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明 桂 勇 謝茂光
“走轉(zhuǎn)改”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yè)性質(zhì)宗旨,是落實“三貼近”要求,是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舉措。作為新聞記者應該通過這一活動來提升自身綜合素質(zhì)、從而更好地傳達人民心聲,服務人民,服務大局。
“走轉(zhuǎn)改”活動之所以對新聞工作有著重大意義,其基礎在于“走基層”。新聞記者只有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深入群眾了解心聲,才能明白群眾需要什么,才能在做新聞報道時更加客觀公正,這一要求與新聞工作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根本立足點是一致的?!白呋鶎印痹撊绾巫??筆者認為有兩點:一是要腳踏實地的走。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眼見不一定為實。某些地方部門為了迎接檢查或新聞采訪,營造虛假環(huán)境的行為已經(jīng)屢見不鮮,記者看到的未必是群眾日常生活狀態(tài),假如以此為報道依據(jù),則完全有失新聞報道用事實說話的原則。所以走基層不能走馬觀花,寫報道不能靠聽介紹,看示范點,而是必須腳踏實地,深入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的真實情況與感受。二是要長年累月的走。新聞報道在于有新意,而新意出自變化。要把握好這種變化,就必須掌握事物的來龍去脈,所以必須樹立新聞工作者的根就在基層的觀念。新聞記者只有經(jīng)常到基層去,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群眾的生活。有了這些了解,才能更準確地體會出變化,更生動地表達出變化,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更深刻的新聞作品。
“走轉(zhuǎn)改”活動根本在“轉(zhuǎn)”,也難在“轉(zhuǎn)”,因為這里要轉(zhuǎn)的是新聞記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zhuǎn)的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修養(yǎng)、個人品德,不是一時一地、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轉(zhuǎn)作風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新聞理念。有的新聞記者認為只有跟領導跑名人,報道大型活動做大稿子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才能體現(xiàn)新聞報道的價值,而對基層群眾的生活不愿意多去了解。殊不知,黨和政府的一切決策都是基于人民群眾的需要而做出的,只有人民群眾才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最佳記錄者和反饋者。只有真正同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樹立良好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培育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新聞報道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得到群眾的認可。如果沒有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即便下了基層,還是像井里的葫蘆浮在上面。不少新聞記者到基層去,總覺得自己是上面下來的,是來幫助做宣傳的,對群眾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這樣的態(tài)度讓群眾如何對你傾吐心聲?新聞工作者只有對群眾滿懷深情,才能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新聞報道權用到為民造福上來。只有根植群眾、心系群眾、服務群眾,才能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才能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社情民意,滿腔熱情地幫助群眾,為群眾服務。
“改”是走和轉(zhuǎn)的落腳點,是“走轉(zhuǎn)改”活動成果的呈現(xiàn)和檢驗。沒有清新的文風,“走和轉(zhuǎn)”就只有耕耘,沒有收獲。新聞報道不同于學術論文,它們的受眾大部分是群眾,它們的作用也是服務于群眾,所以新聞報道首先在報道語言上要生活化、樸實化。有的新聞記者寫稿子喜歡“陽春白雪”,缺少“下里巴人”,讓群眾看起來云里霧里,不知所云。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基本手段,只有寫群眾自己的語言,才能拉近新聞記者與群眾的距離,才能把記者在基層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毫無障礙地呈現(xiàn)在群眾眼前。其次是在報道內(nèi)容上要簡短化、實在化。新聞報道規(guī)模、文字長短是由內(nèi)容決定的。沒有內(nèi)容的長,或者內(nèi)容被稀釋淡化的長則為“冗長”,有的新聞記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多才”,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內(nèi)容非要寫上一段,一個問題能說清楚的非要列上三條五條,可單獨成篇的非要搞系列推出。寫新聞稿關鍵是要善于總結(jié),善于提煉出素材的精華。再次是在報道主題上要積極化、深刻化。善于發(fā)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和身邊的變化,弘揚社會的進步與和諧穩(wěn)定,杜絕容易引起社會矛盾和恐慌,以及惡意編造虛假新聞以引起轟動效應的行為,改變在新聞報道中“就事論事”,只反映表象,不分析新聞背后的原因和事件之間更深層次聯(lián)系的工作作風,提倡新聞記者在寫新聞稿時要學會舉一反三、以小見大,發(fā)揮其引領引導、釋疑解惑的功能作用,讓新聞好看耐看,這樣才能在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給人以啟示、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