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變遷與跨國華人家庭的建立*——以陳遺恩家庭為例

2013-11-14 14:02:12陳麗園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
關鍵詞:馬來亞海外華人跨國

陳麗園

(廣東商學院 政治與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510320)

一、引 言

以往對海外華人史的研究多從屬于民族國家的理論框架,在這種理論框架下,海外華人的活動空間常常設定于具有固定疆域的民族國家之內,各種有關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方面的議題也是以民族國家為導向,以至潛伏在民族國家之間的跨國、跨區(qū)域的交流被忽視。在民族國家這一宏大敘事籠罩下,研究者往往未能通過華人個體的具體經驗來觀照華人社會,而是試圖對華人社會進行整體把握或作簡單的量化處理,結果導致華人社會的同質化,并失卻其歷史的生動性。有鑒于此,本文把研究對象設定為個人及由其組成的華人社會的最基本的組織——家庭,并以其實際活動的地域范圍作為研究的空間,希望從具體的個案來揭示華南與東南亞華人社會之間的跨國、跨區(qū)域的互動關系。在近代,華人移民并非嚴格意義上脫離母國而定居他國的移民過程,對他們而言,出洋是家庭為謀生計而采取的策略,是家庭向海外拓展生活空間的方式,因此,家計維系便成為海外華人與國內家庭交流的必然常態(tài),并進而建構起跨國華人家庭。

本文要研究的個案是民國時期曾分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麻坡市與家鄉(xiāng)澄海縣山邊鄉(xiāng)兩地生活的陳遺恩家庭,研究的資料主要是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所收藏陳遺恩父子及其友人自1910年代至1940年代寄回家的近一百封僑批。作為僑匯,僑批體現(xiàn)了海外華人與家鄉(xiāng)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作為僑信,僑批則更豐富地反映了華人移民的家庭生活及海外華人與僑鄉(xiāng)間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互動關系。由于僑批是海外華人與家鄉(xiāng)溝通互動的主要方式,本文將通過對陳遺恩家庭僑批的深入分析,探討海外華人如何與家鄉(xiāng)進行經濟互動。海外華人如何通過僑批實現(xiàn)經濟的轉移?他們如何在僑批中表達家計的關懷?在近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下,是什么因素影響著跨國華人家庭的生計問題?跨國華人家庭又如何順之、逆之?陳遺恩家庭的個案對海外華人史研究的理論有何啟發(fā)意義?

陳遺恩生于1891年,約1913年底來到麻坡,從有關陳遺恩的早期信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陳遺恩初出洋期間,陳遺恩家庭和其家鄉(xiāng)已有不少族人來到新馬一帶,其中包括陳遺恩的兩位胞兄弟炳恩、岱恩及以兄弟相稱的許尊士等?;旧希?、岱恩和遺恩在經濟上互相提攜、相互幫助,他們一直來往于新加坡、柔佛新山和麻坡,并在自己與友人共創(chuàng)的商號工作。1920年代后陳遺恩三兄弟的兒子應諭、應傳、應先和應捷也相繼來到馬來亞,在海外建立起一定的社會商業(yè)網絡。

通過對陳遺恩家庭僑批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陳遺恩在1910年代寄回家的僑批不多,幾乎每年只有一件,可能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大部分僑批都已散落,也可能由于陳遺恩初到南洋,經濟基礎尚不扎實,故寄回家里的僑批少。1920年代后,由于陳遺恩在馬來亞已建立起相對穩(wěn)定的商業(yè)基礎,這時期無論是僑批的密度還是款項的數(shù)額上都明顯增加,大概每年有兩三件僑批,同時還增加不少與商業(yè)友人間的商業(yè)文書。1946年后的僑批主要來自兒子陳應傳,由于戰(zhàn)后特殊的經濟社會環(huán)境,他與家鄉(xiāng)的僑批聯(lián)系異常頻繁,甚至每個月多達兩三件。以下將分別從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不同時期的僑批聯(lián)系來分析陳遺恩家庭的跨國經濟問題。

