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的人生似乎都與交流溝通密不可分。
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最常接觸到的,是父母或家人給我們的循循善誘的講述:那些不同的睡前故事、飯后故事、教育小故事……原本以為,講故事不過是照本宣科,不過是信手拈來的拼湊字句。
著名兒童教育家小巫卻告訴我們,“故事是人類成長的養(yǎng)分”。
故事的重要性,遠遠比我們過去所認知的多得多。
講故事的傳統(tǒng)來源于口述史。在原始社會,人們是通過故事——包括紀實故事、神話故事、史詩等等——來保存資料和傳遞經(jīng)驗的。人類文字出現(xiàn)之前,歷史是靠講述來記錄的,教育也是通過講故事來施行的。講故事的人通過講述,將故事變成人類生活的經(jīng)驗,聽故事的人由此得到了啟示,這也便是故事的教育意義。哲學家薩特說過:“人類一直是一個說故事者,他總是活在他自身與他人的故事中。他也總是透過這些故事來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斷地重新述說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梢哉f,故事創(chuàng)造一種世界觀,一種人生價值?!?/p>
當然,知道了講故事的重要性,我們需要來學一學,如何講述屬于自己,并且適合自己孩子的故事。單純的閱讀或者是陪讀方式,并不能夠完全地達到講故事的最好效用。而初為人父母的我們,又無法在非專業(yè)的行業(yè)中完成修煉,達到理想效果。
一直精心地在故事這一片園地中耕耘的小巫,通過博覽群書,探究有關故事的理論,探索故事和孩子成長的關系,研究出了這項為孩子提供優(yōu)質(zhì)“心靈母乳”的工作的訣竅。過去我們總認為,拋開了書本,講故事實在是太難了!
今天小巫卻用事實告訴我們,講故事不難,難的只是我們?nèi)绾伟褜⒆拥膼坌挠醚哉Z表達。我們只有用愛心來認真領會,用科學的方式來學習,才可以做到有藝術有特點地講故事,把自己培訓成一個故事大王,讓故事陪伴著孩子成長,側(cè)面地提供教育輔助,并提供孩子思想上的進步。
作者告訴我們應該做到“不依賴書本,幫助孩子形成內(nèi)心圖景,注重故事讓孩子入睡的功能,講故事重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不要急于求成灌輸知識,創(chuàng)造不同故事的環(huán)境和氛圍,道具的配合,語氣語調(diào)的講究,做到兒歌、詩歌、歌曲的穿插”等方面。
書中還介紹了一些特別的故事類型,是針對性的,具有教育輔助功效的。
比如,治療性故事。
顧名思義,治療性故事就是對孩子內(nèi)心的苦悶、生活中的變化和波折,以及偶爾的失衡行為能夠起到安撫、化解、治療效果或者輔助治療效果的故事。針對問題行為和狀況,用故事來實施治療,讓失去平衡的行為和狀況重歸平衡。
類似的還有提升孩子氣質(zhì)的氣質(zhì)故事,開啟智慧之門的教學故事,以及開拓思維的智慧故事……在這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無論是對色彩的分辨,還是繪圖的輔導教育,甚至是數(shù)學以及地理的基礎引導等等,都可以通過故事來做到。
當然,除了這些對故事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手法外,小巫還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別致的故事篇章。根據(jù)年齡段的區(qū)分,我們還能夠加強親子交流,把故事的魔力融入到最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地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我們可以一點點地按照書本的指引,從“先‘借后編”開始,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再“巧妙利用自身資源”讓故事更貼合孩子的日常生活、普通行為舉止,甚至到了后來,我們還可以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個性,來創(chuàng)新,來和他們一起編故事……在我們用溫柔的語氣,滿滿的愛心,根據(jù)孩子的氣質(zhì),講出一個個充滿了樂趣,又能夠讓他們回味悠長的故事時,閱讀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