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刊文說,今年的地方兩會,會風比往年大有改進,這無疑是八項新規(guī)出臺后的好現(xiàn)象。但在贊賞地方兩會會風轉變的同時,亦不能忽視另一個或許更為重要和本質的問題,即如何提高兩會的質量。為什么要強調會議的質量?因為兩會是代表委員討論國家大事和地方大事的會議。公眾的利益能不能得到尊重和體現(xiàn),國家和地方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如何布局,政府的錢怎么花……都要在兩會上決定。一個質量不高的兩會,很難達成社會利益最大化、于國于民最有利的發(fā)展方略或政策法律。開好會議的條件和要求很多,但像兩會這種的重要議政場合,開好會議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代表委員能真實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報告的內容、議題和所形成的決議有坦率和深入的討論,形成一種直抒胸臆的討論氛圍。因為每個代表和委員看問題的角度,所代表的行業(yè)和階層不同,對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只有討論,才能達成共識,從而使會議制定和出臺的法律制度及做出的決策和部署,符合實際和民意。沒有真正的討論,或者討論不充分,這樣的效果很難實現(xiàn)。當然,我們的兩會有分組討論的安排。但實事求是地說,討論的氛圍還不是很足。代表委員們紛紛發(fā)言,不可謂不踴躍,但表態(tài)式、學習式或感受式的發(fā)言居多。談點感想,表個態(tài),說些永遠正確的話,似乎就算盡到了一個代表委員的職責。但這不是討論,討論必須要有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鋒,允許多種聲音存在。國外議會開會時,議員們往往就某一個話題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是常有之事。通過多輪辯論,最終取其合理的部分,盡可能地避免議事的片面性和決策失誤。我們雖不一定要亦步亦趨,但在兩會這樣一個“議事”場所,也應提倡公開討論和辯論。沒有討論辯論,大家都人云亦云,你好我好他好,這勢必會降低議事的效率和質量。所以,筆者希望不僅在會風上,而且在對問題的討論上,也要有個大的改進,形成討論風氣。為此,領導應先帶頭,在討論時不作長篇大論式的講話。與其他代表委員一樣,領導在兩會上沒有特殊待遇。同時,應鼓勵代表委員尤其是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大膽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講錯了沒關系,不善于表達也沒關系,一次不行,有第二次,二次不行,有第三次,多發(fā)幾次言,就學會了如何表達。如果兩會很好地做到了這點,也就貫徹了民主原則,參政議政的質量就會提高。
京華時報刊文說,習近平在中紀委全會上表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那么,什么樣的“籠子”才能關住權力呢?習近平強調了三個機制:“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就為“籠子”打造了三個層面的剛性之墻,彰顯出源頭反腐的理念,而不僅是著眼于打擊腐敗分子。要打造剛性的籠子,即是要著眼于這種“源制度”的建樹,使“一把手”的權力不要過大。腐敗之所以出現(xiàn)“一把手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設計上,沒有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當然在理論上,這樣的“籠子”還是有的,但在實際中卻容易變成“紙糊”的。在社會生活中,只要有權力的地方,往往就存在利益勾兌的情況。哪怕是一個看門的人,只要想進門的人輸送一點利益,在一些守門人那里門就能輕易失守。哪怕是瘦肉精有十八道嚴密檢測,只要送上200元,檢測的人就可能直接放行。當權力天生就有容易腐敗的特性,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權力盡可能地從不必要存在的地方退出,也就從根本上減少了權力尋租的機會。比如,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的“新兩個凡是”理念:“凡是公民能自決的,凡是市場能調節(jié)的,政府都要退出”,之所以引起熱議,就在于它體現(xiàn)的正是這種讓權力不能腐敗的理念。
新京報刊文說,當前恰是應與經濟高增長勇敢吻別的時候了,否則中國經濟將很容易在未來某個時段出現(xiàn)人們不愿接受的斷點均衡,進而致使經濟失去自主修復能力。這并非杞人憂天,而是目前中國經濟不論是從經濟社會可承載能力,還是環(huán)境資源的可吸納能力等,都難以支撐GDP的高速增長。首先,歷經2008年以來的經濟刺激計劃,政府、企業(yè)和居民等都陷入了難以承載的高杠桿負債水平,繼續(xù)倚重高負債搞大規(guī)模的投資拉動(如某些研究機構認為新型城鎮(zhèn)化會在未來帶來40萬億投資盛宴),將很容易陷入整體性的債務風險、壞賬危機之中。同時,伴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中國真實儲蓄率將步入持續(xù)下降態(tài)勢,若國內的投資無法從國外吸引非本國儲蓄資源,那么經濟增長將與通脹呈顯著正向關聯(lián)。其次,目前國內的能源和勞動力資源等早已不支撐經濟快速增長。如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將意味著未來廉價勞動力無限供給時期已結束,在通脹等壓力下勞動力工資將應景式上漲。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自然環(huán)境的可承載能力已到臨界值。最近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全國33個城市的可吸入顆粒物每立方米連續(xù)超過300微克,陰霾天氣籠罩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這預示著若繼續(xù)踐行粗放式增長模式,維系唯增長主義理念,中國將在不遠的將來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由此可見,若繼續(xù)通過投資拉動,以政府調動資源的能力,今年保持8%甚至重新站上兩位數(shù)的GDP增長都是可以做到的,但這是以透支未來,增加未來經濟社會風險為代價的。