二、二戰(zhàn)前陳遺恩家庭的家計維系

就筆者所見,陳遺恩最早的家批是農歷1914年閏5月8日寄出,附叻幣8元,由于所寄銀項不敷家用,遭到祖母的責怪,為此陳遺恩特地作了一番解釋:“……令言每月銀款寄少,不虧費用,望祖母大人勿看鄉(xiāng)井別人為要,愚孫下叻不過數(shù)月之余,薪金若多,寄回家中若多。”

由上可見,由于這時期陳遺恩剛來馬來亞不久,經濟上尚不寬裕,所以幾個月來寄回家里的批只有幾塊錢?;诮洕系脑颍愡z恩在1910年代每次寄出的批款都不多,除了1916年10月和1917年10月的兩封僑批是二十元外,其余都是十元左右。不過多年的努力也為陳遺恩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礎,至遲到1921年,陳遺恩及其兄弟已先后在新加坡和麻坡創(chuàng)立“南通號”和“德昌號”。南通號經營大米等生意,而且在1921年“內外生理暫有進步”,根據1930年代新加坡出版的《馬來亞英漢商業(yè)指南》,德昌號主要是經營雜貨店生意。在陳遺恩兄弟間的信件中,他們明確表達了共同關懷家計的信念:“岱恩胞弟……緣因生理初創(chuàng),獲利未定,致現(xiàn)然家信薄寄。惟思吾弟在叻頗有微利,平獲家信宜當厚寄,須當同心協(xié)力,以顧家計,庶免家中之拮據者矣?!?1921年11月29日)

1921年后,陳遺恩兄弟所經營的德昌號以橡膠業(yè)為主。1903年柔佛政府強迫種植橡膠以來,橡膠的價格一直處于較好的勢頭,例如英殖民政府在1916年的報告中即指出,“倫敦市場上橡膠的價格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變動,但卻總是好的?!辈贿^這種情況到1921年就出現(xiàn)很大變化,橡膠的普遍種植導致生產過剩的現(xiàn)象,價格亦隨之慘跌,英殖民政府在1922年的報告中指出,“橡膠的價格在全年中都維持在每磅26分到38分間的低價……1921年將在以后的歲月中可銘記為工業(yè)史上最慘痛的年份。”

低迷的行市自然對陳遺恩家庭的經濟造成打擊,1921年陳遺恩回鄉(xiāng)期間,他收到的批款額曾一度只有五、六元,以下岱恩及友人寄給陳遺恩的批信反映了這時經濟頹廢的情形:“德昌生理素時亦不過平常,刻下樹市亦系疲疲,有起者一二元而已,生理甚屬冷淡,是亦無奈與何乎?!?1921年8月8日)

為挽救橡膠危機,英殖民政府于1923年實行限制生產,各州橡膠需憑“固本”(Coupon)出口,限制生產實行后,橡膠的價格開始回升,到1925年前后,橡膠的價格到達頂峰,成為橡膠業(yè)的“黃金時期”。當時英殖民政府的年度報告詳細記錄了這一商業(yè)奇觀:“1925年7月橡膠的價格達到每磅1.79元,是數(shù)年來的最高價”,“到12月,橡膠的價格甚至漲到每磅1.82元,創(chuàng)1912年來最高的歷史紀錄”,1925年12月后橡膠的價格逐漸走下坡,“不過全年橡膠的平均價格仍然足以使各業(yè)保持良好秩序,并給物主和持股人帶來可觀利潤”。

在橡膠業(yè)的黃金時期,陳遺恩的家庭經濟自然受惠不淺,以德昌號為例,經濟的好轉使它有多余的資金參與潮州人的社會活動,并在麻坡潮人社會中發(fā)揮一定影響。1922年麻坡潮州人倡建韓江公冢時,德昌號即慷慨捐資五十元,此外它還熱心于華教,在1926年麻坡中華學校(中化學校前身)籌建校舍時,德昌號也捐資五十元。反映在僑批上,這時期陳遺恩寄回家里的批款也明顯增加,大多有二、三十元。1925年底至1926年10月期間陳遺恩正好回鄉(xiāng),他與海外商號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通過僑批進行,所以這段時間也留下不少僑批來往文書,通過這些僑批文書,我們可以詳實了解到當時陳遺恩在海外的商業(yè)及與國內經濟來往的情況。

