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清口,曾經(jīng)的繁華興盛,曾經(jīng)的大水浩蕩帆檣林立,如今的落寞冷寂一流如線,放在悠悠的歷史大河里,不都是短暫一瞬嗎?
也許是因為在河邊長大的緣故,對水有著別樣的迷戀。讀書的時候,一些同學(xué)的村莊邊上,既無山脈,又無河流,就為他們感到深深的遺憾:沒有山,倒還罷了,怎么會不靠近河流啊!實際上,我所熟悉的河流,也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很為普通的北方小河流,算是淮河的支流又支流吧,但就是這樣的河流兩岸,河水滔滔,晝夜不息,養(yǎng)育著兩岸的子民,也發(fā)生了多少或平淡無奇或波瀾壯闊的云煙往事??!看《靜靜的頓河》,看《在沒有航標(biāo)的河流上》,看《黃河?xùn)|流去》,甚至看《神秘的河流》,還有《尼羅河傳》、《萊茵河傳》,總會默默地走神發(fā)呆,想起家鄉(xiāng)的河流。
家鄉(xiāng)的河流原來也是可以通航的啊,說不上帆檣林立,但也是舟楫往還,煞是熱鬧的一番景象。如今,所謂人定勝天,攔河筑壩,通航早已經(jīng)廢棄了,我的外公、舅舅們也就落戶在漯河了。小時候,外公經(jīng)常講在河上航行的故事,他不怎么識字,說到洪澤湖,卻說成“紅胡子湖”,也說到淮安、淮陰、青口、清江浦之類的,還會說到正陽關(guān)。外公下上海,去武漢,還去過滄州、德州什么的,河上行船,行蹤無定,也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小孩子理解的水上行舟,往往是順流而下,暢達快意。但逆水而行,卻是充滿艱辛,看看纖夫的肩膀,就知道謀生的不易了,并不僅僅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才血淚交加??!
多次來淮安,這一次卻是與水有關(guān),與運河有關(guān),算是對在天國的外公的一種致敬與尋蹤嗎?據(jù)說,最早的中國運河始自公元前613年,楚國開鑿荊江通漢水的荊江運河和巢湖通肥水的巢肥運河,原以為最早的運河是吳王夫差邗溝呢!北京西海西北角上是會通祠?好像有郭守敬的塑像?郭守敬卻原來不僅僅是天文學(xué)家,也是治水專家?。∵@位老先生長壽84歲,是河北人吧?
夜宿淮安國信酒店,門前大道就是翔宇大道,應(yīng)該是紀(jì)念開國總理周恩來的,酒店左首有一河道,據(jù)說是黃河故道。突然想到靈渠,為何叫這樣的名字?溝通了湘江漓水,地處興安縣境內(nèi),但為何不根據(jù)兩條河和地名來命名這條人工河流?。堪衙制鸬萌绱擞性娨?,還有一點飄逸婉約的味道,要是在毛澤東時代,會起名字叫紅旗溝之類的吧?《問水集》,可以問天,問地,治水的大臣官僚為自己的書喚作《問水集》,這樣的書名,足見劉天和的胸襟和氣魄,這樣的情懷豈是什么“眾志繪宏圖”所能望其項背?
有人說,淮安曾經(jīng)是運河的產(chǎn)兒。穿行在翔宇大道上,路旁就是輕柔嫻靜溫順如處子的里運河,真有點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味道了,但何曾想過去年看一個叫清口的地方?
乍一聽清口,還真有點茫然,莫言的小說《紅高粱》里不是有一個青殺口嗎?透露彌漫著的是肅穆荒涼殺人越貨月黑風(fēng)高的恐怖,而清口則據(jù)說是當(dāng)年黃河、淮河、運河交匯入洪澤湖的所在,當(dāng)年還有所謂大清口、小清口之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一再廢而又興,興而又廢,現(xiàn)如今的清口,又會是一番怎樣的容顏?
