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娜,王秀全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松九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2101)
隨著艾滋病在我國的廣泛傳播,艾滋病對社會的影響早已突破醫(yī)學和生物學領域,已經引起了個人、社會、國家的廣泛反應,態(tài)度也從同情、照顧發(fā)展到沉默、拒絕、恐懼、憤怒乃至暴力。據調查,在導致AIDS的廣泛流行的行為因素中,他人的羞辱和歧視是一個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社會對HIV感染者或者艾滋患者的歧視普遍存在,其中衛(wèi)生保健領域名列榜首[2]?!爸牛小崩碚撝赋鰬B(tài)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行為,要改變行為必須首先轉變態(tài)度,態(tài)度的轉變勢必會影響今后的行為[3]。為降低護理人員對艾滋患者的歧視,本研究依據ABC理論對臨床護士進行AIDS反歧視心理干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吉林2所綜合性醫(yī)院的132名護士作為本項課題的干預對象,納入標準是:①工作在臨床一線;②護齡在2~35年之間;③之前及本次研究期間未涉及與本研究相關的學習、培訓及研究。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干預前后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專業(yè)調查人員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發(fā)放問卷,并現場回收,發(fā)現缺項、漏項及不合格之處及時糾正。此問卷是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自行設計,并根據預調查結果修訂而成。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艾滋病相關知識、艾滋相關態(tài)度和行為四部分,重測信度系數為0.83,內部一致性Cronbach′s系數為0.85。
1.2.2 干預方法:ABC觀點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林恩·克拉克提出的揭示認知、情緒和行為機制的理論[4]。在ABC理論中,A(Activating events)指誘發(fā)性事件,B(Beliefs)指個體在體驗誘發(fā)事件后,由于自身的經驗和認知結構、知識結構等背景而產生的信念,即本人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Consequences)是指在這一事件情境下,個體情緒及行為的結果,即情緒和行為反應。ABC理論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間接原因,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直接原因。
基于艾滋病歧視的復雜性,研究者在基線調查基礎上,組建專家培訓團隊,依據ABC理論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降低艾滋歧視的心理干預,具體方法為: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相關信息、幫助建立應對技巧、提供咨詢、促進其產生同情心,同時,針對與護理相關的艾滋歧視的九種形式及歧視后果、干預對象的治療新進展,幫助護理人員培養(yǎng)應對技巧。在對護理人員進行知識系統(tǒng)宣教的同時,每所醫(yī)院進行為期5 d的ABC理論干預,2 h/d,共10 h,干預過程中不斷進行例證、反饋與交流,其后每周進行一次ABC理論交流會,共4次,探討本周的干預問題記錄及解決問題過程,并由研究者給予指導幫助。在培訓期間,專家組實行24 h值班制度,密切溝通培訓信息。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數據錄入完成并進行邏輯糾錯后,將數據轉為SPSS數據庫,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tǒng)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配對設計的t檢驗、Spearman相關分析。
干預前發(fā)放問卷146份,收回問卷141份,按缺項<5%的原則剔除不合格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7.87%;干預后再次對上述人員發(fā)放問卷146份,收回問卷145份,有效問卷137份,有效回收率為94.48%;干預前后問卷均完整有效者共計132人,占90.41%。
2.1 干預對象基本情況:本研究調查護理人員132人,均為女性,年齡為20~45歲,平均32.48±12.15歲;護齡為2~35年,以2~6年者為多,占45.5%;學歷集中在大專,占65.2%;既往護理過艾滋病患者的護士共62人,其中護理超過20名患者的10人,占7.6%。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護士的基本情況
2.2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情況的比較。
2.2.1 三項總得分比較:見表2。
表2 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比較()
表2 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比較()
項目 培訓前 培訓后 t值 P值50.09±3.83 61.04±4.88 17.225 <0.001態(tài)度 45.68±3.56 56.34±5.61 15.743 <0.001行為知識34.47±2.89 35.09±2.80 4.712 <0.001
由表2可見,干預前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平均得分分別為50.09、45.68、34.47,干預后平均得分分別為61.04、56.34、35.09,比較干預前后各項總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干預后得分高于干預前得分。
2.2.2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比較:艾滋病相關知識包括現狀知識、基礎知識、傳播途徑,干預前后相關知識比較: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艾滋病現狀知識、基礎知識、傳播途徑等知識都有所增加。干預后與干預前的得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干預后得分高于干預前得分。
表3 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比較()
表3 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比較()
項目 培訓前 培訓后 t值 P值10.74±1.10 12.73±1.53 9.937 <0.001基礎知識 16.61±1.69 20.13±3.80 9.731 <0.001傳播途徑現狀知識21.13±2.97 25.49±1.40 10.921 <0.001