在陳遺恩回鄉(xiāng)期間,橡膠價格的起落很大,從1926年2月16日的120元(每擔)跌到3月3日的89元,再到6月9日的37元,同行好友都在僑批中慨嘆“各蒙柅業(yè)之家輸虧血本頗巨”、“生理冷淡”。不過從長時段來看,陳遺恩的家庭生意則在這段橡膠業(yè)的“黃金歲月”中顯得雄厚,他每月的生意額高達四、五千元,又據六月十六日的僑批,三順發(fā)號似乎也歸其所有,租金可達一、二千元。正在這樣的好景期,許尊士給陳遺恩寄去二百元巨款作為家用(1926年3月25日僑批),李作霖也慷慨為弟弟寄去各種生活用品(1926年4月12日僑批)。

1926年6月以后,陳遺恩的商業(yè)在財政上開始出現(xiàn)問題,甚至為此而“理訟公庭”,盡管如此,陳遺恩在商業(yè)上遭受的打擊仍未顯現(xiàn),根據以下兩封僑批,1926年底陳遺恩回麻坡后還應家里的需求買了不少昂貴的金銀首飾:“刻以買便金髻搡一枝,二十五元半,金耳把一枝,九元半,金髻橋一枝,二十二元半,祖嬸金耳鉤一雙,小女藤手鐲一雙,一十二元半,各件刻概買便,候開正我兄侄回家?guī)??!?1926年11月28日僑批)1927年2月17日又給家里匯去高額巨款:“昨天有匯大銀五百元交汕頭裕安李德乾代為受領,內計三十元借來惜之用,又一百元欲借應梨之用,余存三百七十元欲還公田之款?!庇纱送浦?925至1926年間是陳遺恩家族生意的鼎盛期,正在這段商業(yè)鼎盛期,陳遺恩得以資助他的孩子陳應傳、陳璇卿等前來馬來亞受教育。

經過1925~1926年的高峰期后,橡膠的價格開始持續(xù)下降,1928年橡膠出口配額制度的取消加速了下降的趨勢,1929年又遇上世界經濟大蕭條,這一年橡膠的價格不斷下跌,從第一季的每磅38分跌到11月的25分,進入1930年,橡膠的價格跌到歷史的最低紀錄,平均為每磅19分。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1931年橡膠的價格再跌到每磅10分左右,英殖民政府的年度報告表明,“這個價格比許多物主的生產價還低”。盡管如此,橡 膠的下跌沒有停止,“到了一九三二年,柔佛生片,每擔已慘跌至四、五元大關,這是柔佛膠價最黑暗的時期”。由于橡膠是陳遺恩家庭的經濟命脈,因此橡膠價格的下落就像晴雨表一樣標示著陳遺恩家庭經濟的滑坡。這時期不少僑批反映了這種狀況,例如1928年3月4日陳遺恩寄祖嬸的僑批說:“刻柅價大跌,每擔兌二十八元,市勢艱苦。”1931年11月24日的僑批中又說“刻下叻中各業(yè)苦況實難形容”。

陳遺恩的經濟困難也反映在這時期批款的數(shù)量上,除了偶爾有二、三十元的批款外,其余都是十多元。到了1935年,持續(xù)的不景氣幾乎使陳遺恩陷入經濟破產,在9月2日致祖嬸的信中,他表示,“余自連年受到不景影響,損失難計,刻下生理另行與人合作,改號五裕?!币苍S正由于這種困境,陳應傳在1934年從麻坡中華學校(中化中學前身)初中畢業(yè)后就不能升學,轉而承擔家計。從陳遺恩家庭僑批中,我們發(fā)現(xiàn),自1933年到1939年,陳遺恩和陳應傳父子都有寄家批,不過1940年后的家批幾乎全都出自陳應傳之手,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陳應傳這時已經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承擔人。

