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恒,王祥力,陳 蕩,夏寅力
(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無線射頻識別裝置(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以下簡稱:RFID)亦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shù)據(jù)[1].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工業(yè)自動化、商業(yè)自動化、交通運輸控制管理等眾多領域[2].射頻識別系統(tǒng)一般由閱讀器(Reader)、應答器及應用軟件系統(tǒng)三個部分組成[3].筆者設計了一種識別商品電子標簽的裝置,解決了超市中條形碼不能自動讀取、識別多個標簽,對數(shù)據(jù)完整性要求較高且安全性和保密性有所欠缺的難題.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tǒng)主要由閱讀器、天線、標簽、相關硬件和軟件組成.在磁場范圍內,標簽接收閱讀器發(fā)出的射頻信號,主動發(fā)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或者被動發(fā)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閱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tǒng)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RFID卡本身是無源體,當閱讀器對卡進行讀寫操作時,閱讀器發(fā)出的信號由兩部分疊加組成:一部分是電源信號,該信號由卡接收后,與其本身的L/C電路產生諧振,產生一個瞬間能量來供給芯片工作;一部分是數(shù)據(jù)信號,指揮芯片完成數(shù)據(jù)的讀取、修改、存儲等,并返回給閱讀器[4].
本設計制作一套無線識別裝置,該裝置由閱讀器、應答器和耦合線圈組成[5],其方框圖見圖1.
圖1 無線識別裝置方框圖Fig.1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device block diagram
閱讀器能識別應答器的有無、編碼和存儲信息,閱讀器外接單電源,由發(fā)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組成;應答器所需電源能量全部從耦合線圈獲得,不需要外接電源供電.閱讀器通過亮滅LED燈顯示應答器上預置的4位二進制編碼,顯示正確率≥80%,響應時間≤5s,耦合線圈間距D≥10cm.系統(tǒng)的整體模塊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tǒng)整體模塊框圖Fig.2 Block diagram of whole system module
閱讀器可分為發(fā)射和接收兩部分.發(fā)射部分主要包括載波發(fā)生、調制及驅動電路、濾波及功率放大電路,接收部分主要是接收解調電路,包括檢波、放大整形及解碼電路.
2.1.1 載波發(fā)生及驅動電路 直接采用有源晶振產生載波信號,通過與門SN74LS08D實現(xiàn)振幅鍵控(ASK)調制,其原理是:當數(shù)據(jù)信號為高電平時,與門輸出端與輸入端的載波信號相同,此時輸出信道上有載波信號;當數(shù)據(jù)信號為低電平時,輸出為低電平,此時輸出信道上無載波傳送.為了推動后級的丙類功放,要求前級有一定的電流和功率驅動能力,但引入中間放大器會增加額外的功率損耗,使效率降低,同時也增加了電路各級之間匹配的復雜程度,故采用反相器U2里面的五個74HC04并聯(lián)來增加驅動能力[6].電路圖如圖3所示.
圖3 載波發(fā)生及驅動電路Fig.3 Carrier producing and driving circuit
2.1.2 功率放大電路 為了讓次級線圈獲得盡可能大的能量,根據(jù)耦合線圈調諧匹配理論,應當讓耦合線圈工作在復諧振狀態(tài)下,在實際中閱讀器和應答器之間的距離變化會導致回路互感變化,很難達到復諧振,故筆者采取部分諧振.初級線圈采用串聯(lián)諧振,次級線圈采用并聯(lián)諧振,由f=1/(2π)(L和C分別為閱讀器電路中線圈的電感和電容),由選擇的感抗L可得出初級線圈的最佳匹配電容C.
經實測,讀寫器天線回路在4MHz頻率下的阻抗約為20Ω,天線的品質因數(shù)Q值約為17,又根據(jù)回路中的極限傳輸帶寬B=f/Q(f為閱讀器的調諧頻率),經計算滿足傳輸帶寬的要求(設計傳輸速率為300bit/s?B=f/Q=4×106/17≈2.35×105bit/s).SC1970采用數(shù)字電路驅動,其輸入阻抗匹配電路可以從簡,濾波后用一個0.1uF電容直接耦合到SC1970基極.根據(jù)SC1970的輸出阻抗進行輸出匹配,保證功率的最大傳輸[6].電路如圖4所示.
圖4 功率放大電路Fig.4 Power amplifier
2.1.3 接收解調電路 應答器采用的是負載調制,在接收電路中只需要經過檢波、放大、比較整形、解碼即可還原出應答器的數(shù)字信號[7],最后進入比較器整形及解碼還原原來的數(shù)字信號.
檢波部分采用倍壓檢波電路,這種電路輸入的靈敏度高,非常適合于解調負載調制在發(fā)射端引起的微小變化,如圖5所示.