2.2.3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得分比較: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包括一般態(tài)度和醫(yī)療態(tài)度,干預前后得分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總分比較()
表4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總分比較()
項目 培訓前 培訓后 t值 P值15.99±2.13 19.55±2.49 12.127 <0.001醫(yī)療態(tài)度一般態(tài)度27.79±3.15 36.42±4.05 12.903 <0.001
由表4可見,一般態(tài)度和醫(yī)療態(tài)度在干預后的得分與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干預后得分高于干預前得分。
2.3 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對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總得分分別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結果顯示均不呈正態(tài)分布(P<0.05),故應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
2.3.1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的相關性
由表5可知,干預前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與態(tài)度得分呈正相關(r=0.578,P<0.001),與行為得分正相關(r=0.401,P<0.001);干預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與態(tài)度得分呈正相關關系(r=0.199,P<0.001)。
2.3.2 不同學歷、護齡、艾滋病護理經驗與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得分的相關性: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護理人員不同學歷與干預前后的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P>0.05);護齡與干預后艾滋病知識的相關系數為0.219(P<0.05),其他均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護理艾滋患者經驗與干預前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干預后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和態(tài)度均存在正相關(P<0.05)。
表6 學歷、護齡、艾滋病護理經驗與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的相關性
研究表明,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普遍存在,其中衛(wèi)生保健領域名列榜首[2]。醫(yī)療機構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位置舉足輕重,然而艾滋病患者感到在醫(yī)院最容易受到傷害,醫(yī)務人員的態(tài)度對他們病情的影響遠遠大于他們實際得到的治療[5]。Lau等研究顯示對艾滋病患者歧視態(tài)度與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有關[6-8],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越高,對艾滋病的負向態(tài)度越低。因此,護理人員掌握全面系統(tǒng)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在艾滋病反歧視干預中非常重要。
3.1 干預前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干預效果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培訓的護理人員艾滋病現狀知識、基礎知識和傳播途徑得分均較干預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證明本研究干預措施有效。護理人員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有了正確了解和掌握,這一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9-10]。調查得分越高,說明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越好,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就越輕。但仍有部分護理人員在某些問題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如“蚊蟲叮咬”、“與艾滋病患者共用盤子、叉子或杯子”、“與艾滋病患者一起工作”、“與艾滋病患者一起游泳”、“接吻”等這些也可傳播HIV,說明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對艾滋病的知識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這與嚴延生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1]。
3.2 護士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情況及干預效果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融入了情感成分。再實施干預方案時,研究者依據ABC理論,采用角色轉變、換位思考的方法,開展“假如我是艾滋病患者”的小組討論等,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艾滋病患者因眾多不可控因素感染HIV的不幸(即改變護士對艾滋病患者歧視的誘發(fā)因素),激發(fā)護理人員對其產生的同情心,拉近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提高護士主動服務意愿,改變對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最終達到減輕歧視的目的。
護理人員艾滋病一般態(tài)度得分、醫(yī)療態(tài)度得分、相關態(tài)度總分在干預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得分越高,對待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歧視程度越輕。本調查中,護理人員對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仍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對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因其感染途徑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態(tài)度得分屬于中等,處于中等歧視水平,這與Siobhan等的研究相類似[12-13]。