根據上文對陳遺恩家庭僑批聯(lián)系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陳遺恩家庭的僑批聯(lián)系一直貫穿著“家計”的主題,正是出于對“家計”的關懷,移居馬來亞的陳遺恩等人與國內家庭保持連續(xù)不斷的僑批聯(lián)系。陳遺恩的家庭經濟直接受馬來亞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由于他從事橡膠業(yè),因此橡膠業(yè)的興衰直接影響著他的經濟收入,從1910至1930年代,馬來亞的橡膠業(yè)經歷了勃興——繁榮——蕭條這幾個時期,所以陳遺恩的經濟收入也相應地經歷從創(chuàng)業(yè)到發(fā)家,再到破產的過程。經濟收入的波動直接反映在僑批款額的變化上,再加上僑批內容上對自身商業(yè)經營、麻坡市情和馬來亞經濟環(huán)境的詳細報告,遠在澄海的陳遺恩的眷屬也深深地感受到麻坡及馬來亞經濟發(fā)展的節(jié)律變化,同樣,潮汕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事件也通過僑批等方式傳達給海外華人,使之作出相應的決策措施,于是東南亞華人社會與華南僑鄉(xiāng)間便形成一定的共振關系。

三、二戰(zhàn)爆發(fā)后陳遺恩家庭的家計維系

1935年后當陳遺恩陷入經濟困境而陳應傳轉而承擔家計時,正好爆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東亞,1937年7月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領土迅速落入日軍之手,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翌年6月,汕頭也陷入敵手。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下,南洋經濟一落千丈,東南亞華人的生計也備受影響,這時陳應傳寄給母親的僑批真實地反映了這一局勢:

“近因大戰(zhàn)所牽,叻中百物高漲……今南洋似非從前一樣,食飽無事,到處老現(xiàn)緊張情緒,似戰(zhàn)有即發(fā)模樣。”(1941年4月9日)

“(庶母欲南來)今略獻些近狀以見不可南來之因……南洋現(xiàn)下生活費甚高,無事人豈能增加這些負擔。況又四處滿布戰(zhàn)事,恐怖來南亦是和在家一樣,我是迫不得已,不然我定回鄉(xiāng)。浙輝老欲來作什事,南洋甚多青年倒回國找生活,刻下不是從前黃金世界,還是他圖好。”(1941年5月15日)

自1940年,陳應傳在一間華文小學——崇正學校任教,受戰(zhàn)爭影響,生活艱難,因此,陳應傳只好想方設法阻止其庶母及浙輝南來。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2月25日香港被占領,到1942年2月15日,馬來亞半島和新加坡也相繼淪陷,南洋大部分華人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終于被切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僑批聯(lián)系逐漸恢復。不過國內外面臨的艱苦局勢使陳應傳的家庭經濟陷入內外交困中,在中國,八年抗日戰(zhàn)爭造成全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緊接下來爆發(fā)的國共內戰(zhàn)又導致國內通貨膨脹不可收拾、生活費節(jié)節(jié)上升,而多年失去僑批來源的陳應傳眷屬已經債臺高筑。在南洋,二戰(zhàn)造成的貨幣混亂使陳應傳承受巨額損失,在百廢待興的戰(zhàn)后初期,英殖民政府為恢復經濟實行限制僑匯的政策,這使陳應傳無法多寄僑批,這一切造成了家庭的困境:

“國內生活高漲,生計艱苦,非我不知,因政府限止寄出,寄黑市則驚不妥當,象前次寄亞洲之一信,至今四月未見收條,故延至目下也。今政府雖放行,亦只準寄三萬元,多則不準。家中一共欠債若干,祈宜寫來知,免我放心不下也?!澰俜钌蠂鴰哦f元。”(1946年3月28日)

“我每回不寄幾十萬元,該暹羅之日本紙有用,石叻之日本紙不值一文,俺存數(shù)萬元成廢紙,及后叻幣通行,生理已不如前易賺錢了……茲并附上國幣三萬元?!?1946年5月8日)

“茲寄上四萬元以應家用,前言下半年可多寄,因料物價平,生活低,誰知米反漲,現(xiàn)下每擔二百外元,合國紙三十六七萬,若勿米貴如珠,傳定能應付充足,是天地命也,非人力所能為也。”(1946年9月20日)

