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紅濤
“重述神話”是由英國坎農格特出版公司發(fā)起的全球首個跨國出版合作項目,各國作家以本國神話故事為原型,融合個性風格,重塑影響世界文明中沉淀了數(shù)千年的神話經典。蘇童以重述“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成為入選這一項目的首位中國作家,該書的寫作自啟動之初便引來了廣泛關注,出版之后更多獲熱評。如今熱鬧散去,“重述神話”的浩大聲勢似也沒了多少下文,或可以靜下心來看看蘇童究竟書寫了一個什么樣的神話。
通過這次寫作,作者談到有一個最大的感受是,“神話確實是被很大一部分作家所忽略的文化資源。寫神話讓我回頭向后看一眼。有時候往后看一眼,真的有燈火闌珊處的感覺。作家很多時候要靠想象去創(chuàng)作,借助民間神話,就是借一雙翅膀飛翔。”①作者的這一感受當然值得中國作家借鑒,也因此筆者更加關注在《碧奴》中作者是如何認識和處理已在中國民間流傳了數(shù)千年的關于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又是如何借助民間傳說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自己的重述的。
對于孟姜女傳說的“本事”,作者這樣復述:“這個民間傳說的大致內容,是關于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女人,自己的丈夫被拉差拉到很遙遠的地方筑長城,所謂秋風一陣冷似一陣,在這種天氣的壓迫下,孟姜女覺得她有一關過不去,所以要給丈夫送棉衣。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導致了這個民間傳說的起因。這個女人千辛萬苦千里迢迢到了長城,但是丈夫已經死了,她當然要哭。‘哭’誰都能夠了解和理解?!薄驗椤翱蕖闭l都能了解和理解,所以它沒有成為刺激作者重述的動力,也不構成小說的敘述重心。作者的關注點在于——“問題是,神話也好傳說也好,到了這一步,突然產生了非常意想不到的力量,也是我之所以選擇‘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作為新的長篇小說的題材和內容的大的動機,這就是:一個女人的眼淚竟然哭倒了八百里長城。這個傳說之瑰麗,徹底征服了我。接受英國出版公司的‘重述神話’計劃后,我腦海里無法擺脫的是一個女人的眼淚與城墻的故事。我要琢磨它、吃透它……”②作者在另外場合交代:“我曾在‘大禹治水’與‘孟姜女哭長城’兩個經典神話中徘徊,但后來考慮孟姜女的故事更感人,你想,為丈夫千里送衣并用眼淚哭倒長城,可謂悲傷到頂、浪漫到頂。孟姜女讓我入魔了。”③打動作者的,不是傳說的故事情節(jié)或者內涵的情感,而主要是傳說所展現(xiàn)的“想象”方式本身,這種形式的“瑰麗”和“浪漫到頂”征服了作者。由此,誠如作者所言,他在敘述中“入魔”了,他渴望創(chuàng)造一個自己寫作的奇跡:“關于孟姜女的故事,如果要說一個支撐點的話,也是眼淚。其實這一部小說寫下來,我覺得我是在嘗試一種奇跡,是要用一滴淚支撐一個故事,支撐整部小說?!薄凇侗膛分?,在四溢橫流的淚水中,在離奇曲折的過程中,傳說故事的歷史與情感內涵被抽空,人物行為動力與信念被懸置,淚水的奇幻就是故事的主角,過程的鋪陳即是敘述的指向。建構一系列的“隱喻”或者符號成為作者的興趣所在,對于敘述本身的迷戀即是敘述的動力。作者著力于創(chuàng)作的是一部“淚水的傳奇”,即建構一個情感的儀式或者符號;作者更欲由此情感儀式化、符號化的過程,以抽空動力的鋪陳、無所依憑因而無拘無束的“自由想象”、“神性”缺席的重述建構一個神話,一個更近似于有關寫作行為本身的“神話”。
在踏上重述之路的時候,作者對于傳說故事主要做了兩方面的處理:一是故事的主體由孟姜女轉換為“碧奴”的“眼淚”;二是以對孟姜女尋夫過程滿滿當當?shù)奶畛浜弯侁?,懸置了內在動力或者信念的呈現(xiàn)。認識這兩點,是準確理解作者敘述意圖、闡釋小說“意義”世界的關鍵。
翻開小說,淚水的瑰麗奇幻讓人嘆為觀止。在回答網友關于神話故事與小說最本質的區(qū)別時,作者也坦言:“在傳統(tǒng)的孟姜女故事的版本中,孟姜女作為一個女人的形象大于一切,而在《碧奴》中,碧奴的眼淚大于一切”。“書中我把眼淚作為一個形象,眼淚當然不是一個人物,但是它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形象來塑造。所以在更多的時候,我在塑造碧奴,是通過碧奴身上淚的傳奇來塑造的?!逼鋵嵭≌f對眼淚的渲染不僅是或者不是塑造人物的方式問題,而是關乎小說敘述指向的轉換:從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轉向對于情感符號的建構。