應(yīng)該是出淮安城往西南方向吧,道路崎嶇,萬物茂盛,原野之上一派盎然生機,麥子已經(jīng)微黃,再過個把月就要麥?zhǔn)樟税??看來?yīng)該是好收成!來到一座看上去破敗不堪農(nóng)用車不停往返的水泥橋上,被告知,橋東就是清口了,這就是清口?這就是讓多少治河名臣煞費苦心慘淡經(jīng)營的清口?這就是康熙皇帝六次蒞臨的清口?這就是曾經(jīng)“煙火萬家商賈輻輳”的清口?這就是潘季馴、靳輔、張鵬翮等人為之操碎了心的清口?河水懶洋洋地緩緩流淌,幾條小河流慢條斯理地似乎不太情愿還有點羞答答地前來相會,河面上還有運輸水泥黃沙的貨船,也是安步當(dāng)車氣定神閑的模樣,順?biāo)?,不急不躁,河道也談不上寬闊,只是大堤之上白楊聳立,濃密森然,青枝綠葉,成為氣象煥然的綠色屏障,給燥熱的天氣帶來難得的蔭涼。
據(jù)說當(dāng)年,淮河由此入黃,這里可是黃淮襟要,漕運鎖鑰,大水汪洋,洪流滔滔,陳瑄也好,潘季馴也罷,都是在這里蓄清刷黃,以人力與自然抗?fàn)帲靶l(wèi)京師,保障漕運暢通,看似黃淮平原上的一個河口,卻連接著杭州的西湖與京城的積水潭啊!
黃河奪淮,強橫野蠻;淮河?xùn)|行,無路可走,還有運河南來北往,交匯一處,清口形成,勢所必然,而形成洪澤大湖,既有人為,也有天成。但為何叫洪澤湖?據(jù)說,還是來自于隋煬帝楊廣在大業(yè)年間的一次巡查,他船行至破釜塘,天旱少雨,行旅遲緩,突遇大雨,風(fēng)順帆張,精神為之一爽而詩才敏捷的楊廣脫口而出真是“洪澤浦”??!自此,洪澤一詞見諸于史籍。而在南宋杜充于1128年決黃河水以水代兵抵抗金人入侵之前,并無洪澤湖的煙波浩渺,當(dāng)然也就沒有后來的所謂高加堰了。杜充此舉,使黃河改道,桑田滄海,山河為之一變,而514年之后,也就是1647年,李自成沖出商洛山問鼎中原圍攻東京開封,河南巡撫高名衡情急之下挖決黃河大堤,初衷是水淹李自成,結(jié)果卻使開封百姓喪生了40萬人,而自杜充示范效應(yīng)也就是810年之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阻擋日軍侵略炸開花園口河堤,再次淹沒豫、蘇、皖三省,89萬人喪生,時在1938年,杜充與蔣介石都算是抗擊異族入侵,名義似乎都很光明正大,而高名衡則是應(yīng)對內(nèi)亂匪禍,但為此而付出生命代價的則都是如蟻一樣的蒼生大眾。
黃河再次改道,自山東入海,據(jù)說是在1855年的咸豐年間,自此黃河奪淮入海的700年歷史告終,而在1517年至1855年間,洪澤湖東岸高加堰大堤決口有140多次,大堤決口,高郵、寶應(yīng)、興化、泰州頓成澤國汪洋,人員死傷不計其數(shù)。
洪澤湖東筑高加堰始自明朝永樂年間的陳瑄,但因考慮地處盱眙的明祖陵,而瞻前顧后,萬歷年間,潘季馴在高加堰改為石砌堤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敵黃,洪澤湖水勢浩淼,湖面四周近300余里。在大堤邊上一個角落處,悄然立著一塊古碑,是明朝天啟6年的,碑為青石,碑額聯(lián)體,半圓形頂部,據(jù)稱碑高2.20米,寬1.70米,厚0.21米,正面碑文的580字,是一個總督漕運的福建晉江人蘇茂相撰文并書,碑陰有兩首詩還有39名官員的官銜、姓名,也就300字左右吧?石碑喚作“淮安青口靈運記”,面對古碑的沉默無語,令人感慨的是流水的無情人世的滄桑,而提出“胸有全河而后能治河”的萬恭,提出“筑提束水以水攻沙”的潘季馴,當(dāng)然還有為黃河是否重歸故道而極力抗辯的安徽人李鴻章與當(dāng)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有元代治水而唯一用其名字為河流命名的賈魯,更有提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治理好淮河”的毛澤東,都已成為歷史人物,接受后人的評頭論足道短說長了。
清口,曾經(jīng)的繁華興盛,曾經(jīng)的大水浩蕩帆檣林立,如今的落寞冷寂一流如線,放在悠悠的歷史大河里,不都是短暫一瞬嗎?