當陳應傳家庭處于經濟困境時,1946年12月21日父親陳遺恩去世,這給家庭造成進一步打擊。由于養(yǎng)家的重擔落在陳應傳一個人身上,這使他的責任更加重大。在戰(zhàn)后國內經濟惡化、物價狂升的情形下,經濟欠裕的陳應傳便在僑批中頻頻問及家鄉(xiāng)米糧雜物的價格及月需銀項的數(shù)額,以設法籌寄。不過陳應傳以教書為業(yè),薪金不多,所以陳應傳只能在省吃儉用中勉力維持家計,同樣,在家鄉(xiāng)的母親也理解兒子的難處,節(jié)約用款,甚至節(jié)衣縮食來渡過難關,了解之下,陳應傳因未能讓母親安享晚年而愧疚萬分。

“母親衣服破碎不堪,兒聞之心甚酸痛,萬般皆兒之罪,看過來若有友回國,定當寄去,不然自當多寄銀款,使大人可在家鄉(xiāng)自購,方能減我之罪也……茲奉上國幣六十萬元”(1947年9月18日)

“命傳寄款糴栗,茲尊慈命再行奉上國幣一百萬元,信到之日祈望收用。候半月再寄多少前去大人等作為衣飾之用……若上信所言,每月六十萬元即稍可溫飽,祈放心,我定如命”(1947年11月11日)

在1946-1949年的戰(zhàn)后時期,對華人經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國民政府統(tǒng)治下的惡性通貨膨脹及由此造成的貨幣貶值、物價飆升。據統(tǒng)計,1947年后國民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幾乎全部由發(fā)行新鈔來彌補,1947年12月法幣的發(fā)行額是331,885億元,是1946年1月的29倍,到1948年8月幣制改革前夕,法幣的發(fā)行額已達6,636,946億元,是1946年1月的578倍,物價飛漲的速度甚至比通貨的發(fā)行速度還要快幾倍,1948年7月上海物價是1946年1月的1795倍。為挽救貨幣危機,國民政府于1948年8月結束法幣制度,代之以金圓券制度,但事實上,金圓券是法幣的變相延續(xù),到1949年4月,金圓券的發(fā)行額是1948年8月的9,488倍,上海物價則在同期上漲了112,491倍。

這種惡性通貨膨脹在陳應傳的僑批聯(lián)系中也多有反映,一般來說,陳應傳每次所寄的新加坡幣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折算成國幣時數(shù)額卻不斷上漲。例如1946年間,陳應傳的批款基本上都是2至4萬元法幣,1947年則從1月的6萬元法幣增至12月的150萬元,1948年更從1月的200萬增至6月的2000萬。1948年8月實行金圓券制度后,陳應傳的批款也從1948年10月的50元增至1949年2月的5萬元。那么,面對國幣的不斷貶值,陳應傳這些華僑老百姓又有何應變措施呢?從1947年底至1949年陳應傳寄回家里的僑批中,我們可以管窺一二。

“前十日寄去一百萬元,信到之日請大人等即刻去做衣服,勿再拖延,因愈延錢愈細,若照叻中來做,每人做普通布二副,不知家鄉(xiāng)布價若貴,祈來知……茲為寄上一百萬元,信到之日祈收用,往后定再續(xù)寄。因國紙飄無定分,似多次寄,食虧不大,若是一次寄,分國紙一落,便損失一大半,真氣煞人……”(1947年12月12日)

“茲寄奉大紙幣百萬元……中并加上叻中通用幣十元,照目下行情,可換中國大紙幣二百五十萬元,若家中未有用到,可暫且收起,候新谷上市時再換來買谷。最要緊勿分人知,以后可以繼續(xù)寄上,若是分人知道,一定被人偷去,那就不堪設想了?!?1948年4月23日)

“余每次寄信付去之款,皆預算到家中敷用,莫奈銀信一進信局,隔日即變小,到家只有收到一半,物價又日長日漲,買物又少,兩面吃虧,真有苦難言……”(1948年11月27日)

