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獻波
(1.沈陽農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沈陽110866;2.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鄭州451450)
當前,金融機構存在的“脫農現(xiàn)象”導致農村經濟發(fā)展“失血”嚴重。其癥結在于農戶的土地和房屋等不能流通,不能順理成章地成為金融機構所接受的抵押品,農戶難以獲得足額的貸款。為此,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yè)務具有重要意義。此業(yè)務的順利開展必將盤活農戶土地資產,帶動農村土地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發(fā)展。然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融資行為的產生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農戶的意愿對此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目前,學界對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必要性、可行性、機制問題進行了研究。多數(shù)學者認為,以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為特征的土地金融制度是農村土地制度深層次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中國人民銀行泉州中心支行課題組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在優(yōu)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的同時,可以實現(xiàn)社會資金的合理聚集,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1]。高偉提出農業(yè)與金融的依存度和相關性越來越大。他結合世界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論證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機制的運行可以深化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降低金融機構的涉農風險;而且從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我國社會穩(wěn)定、經濟蓬勃發(fā)展,已經初步具備了發(fā)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條件[2]。高圣平、劉萍從法理的視角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yè)務開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3]。厲以寧基于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戰(zhàn)略層面,指出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增加農戶的土地財產權益,就必須賦予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權[4]。尹云松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作為他物權的一種重要形式,完全可以充當?shù)盅嘿J款業(yè)務的標的物[5]。徐劍波、朱敢通過對福建省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地區(qū)的農戶進行抽樣調查,統(tǒng)計分析了影響該業(yè)務發(fā)展的主要因素[6]。周逢民等通過借鑒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省份的具體做法與典型經驗,對福建省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可行性進行了調研和分析[7]。田芳儀采用博弈論的方法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目標模式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他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可以深化“三農”服務、減輕社會養(yǎng)老的壓力[8]。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問題進行了分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已有文獻主要是基于制度建設與配套機制改革的視角,這些宏觀層面的分析缺少對關鍵當事主體意愿的研究。為此,本文應用博弈模型,分析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雙方抵押貸款意愿的內在影響,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實踐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政策參考。
在對抵押貸款進行決策時,作為理性參與人,農戶和銀行都會在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選擇,最終達到博弈雙方的均衡狀態(tài)。
假設市場中有金融機構和融資農戶,農戶有意向用農村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申請n年的L萬元的抵押貸款,貸款用于農業(yè)生產經營投入,利率為i(0<i<1)。農戶所獲收益與融資資金量L成函數(shù)關系H(L),農戶增加的利潤為π,于是π=H(L)-L(1+i)。