離開清口,又去看了順黃壩,地處玉壩村,玉實為御,康熙曾蒞臨此地。也看了幾座石碑,大都是新造的,也不注明時間,有點混淆視聽魚目混珠的嫌疑,實在令人費解。但碑文一看就是“乾隆體”,還有一廢址,據(jù)說是原來的河神廟舊址,邊上正在建造一碑亭,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石碑也許是真身吧?仿造的石碑旁有柿樹、桃樹,青澀的果子宛然在目,應(yīng)該到了秋季就會是紅黃一片了吧?
離開順黃壩,去看鐵水牛,據(jù)說也在洪澤湖大堤上,大堤蜿蜒,濃蔭覆蓋,堤外有堤,其間河水寬闊,波平如鏡,據(jù)淮安運河中心的劉志平女士說,這是二運河,從洪澤湖中導(dǎo)引而出。
大堤之上,有一亭子,甚是簡陋,亭上四面有一楹聯(lián),題寫著“日麗天藍(lán)豐登人和”和“風(fēng)輕水暖兩淮熟云舒地潤天下足”的楹聯(lián),鐵水牛,實際上是鎮(zhèn)水鐵犀,它安臥在亭子內(nèi),總算是可以聊避風(fēng)雨了。
鎮(zhèn)水鐵犀悠然安臥昂首屈膝翹角,不過只有一只角了,有點慈眉善目忍辱負(fù)重憨態(tài)可掬的厚道敦實,“魁形巨首,垂耳搶角”,但隱約仍有瞭望茫茫湖水欲吞萬頃波濤的壯志雄心在,而右邊背上的銘文已很難辨認(rèn),據(jù)說是“康熙辛已午日鑄監(jiān)造官王國用”,據(jù)知情者說,鐵牛長1.73米,寬0.83米,高0.81米,伏臥在寬0.83米、厚0.07米的鐵板底座上,鐵牛與底座連為一體,重約2400公斤,看上去,鐵水牛似乎是負(fù)重歸來暫歇肩但仍有點興奮雀躍不想安歇的樣子。據(jù)說有銘文曰:“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制水鬼蛇降。鑄犀作鎮(zhèn)奠淮揚,永除昏墊報吾皇”,但這段頌揚肉麻的文字我沒有看到,也許在其他鐵牛身上?當(dāng)年的河道總督張鵬翮可是一共鑄造了九尊鎮(zhèn)水鐵犀啊,但也有人說是鑄造了16頭的,也真夠有氣魄的,更有人說共有九牛二虎一只雞,雞當(dāng)然是巡查堤防守夜鳴警之意,立志北伐聞雞起舞的祖逖不是在永嘉之亂后也擔(dān)任過豫州刺史鎮(zhèn)守淮陰?