據上述僑批可知,陳應傳對國幣貶值的認識十分清楚,新加坡幣對國幣(法幣或金圓券)的匯價天天下跌,而且可能一天跌數(shù)回,他在馬來亞通過僑批局將新加坡幣按照當時的匯率兌換成國幣寄出,但是當國幣數(shù)天后到達國內家屬時已大大貶值,而且“愈延錢愈細”,在這種情況下,陳應傳按照家庭預算寄出的批款,結果往往是不敷家用。為減少貨幣貶值造成的損失,陳應傳不得不采取相應措施:首先,他要求家里收到批款后馬上兌換衣物,以免拖延后錢不值錢;其次,他在信中夾寄新加坡幣,讓家人需要購物時再將新加坡幣兌出,如此一來便可保住新加坡幣的價值,免遭時間拖延的損失,不過此方法也具風險性——恐被人盜取,所以陳應傳要家人萬萬保守秘密;再次,為減少國幣不斷貶值的損失,陳應傳將家批分作多次寄,以求跟上新加坡幣兌國幣不斷變化的匯價,事實上,這時期陳應傳的家批比前期更加頻繁,每個月多達兩三次。除了上述所及,海外華人社會與僑鄉(xiāng)社會還實行另外一種辦法來抵制國民政府進行的貨幣剝削政策——即到1949年中旬后,僑鄉(xiāng)社會已紛紛拒絕使用國民政府發(fā)行的貨幣,轉而廣泛使用價值穩(wěn)定的港幣,所以1949年后期,陳應傳寄回家里的僑批是港幣,而不再需要兌換成國幣。

綜上所述,二戰(zhàn)爆發(fā)后分布于澄海與馬來亞兩地的陳遺恩家庭經歷了嚴峻的考驗:首先是日本對中國和南洋的占領及由此引起的經濟衰退,不過直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陳應傳與家鄉(xiāng)的僑批聯(lián)系仍然可以勉力維持,經過三年多的暫時中斷,僑批聯(lián)系到1945年8月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又得以恢復,這說明華南與東南亞兩地的移民家庭間進行聯(lián)系溝通的強大動力及背后社會支持體系的有效性;其次是戰(zhàn)后中國與馬來亞經濟重建的考驗,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是中國的金融動蕩和惡性通貨膨脹,對此,陳應傳家庭也在寄批和批款利用等環(huán)節(jié)上作出相應的調適,從而維持了兩地家庭間長期以來的僑批聯(lián)系;最后,在陳遺恩的個案中,我們看到僑批聯(lián)系的代際傳承,戰(zhàn)后陳遺恩的去世雖然給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但家庭的僑批聯(lián)系未遭中斷,而是在兒子陳應傳的努力下繼續(xù)維持下去,這說明華南與東南亞地區(qū)間華人移民家庭的延續(xù)性及兩地社會互動結構的恒穩(wěn)性。

四、結 語

本文詳細討論了一個跨越華南與東南亞兩地的陳遺恩家庭。陳遺恩家庭的男性成員是為了家計而到南洋謀生并為此作了策略性家庭分居,特殊的家庭結構造成了陳遺恩父子等人與家鄉(xiāng)間持續(xù)不斷的僑批聯(lián)系。陳遺恩等人寄僑批的目的主要是實現(xiàn)家庭經濟的內部轉移,通過對陳遺恩家庭自1910年代到1940年代的僑批來往,我們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的轉移受到許多外部力量的影響,例如二戰(zhàn)前馬來亞橡膠業(yè)的興衰、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1941-1945年太平洋戰(zhàn)爭、戰(zhàn)后馬來亞的經濟重建和1946-1949年中國的惡性通貨膨脹。馬來亞的經濟直接影響陳遺恩等人的經濟收入,中國的通貨膨脹則影響外幣跟國幣的兌換率,從而反過來又影響陳遺恩等人的寄批方式,二戰(zhàn)則對整個僑批網絡造成沖擊。盡管經歷如此多外部環(huán)境的沖擊和人世變遷,陳遺恩跨國家庭還是通過定期的僑批往來而長期生存下來。陳遺恩家庭僑批聯(lián)系最重要的意義是——它反映了一個越洋兩岸的普通華僑家庭盡管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樣惡劣的社會條件下仍然長期保持家庭聯(lián)系的延續(xù)性。