3.3 干預前后艾滋病職業(yè)行為及效果分析:由表4可知,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行為得分從干預前的34.47±2.89提高到干預后的35.09±2.80,得分越高,說明對待艾滋患者和感染者的歧視程度越輕,工作中職業(yè)行為越標準化。
以上結果說明,雖然護理人員已經掌握相關的防護知識,但在實際護理工作中對自身防護的重視程度仍不高,往往因為怕麻煩而延續(xù)既往形成的不規(guī)范的操作習慣,從而增加了職業(yè)暴露發(fā)生的可能性。林日平等將我國護士對艾滋病知曉情況總結為“二高三低”,其中“一低”就是對AIDS防護行為掌握程度低[14]。
3.4 知識、態(tài)度與行為的相關性分析:由表5可知,培訓前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總得分與態(tài)度總得分呈正相關(r=0.578,P <0.001),與行為總得分正相關(r=0.401,P <0.001);培訓后護理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與態(tài)度得分呈正相關關系(r=0.199,P<0.05)。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越高,護理行為和態(tài)度得分越高,工作中艾滋歧視現象越輕??梢娮o士知識得分越高,對艾滋病的態(tài)度越趨于正向。提高護士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改變護士對艾滋病的態(tài)度是有幫助的。
由表6可知,護理人員不同學歷與培訓前后的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P>0.05);護齡與培訓后艾滋病知識的相關系數為r=0.219(P<0.05),其他均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說明可能護齡越長,護士必然有更多的學習機會,自然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了解。艾滋病患者護理經驗與培訓前的艾滋病相關知識相關系數為r=0.199(P<0.05),與培訓后的艾滋病相關知識相關系數為r=0.315(P<0.05)、艾滋病相關態(tài)度相關系數為r=0.240(P<0.05),均存在正相關關系,即有過艾滋病患者護理經驗的護士,艾滋歧視水平低,證明了培訓過程中護士和艾滋病患者保持接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艾滋病患者護理經驗與培訓后的艾滋病執(zhí)業(yè)行為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r=0.197(P<0.05)。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護理經驗相對豐富者,行為雖有所改變,但改變程度不理想,應引起管理者的重視,對其進一步強化培訓。
基于ABC理論的心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艾滋相關知識水平,轉變護理人員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態(tài)度,規(guī)范了護理行為,減少護患糾紛,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護理人員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值得在醫(yī)療機構艾滋反歧視進行拓展和推廣。
[1]陳永聰,陳 瑩,王學良,等.AIDS相關羞辱與歧視的研究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4,10(6):477.
[2]張麗坪,徐 鵬,呂 繁.我國艾滋病相關歧視現狀研究及策略建議[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1,17(5):606.
[3]賈偉廉.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84-85.
[4]張 帆,陶艷玲,吳文娜,等.ABC情緒管理訓練對護士壓力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04,4(6):36.
[5]BEEDHAM,WILSON -BARNETTY.HIV and AIDS care:consumers′views on needs and services[J].J AdsNurs,1995,22(4):677.
[6]張 燕,繩 宇.醫(yī)護專業(yè)學生對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歧視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2):1075.
[7]Lau JT,Tsui HY,Chan K.Reducing 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in Hong Kong:an intervention study using an integrated knowledge-based PLWHA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approach[J].AIDS care,2005,17(1):85.
[8]Lau JTF,Tsui HY.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towards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and associated factor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in the Chinese general population[J].Sex Transm Infect,2005,81(2):113.
[9]張愛華,王兆麗.泰安市醫(yī)務工作人員艾滋病防治知識調查[J].疾病監(jiān)測,2007,22(1):25.
[10]汪婷梅,黃運珠,葉晟,等.基層醫(yī)務人員艾滋病知識及職業(yè)防護現狀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24(4):405.
[11]嚴延生,陳 柯,顧芊芊,等.福建地區(qū)大學生及醫(yī)務人員艾滋病的KAB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0,6(9):856.
[12]陳明蓮,李秀蘭,周淑敏.傳染病醫(yī)院護理人員對PLHIV的認識程度和棘手態(tài)度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
[13]Siobhan S,Abbey H.HIV-positive patients′experiences of stigma during hospitaliza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2001,12(6):68.
[14]林日平,劉 英,林 雯.護理人員對艾滋病知識認知情況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