圖5 檢波電路Fig.5 Detecting circuit
由于發(fā)射功率比較大,檢波后的信號包含非常大的直流分量,因此,采用一個LC串聯(lián)回路來濾除直流分量和高頻分量,然后送往由運放構成的放大器,如圖6所示.
圖6 比較整形放大電路Fig.6 Comparative plastic amplifying circuit
放大后的信號經過MAX291CPA芯片濾波后與給定參考電壓比較,再送給解碼芯片PT2272解碼,還原數(shù)字信號,如圖7所示.
圖7 解碼電路Fig.7 Decoding circuit
應答器由整流、負載調制及編碼電路組成.應答器不需要外接電源,所有能量都是通過耦合線圈得到的.為了實現(xiàn)應答器所需電源能量全部從耦合線圈獲得,需要首先對耦合線圈上的能量進行提?。?],采用簡單的二極管整流橋來提供電源,整流后通過5V的穩(wěn)壓管穩(wěn)壓輸出5V電源,來供應答器上的編碼芯片和模擬開關,如圖8所示.
圖8 應答器電源電路Fig.8 Transponder power supply circuit
負載調制部分通過模擬開關TS5A3166實現(xiàn),TS5A3166的帶寬為300MHz,導通電阻為0.9Ω,在1MHz時的關斷衰減為64dB,將編碼后的數(shù)據(jù)直接接到模擬開關的控制口,來控制開關的導通和關斷.由于模擬開關導通時電阻很小,相當于線圈短路,此時應答器耦合到閱讀器端的線圈上的幅度將變小;模擬開關關斷時,相當于開路,此時耦合到閱讀器端線圈的信號幅度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實現(xiàn)負載調制[8],如圖9所示.
圖9 負載調制及編碼電路Fig.9 Load modulation and coding circuit
應答器控制電路的工作主要由軟件完成,首先應答器從耦合線圈得電后,使用凌陽61單片機進行初始化,屏蔽接收中斷,為發(fā)送數(shù)據(jù)做一系列準備工作.數(shù)據(jù)的接收采用中斷方式,在中斷服務子程序中主要采用循環(huán)冗余校驗(Cyclic Redunancy Check,以下簡稱CRC)進行校驗,并判斷校驗結果,若正確則將有效信息寫入閃存保存,若錯誤則放棄閃存寫入操作,直接使能接收中斷,等待接收下一幀數(shù)據(jù).工作流程圖如圖10所示.
測試儀器:單路直流穩(wěn)壓電源(HY3003D-3)、數(shù)字萬用表、50cm 直尺、秒表、示波器(GOS-6051-50MHz)
圖10 應答器工作流程圖Fig.10 Transponder work flowchart
將閱讀器和應答器的耦合線圈置于大于10cm的地方,閱讀器開關置于讀位置,預置應答器的4位二進制數(shù),接通閱讀器電源,開始記錄閱讀器顯示值及識別時間.應答器識別功能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系統(tǒng)的識別精度較高,識別率可達100%,實現(xiàn)了無誤差傳輸,識別時間小于0.1s.
表1 測量裝置識別數(shù)據(jù)Table 1 Measuring device indentification data
固定閱讀器及耦合線圈的位置,接通電源,然后將識別器由遠到近緩慢移動,并觀察閱讀器指示燈,直至該燈亮時停止移動,標記該位置為A;再反向慢速移動識別器至該燈滅時停止移動,標記該位置為B,計算兩次位置的平均值,即為最大間距.耦合線圈間最大間距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線圈測量間距Table 2 Coupling coil measuring distance
經測試,本系統(tǒng)兩線圈距離可達20cm以上,完全滿足實際需求.
本無線射頻識別裝置解決了超市中條形碼讀取的難題,采用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無需人工掃描讀取,可以同時識別多個標簽,且讀取數(shù)據(jù)的速度較快、獲取商品的信息比較完整,可隨意更改.經驗證,耦合線圈間距大于20cm,識別時間小于0.1s,每250ms便可讀出相關數(shù)據(jù),基本可以滿足實際需求.
[1]欒文利,毛貴才.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7):19.
[2]劉小兵,蘇磊,馮浩,等.基于51單片機的無線識別裝置系統(tǒng)[J].國外電子元器件,2008,16(10):77-78,81.
[3]黃利軍.一套基于耦合線圈的無線識別裝置的設計[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6):245.
[4]韓團軍.基于射頻技術的無線識別系統(tǒng)設計[J].電子技術,2010,47(8):24-26.
[5]高小明.一種無源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09,25(20):161-163.
[6]彭仁明,潘曉慧.基于RFID無線識別器的設計[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30(3):39-42.
[7]高吉祥,王曉鵬,宋克慧.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培訓系列教程 :2007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試題剖析[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
[8]張肅文.高頻電子線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