陳遺恩家庭為我們重新檢討海外華人史研究的民族國家的理論框架提供了重要個案,首先,就陳遺恩、陳應傳父子的個體而言,如果按以往的民族國家的理論框架,他們不是被看作移民馬來西亞的華人便是被當作旅居馬來西亞的愛國華僑,然而實際上,他們一方面參與馬來亞的經濟社會活動,另一方面又心系家鄉(xiāng),關心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并通過實際的僑批聯(lián)系來參予和影響家鄉(xiāng)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所以他們并非固定于某一領土內的移民,而是在移居地和祖籍地有多重參與、具有多重認同的流動的有機體;其次,從陳遺恩父子的生活空間而言,如果按照民族國家的理論框架,將只看到他們生活于麻坡或馬來亞,不過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們生活在各種與家鄉(xiāng)有關的關系網絡和信息體系里,例如跟僑批活動相關的僑批網絡、透過僑批聯(lián)系所帶來的家鄉(xiāng)的信息體系,而這些關系和信息網絡往往是跨國和跨地域的。

可見,以往的民族國家的理論框架不足以解釋陳遺恩家庭個案里的諸多問題,而跨國主義理論則提供了更為合適的理論框架。依照跨國主義理論,陳遺恩父子在馬來亞與家鄉(xiāng)的多重參予的行為可以理解為建立跨國社會場景的過程,而具有多重身份的他們可稱為跨國華人(transnational Chinese),他們在馬來亞與華南兩地通過密切的聯(lián)系紐帶而組成的家庭便是跨國華人家庭(Chinese transnational family),這樣的家庭既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受移居國的各種因素乃至地區(qū)局勢的影響,他們時常進行的僑批聯(lián)系和背后所依靠的僑批網絡及兩國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均構成跨國社會場域的一部分。陳遺恩家庭只是跨國華人家庭中的一分子,其實在近代華南與東南亞地區(qū)間存在著無數(shù)類似的家庭,只是他們散居于不同的地區(qū),而無數(shù)個跨國華人家庭的存在,共同構成了跨國華人社會的最基本的組織基礎。

[1]陳麗園.從僑批看跨國華人的教育與社會傳承(1911~1949)[J].東南亞研究,2011,(4).

[2]Robert L.Jarman,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855~1941.[London]:Archive Editions Limit ed[R].1998.volume 7(1915~1921).

[3]星馬通鑒[M].新加坡:世界書局,1959.

[4]Robert L.Jarman,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855~1941.[London]:Archive Editions Limited[R].1998.volume 8(1922~1926).

[5]1922年韓山亭紀念石碑,見于麻坡潮州會館.柔佛州麻坡潮州會館五十八周年紀念特刊[J].麻坡,1996.

[6]中化金禧紀念特刊編委會.中化半世紀:中化中小學五十周年紀念特刊[J].麻坡中化中小學董事會,1962.

[7]Robert L.Jarman,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1855~1941.[London]:Archive Editions Limited[R].1998.volume 9(1927~1931).

[8]吳岡.舊中國通貨膨脹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9]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1937~1949[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

猜你喜歡
馬來亞海外華人跨國
海外華人如何歡度“中國年”?
華人時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2:56
絳縣輸送80名農民跨國務工
Malayan1 Tigers 馬來亞虎
基督新教在英屬馬來亞的傳播及特點
東南亞縱橫(2020年4期)2020-07-19 10:49:31
當前廣府籍海外華人統(tǒng)戰(zhàn)工作研究
跨國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海外華人尋偶眾生相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9
光明日報《留學》雜志—跨國采訪實戰(zhàn)營
留學(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葛蘭素史克:跨國“賄賂門”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1
海外華人掀起“保釣”怒潮
軍事歷史(1997年2期)1997-08-21 02:29:00
苍南县| 雷波县| 镇原县| 泰州市| 柏乡县| 凤凰县| 吴旗县| 海盐县| 安龙县| 琼中| 仪陇县| 连江县| 郁南县| 北川| 清原| 社会| 南和县| 永康市| 汪清县| 宜黄县| 建德市| 巴林左旗| 普洱| 平乐县| 闵行区| 施秉县| 虹口区| 文昌市| 安徽省| 达州市| 文安县| 商丘市| 工布江达县| 江安县| 乌鲁木齐县| 醴陵市| 旬阳县| 永靖县| 永仁县| 于田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