鎮(zhèn)水鐵犀展望著的,正是掩沒在雜草叢生中的護堤石墻。這些石墻,條石整肅,嚴(yán)絲合縫,蜿蜒漫長,堪稱質(zhì)量上乘。在河網(wǎng)密布的曠野平疇間,這些大批量石料從何而來?是動用人力畜力吧?那個時候,又沒有什么重型機械?據(jù)說石墻始自萬歷八年,由潘季馴、尹瑾倡議操作,石工從原土壩“列字號”起,至“水字號”止,中間共用30個字,一字100丈,共計3000丈,而進入清康、雍、乾時,又不斷加固延伸,到乾隆十六年,終于形成北起碼頭鎮(zhèn)南至蔣壩鎮(zhèn)長約67公里的“水上長城”?這一水上石壩,潘季馴、靳輔承先啟后,親臨視察,自不待言,康熙、乾隆祖孫兩人也是多次親臨現(xiàn)場指授方略,封建帝王也并不都是荒淫無道吟風(fēng)弄月大興文字獄,搞空頭政治??!咸豐五年,黃河北徙,高加堰頓失“蓄清刷黃”之功效,漕運總督吳棠挖取條石挪作它用,好在并沒有徹底毀盡。如今,“金堤千載鎮(zhèn)洪河”的石壩,我們看到的算是一種僥幸殘留吧?看來,吳棠的“拆遷辦”似乎還不夠威猛兇悍啊!吳棠這個據(jù)說攀上了慈禧太后路子的地方官,官運亨通,據(jù)高陽先生的考證,也是歪打正著,站位討巧的緣故,從七品知縣扶搖直上,直至河運總督。
深夜悶熱,亂看閑書,看到張煦侯《淮陰風(fēng)土記》有一段文字,說到順黃壩,抄錄如下:
“去陶家閘而行,過黃河,益南登順黃壩上,車望馬頭鎮(zhèn),萬瓦沉沉,午煙直上,楊柳風(fēng)來,隱聞百夫牽船之聲……瞥見有二三片石,卓立東北,攝衣往觀,乃見碑四,其高皆丈許,有一碑倦而覆也。野人告余,此地為河神廟廢基,廟為乾隆四十二年敕建,諸碑皆砌于殿壁,歲久廟圮,鄉(xiāng)民爭取零磚斷甓以去,惟碑得留。余就讀其文,一為陶莊河神廟碑記,一為河復(fù)記,余皆御制詩,并乾隆所撰也。碑陰盡敕清文,蠕蠕然不可辨識。逆臆所云,必亦與漢文大旨無爽。諸碑大都追次本末,明引河之議出自宸衷”,云云,這個張煦侯是什么人???
去看淮安府署,午后慵懶,興味索然,還是去看舊書店吧。但在淮安區(qū)輕悠不少街道,也看不到一家書店,書店如此裹落無跡,真是令人無語?。⊥蝗幌肫鹱x杜大紀(jì)老先生,當(dāng)年,中學(xué)課本上有臧克家的詩歌《春鳥》,寫于我的老家葉縣寺莊,就在葉縣高中西邊不遠(yuǎn)的一個村子,杜大紀(jì)先生說,臧克家還有一些詩,寫得也很好,如《有的人》、《老馬》、《人民是什么?》,還有一首,近乎俗語:“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爺爺,在土里葬埋”,這首詩叫《三代》,而印象深的,杜大紀(jì)先生還提到了臧克家的一首不太知名的詩《運河》,只記得這樣的一些句子了:
我立腳在這古城的一列殘堞上,打量著紺黃的你這一段腰身,
夕陽這時候來得正好,用一萬只柔手?jǐn)堊×瞬ㄐ摹?/p>
在這里,我再沒法按住驚奇,
古怪的疑問攪得我心癡!是誰的手辟開了洪蒙,
把日月星辰點亮在長空?是怎樣一個嬴姓的皇帝,
一口氣吹起了萬里長城?天女拔一根金釵,
順手畫成了天河;端陽的五絲沾了雨水,
會變成一條神龍興波,這是天上的事,
誰也不敢說,我曾用了天上的耳朵聽過。
怪的是,楊廣一個泥土的人,怎會神心一閃,
閃出了這人間的一道天河!
黃昏的雨,涼宵的風(fēng),風(fēng)雨也阻不住預(yù)定的途程,
來往的風(fēng)帆這樣飄著日夜,我看見舟子的臉上老撥不開愁容!
運河,你這個一身風(fēng)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陣風(fēng),
你知道天陰,知道天晴,
統(tǒng)治者的淫威,奴隸們的辛苦,你更是分明,
在這黃昏侵臨的時候,立在這一列殘堞上
容我問你一句,我問你,明天早晨是哪向的風(fēng)?
記得詩中還有一句“頭枕著江南四季的芳春,尾擺著燕地冰天的風(fēng)云”,覺得真是很有味道也很壯闊的詩句,臧克家大概也是與皮日休一樣,客觀看待楊廣這個歷史人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