當農戶增加的收益π<0時,即H(L)<L(1+i),農戶沒有償還貸款的能力。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并不是由于道德風險,而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戶遇到了自然風險與社會風險的威脅(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
當農戶增加的收益π>0時,即H(L)>L(1+i),農戶就具有了償還貸款的實力。同時,農戶就會面臨償還或不償還貸款兩種選擇。若農戶選擇不償還貸款,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由于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信息具有非對稱性,為了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損,金融機構則會選擇不提供抵押貸款策略。于是,農戶就很難獲取抵押貸款,金融機構同時也失去了相應的利息收入。因此,為了讓金融機構充分相信自己有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愿,農戶則會選擇抵押方式,以便獲得生產所需的資金[9]。
假如當農戶抵押貸款時,農村土地抵押評估價格為C,貸款期滿后,農村土地價值則為C(1+t),t為農村土地價值增長率。當t>0時,農村土地價值會增長;當t<0時,農村土地價值會下降,并具有以下關系:
由式(1)可知,若農戶決定不償還貸款時,其收益為L(1+i);若農戶決定償還貸款時,其收益為C(1+t),也就是說農戶決定不償還貸款的機會成本為C(1+t)。當L(1+i)<C(1+t)時,農戶不償還貸款時的收益小于其機會成本C(1+t),因此,農戶一定會選擇償還貸款。
在農村金融市場的信用機制不夠健全的情形下,金融機構為了避免其利益被具有信息優(yōu)勢地位的農戶所侵害,它主要依靠抵押方式進行貸款的發(fā)放。
在貸款行為發(fā)生之前,金融機構會要求農戶提供價值量為C(1+t)的農村土地作為抵押品,或要求具有經濟償還能力的農業(yè)企業(yè)等提供擔保,使L(1+i)<C(1+t),于是也存在如下關系:
由式(2)可知,農戶在考慮不償還資金時會非常慎重,進而將兩種行為(償還、不償還)合并為一種行為(償還)。同時,金融機構在提供貸款時,也會盡力尋找績優(yōu)農戶,以減輕由事后信息非對稱而發(fā)生的道德風險,以降低其受損額。為此,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金融機構必將提升抵押門檻,讓自己處于無風險的狀態(tài)。這種決策行為將導致兩種情形:一是會造成抵押物品的浪費,如在上述模型中表現(xiàn)為L(1+i)<C(1+t),抵押品浪費的最小數(shù)額為C(1+t);二是投資者缺少搜尋信息的動力,浪費了其固有的信息資源。這兩種情形的產生均會給整個社會造成損失。
由于農業(yè)生產經營具有較大風險,農戶在選擇使用農村土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時,一旦出現(xiàn)L(1+i)>C(1+t)的情況,必然導致農業(yè)的自然及市場風險直接轉化為貸款風險,此時不管H(L)是否大于L(1+i),在償還貸款時農戶中會產生不償還行為的可能,但是金融機構很難有能力確保L(1+i)<C(1+t)。因此,為了減少貸款風險發(fā)生的概率,金融機構就會尋找價值較高的農村土地作為抵押。
假設:金融機構與農戶兩者獲取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當農戶獲取的資本收益大于其貸款本息之和時,金融機構有發(fā)放貸款與拒貸兩種選擇,農戶也有失信與守信兩種選擇。若農戶失信概率為P1(0<P1<1),誠信概率為1-P1;若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的概率為P2(0<P2<1),拒絕放貸款的概率為1-P2。則有如下幾種情形:
(1)誠信農戶獲取貸款后,資本收益H(L)與抵押農村土地收益C(1+t),扣除到期還本付息后,其獲取的收益總額為π=H(L)-L(1+i)+C(1+t)。
(2)失信農戶獲取貸款后,沒有償還債務,貸款本息L(1+i),農戶抵押農村土地被拍賣,損失了農村土地收益C(1+t),并受到信用記錄懲罰R。因此,獲取的收益總額為π=H(L)-C(1+t)-R。
(3)若金融機構拒絕發(fā)放抵押貸款,失信農戶的機會成本為L(1+i),但獲取抵押物收入為C(1+t),失信農戶的收益總額為:π=C(1+t)-L(1+i)。誠信農戶機會成本是H(L)-L(1+i),其獲取抵押物的收益是C(1+t),總收益為:π=L(1+i)-H(L)+C(1+t)。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收益為利息Li。
(4)金融機構若發(fā)放貸款給失信的農戶,其損失本息收入為L(1+i),獲得處置抵押農村土地收入為C(1+t),總收益額為C(1+t)-L(1+i)。若向誠信的農戶提供貸款,收益為利息Li。銀行若不提供貸款,機會成本是Li。
綜上所述,可得出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博弈支付矩陣(表1)。
表1 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博弈支付矩陣
1.金融機構的理性選擇
假定農戶在失信情形下,期望效用為U11;在守信情形下,期望效用為U12。
滿足納什均衡的條件是U11<U12,即:
根據(jù)上述推導,分析式(5)的各個變量可知:
(1)若其他變量固定不變,H(L)變小時,P2值減小;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愿意減弱。
(2)在其他變量固定不變的情況下,抵押物農村土地價值C(1+t)大幅下降時,P2值減小,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愿意減弱[10]。
(3)若其他變量固定不變,如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在違約時,農戶受到的信用懲罰R較輕,P2值減小,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愿意會不太強烈。
2.農戶的理性選擇
假定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效用為U21,金融機構拒絕提供貸款的效用為U22,則:
作為理性人,只有當U21>U22時,金融機構才會有向農戶發(fā)放貸款的意愿。由于U22=-Li<0,因此,當U21>0時,金融機構才會決定向農戶發(fā)放貸款。
整理相關公式可得:
根據(jù)公式(9)可知:
農村土地價值C(1+t)較高時,農戶失約概率P1就會較大;相反,農戶失約概率較小。
土地的產權制度是開展農村土地抵押貸款相關業(yè)務制度的基礎,國家應盡快修訂《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適度放松農村土地的使用權限,賦予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對等的權利,從法律層面保障農村土地從“確權”走向全面“還權賦能”,還農戶以完整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收益權和自由處置權,從而更加高效地釋放農村土地的市場價值[11]。
農戶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意愿主要來自生產性信貸、生活性消費等方面,為此,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金融產品的創(chuàng)新應與我國現(xiàn)階段農戶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選擇有條件的地區(qū),比如經濟發(fā)達、農民經商創(chuàng)業(yè)較活躍的村鎮(zhèn)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試點成功后逐步推開。
農村土地是農戶祖祖輩輩安身立命的根基,對于非農收入比重較少的打工農戶與純農戶而言,流轉出土地不僅要當代人承擔家庭的生存風險,還會給下一代的生存帶來風險。無論是基于生存、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理性角度,他們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態(tài)度都相當謹慎。這其實反映的是農戶在醫(yī)療、居住環(huán)境、生活質量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情況下的一種自我保護狀態(tài)。因此,只有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才能逐步弱化農村土地的養(yǎng)老保障功能,才能把更多農戶從依靠農村土地的保障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逐步還農村土地以資產要素的本來屬性,以更好地發(fā)揮其經營價值[12]。
一是在已有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經歷的農戶中開展示范戶培植,通過示范帶動的模式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yè)務順利開展;二是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風險防范機制。對于現(xiàn)階段農民這個特殊群體參與貸款,當農戶不能按時還款,金融機構從農戶手中取得土地權利的難度較大,即“不歸還貸款,就收回并變賣土地”的壓力與威脅對農戶來說實現(xiàn)的程度很小。相反,農戶還可能采用策略性行為故意不歸還貸款,道德風險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將不可避免[13]。三是逐步準許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參與農村土地經營。農村土地抵押貸款全面開展后,部分農民因無法按時還貸款會失去農村土地,金融機構直接參與經營不符合經濟理性,必然會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實現(xiàn)其土地價值,更多的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就會以租地的形式直接參與經營。四是以行政力對金融機構進行引導,比如,對銀行提取此類貸款撥備適當放寬,減免其相關稅費等等,調動商業(yè)銀行積極性。
[1]中國人民銀行泉州中心支行課題組.我國農地金融制度構建的現(xiàn)實約束與障礙破解[J].上海金融,2007(6):9-14.
[2]高偉.積極構建農地金融制度[J].江蘇農村經濟,2007(7):34-35.
[3]高圣平,劉萍.農村金融制度中的信貸擔保物:困境與出路[J].金融研究,2009(2):64-65.
[4]厲以寧.論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6.
[5]尹云松.論以農地使用權抵押為特征的農地金融制度[J].中國農村經濟,1995(6):36-40.
[6]徐劍波,朱敢.對農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抵押貸款情況的調查思考[J].福建金融,2010(12):20-23.
[7]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課題組,周逢民,張會元.福建省宅基地抵押貸款經驗借鑒及我省開展宅基地抵押貸款業(yè)務的思路設計[J].黑龍江金融,2011(7):13-18.
[8]田芳儀.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進行反向抵押貸款的可行性研究[J].現(xiàn)代金融,2012(5):21-23.
[9]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李道和,郭錦墉.農戶合作行為的博弈分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2):180-185.
[11]藍虹,穆爭社.抵押、擔保機制的功能及效果的博弈分析[J].財經論叢,2004(2):35-40.
[12]黃慶安.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及其風險防范[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8(5):76-79.
[13]藍虹.中國企業(yè)融資主體融資行為的博弈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