦始末[J].中國檔案,2005(8).
② 汪家明,曾任山東畫報出版社總編輯,因策劃出版《老照片》叢刊聞名.
③ 蔡立國,曾負責《老照片》叢刊的封面設計工作,現(xiàn)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美編室副主任。
④ 張盟初.《老照片》與《讀書》相似處淺析[J].北方文學下旬,2013(2).
③ 《讀書》:雜志的品格[J].當代作家評論,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