南風窗刊文說,2012年7月,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世界和平論壇”上指出:一個國家要謀求自己過得好,必須也讓別人過得好。這句話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一種理念,一種具有戰(zhàn)略性的智慧:利他才能利已。
而就國內問題來說,這句話更具有解釋和規(guī)范的能力,而且更為緊迫。因為很多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在政治經濟社會的一系列博弈中,占優(yōu)勢的群體,沒有考慮也讓處于劣勢的群體過得好造成的。
曾經一段時期,我們的社會政治哲學是:把整個社會假定為一個“我—敵”系統(tǒng)。改革開放后,新的社會政治哲學開始說話,“我—敵”系統(tǒng)瓦解,變成了“我—他”系統(tǒng)。合理利己主義,以及后來的“理性經濟人”假定被廣泛接受。而在博弈中,握有權力、資本、知識等稀缺資源的人,慢慢走向了一種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貧富懸殊,分配不公。群體事件不斷。只顧自己吃肉,讓別人湯都沒得喝,這是一種具有自敗性的社會政治哲學。
在今天,“謀求自己過得好,必須也讓別人過得好”是一個超越性的理念,一種謀劃。
各個階層的人共同構成了一個在其中博弈的社會,如果制度設計沒能讓弱者獲得改變不公平局面的預期,估計強者對未來的預期也很成問題。
工人日報刊文說,“路遙文學獎”在京宣布啟動。而媒體報道,路遙的女兒路茗茗覺得目前條件還不成熟,不同意設立“路遙文學獎”。在浮躁的時代背景下,路遙的女兒能如此冷靜面對“路遙文學獎”的誘惑,可謂難得。能有一個用父親路遙的名字冠名的文學獎,這既是很體面的一件事兒,同時也是對路遙及其作品的最好紀念。面對這樣的好事兒,路茗茗的拒絕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在喧囂浮躁的今天,我們恰恰需要這樣的冷靜。路遙的家人之所以拒絕“路遙文學獎”,一是擔心“路遙文學獎”不嚴肅、不嚴謹;二是擔心“路遙文學獎”出現(xiàn)意外狀況影響路遙的聲譽。這樣的擔心是有道理的。設立“路遙文學獎”當然是好事,啟動儀式也很好搞,可作為新設立的一個文學獎項,“路遙文學獎”如何運作,如何發(fā)展,這些問題的確需要三思而后行。其實向文學獎說不的并非只有路遙的家人,同樣冷靜的還有巴金的家人。巴金老先生去世后,上海市作協(xié)也曾表示要設立“巴金文學獎”,但是巴金的女兒李小林明確表示拒絕。記得當時李小林的理由是,一方面巴老生前為人非常低調,不喜歡如此張揚;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達過,認為國內文學獎項已經太多了。我覺得“國內文學獎項已經太多了”這條理由很有說服力。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冰心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老舍文學獎、沈從文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艾青詩歌獎……數(shù)數(shù)我們國內大大小小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各類文學獎,著實已經不少了。盡管獎金數(shù)額大小不等,但獎項設置、評委專家、評選程序大同小異。即使像茅盾文學獎這樣比較權威的獎項評選,也曾鬧出過抄襲的丑聞。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下,設立路遙文學獎,如果不能做到足夠的含金量,實在意義不大。
中國青年報刊文說,最近央視6套播出電影《V字別動隊》。這部曾經一度禁播的電影自上映以來首次在大陸公映,該片中的經典臺詞如“藝術家用謊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謊言掩蓋真相”等,在網上廣為議論。網友驚訝于央視會播放該片,更直呼央視越來越好看了?!禫字別動隊》原名“V字仇殺隊”,講述一個關于戰(zhàn)爭、毀滅、無政府主義、法西斯的故事。故事假定德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淪為法西斯國家,人民生活在沒有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境況下。一個叫“V”的保安員在街上悄悄奔走,試圖喚醒人們的反抗意識,把英國從法西斯魔掌下解救出來,幾乎就是一個人挑戰(zhàn)一個國家機器。據說,許多國家在六年前之所以禁播該片,是因為它除了虛構的極權恐怖之外,V的反抗方式仍然是恐怖主義的。如此說來,當初被禁也是情有可原。我國電影引進審查制度,長期以來帶有行政管理性質,存在較多“雷區(qū)”和“禁區(qū)”,雖然引進片數(shù)量在增多,仍集中在主流商業(yè)大片上,以場面大、視覺效果強烈、節(jié)奏快的娛樂性影片為主,對血腥、暴力以及民主、自由等敏感題材,自會拒之于國門之外。這是把握社會輿論導向的必要之舉。此番,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好萊塢制作的最怪異的電影”的《V字別動隊》,在央視“解禁”,前所未有的“一刀未剪”,真的讓人大感驚喜。這是否表明我國對引進片的審查尺度正在不斷放寬,對所謂的敏感題材影片有了更大的寬容度,恐怕尚需觀察。不過,它至少表明了管理部門的思想越越來開明。早有論者指出,“沒有開放的心態(tài),沒有寬松的氛圍,就不會有文化的繁榮”。確實如此,時代在變,人的思想在變,整個社會都在變,影視劇早已不是民眾接受思想洗禮的唯一途徑,引進片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也不必再像以前那樣被無限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