通過將主人公由“孟姜女”改名為“碧奴”,進而將故事的主角由“碧奴”轉換為“淚水”,屏蔽了原有傳說中沉淀層積的歷史意蘊和內涵,這一次重述不再負擔有關反抗暴政的敘述義務同樣,由于跳過了人物和人物哭泣的動作,直接指向對于淚水的描寫,通過省略主語,從而回避對于人物情感主要是愛情的描寫。面對有記者提出,在這樣一個“千里為夫送寒衣”的故事中,為何并沒有著重寫夫妻深情,而將更多筆觸停留在“碧奴流淚和她一路北上的艱辛”上這一問題時,作者承認這樣的安排是刻意的,“愛情我留給讀者遐想,如果這書大篇幅地寫愛情,不僅讓人覺得我強加太多的主觀,也會讓人覺得太沒新意、太流于俗套了?!碑斎唬髡叩倪@一轉換不僅僅是為了回避,更包含有主動的選擇:述說一個“淚水的傳奇”,讓淚水成為情感的符號,把孟姜女塑造為一個“哭神”。作者自言:“我刻意去發(fā)掘眼淚的意義,似乎到最后,眼淚變成了我刻意塑造的形象。我在小說中最大的野心和企圖的實現(xiàn),是對眼淚的描寫?!彼栽谛≌f中,流淚主要是一個掌握方法的問題,在許多的時候主人公在昏睡但淚水自行噴涌。尤其是隨著故事進展,流淚的聲勢和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是似乎和主人公內心世界關系不大。盡管這可以理解為碧奴內心的創(chuàng)痛在加劇,悲傷在加深,但是小說絕少人物內在世界的呈現(xiàn),其實是在隔離這樣一種解讀的可能。那許許多多的淚水只是從碧奴的身上流出而已,流淚部位的匪夷所思,淚水的五味雜陳,由于淚水本身的神奇帶給了主人公一系列離奇遭遇,凡此種種的渲染鋪陳最終使得淚水成為小說的主角,淚水淹沒了人物,淚水替代了感情,成就了一部“淚水的傳奇”。然而,以“傳奇”為神話,以這樣一種建構符號的方式來接近神話,是不是包含著作者對“神話”理解的某些錯位呢?
作者對于傳說著力加工的另一方面是對孟姜女尋夫過程的填充。在故事一開始,碧奴就踏上北上尋夫之路,尋夫的過程幾乎占去了全部的篇幅。有評論認為,“這似乎有違傳說原來的基本架構,但這一點恰恰是被民間傳說所忽略的地方,也因此成為蘇童用力最勤,同時也是最顯功力而又最具感染力的地方”④。作者自己介紹,小說的“構思很苦”,而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碧奴送寒衣之路艱難無比”的設計,“對環(huán)境設置我有野心和企圖,送衣之路不可能那么簡單,于是我刻意弄了很多困難。我要把這條路弄得更加坎坷,變得更有意義?!庇谑窃谛≌f中讀者看到了為百春臺門客送葬、尋找淚人入藥、遭遇“鹿人”、“馬人”等等離奇的情節(jié)。不過這些情節(jié)是如何“變得更有意義”、具有何種“意義”呢?
一些評論意見都曾追問作者,碧奴百折不撓地走在這條坎坷的送寒衣之路上,背后的動力是什么?⑤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產生是因為,小說中的碧奴有堅持的行為,但是作者并不賦予她這樣選擇的內在意識。作者對此的設計是:“碧奴哭長城之前的旅程苦難到無以復加,她身上有種原始的動物性,有本能的生存欲望,所以她沒有崩潰?!薄裕瑢τ诒膛珗猿值男袨樵械膬煞N很有代表性的闡釋,其實和作者的意圖都是有距離的:一種是認為碧奴這種被動的愚鈍的堅持不過是顯示了敘述者內在的男權主義倫理⑥,一種則對之進行了存在主義式的解讀⑦。然而在作者自己的認識中,碧奴的行為原來是基于一種“原始的動物性的本能”。作者對于女主角更進一步的解釋是:“碧奴還真不好被歸類。必須寫得像一個半蠻荒半文明時期的女人,是單純樸素的情感動物,自我認識或者性格培養(yǎng)都是被動的。如果要這樣一個女子有今天所謂的女性意識,那是瞎掰。那個時期來自下層的女子幾乎是‘低賤’的,她的世界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人生之路就濃縮在去長城千里尋夫這一路”。因而,雖然碧奴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但是她作為一個被動的“情感動物”并不能使自己走過的道路、使自己的行為具有意義。原來這條坎坷之路的設計并不是為了顯示碧奴對于丈夫的深情,碧奴性格中的堅韌。情節(jié)的離奇、過程的曲折根本上是為了敘述自身展開的需要,其意義就在于演繹和證明了敘述者的想象力,顯示了敘述者掌控敘述的技巧和才華,確證敘述者這一次重述的行為。作者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說:“這個小說在我的觀念中是一次創(chuàng)作……為什么不是改編呢,因為這部小說我提供的是民間傳說未提供的那一部分,或者說重述重要的是敘述,而恰好以前的傳說的版本它給出了結果,但是并沒有提供精細的敘述。所以這部作品應該說是創(chuàng)作?!睂τ凇熬毜臄⑹觥钡恼故揪褪菙⑹龅膭恿?,從而以對過程滿滿當當?shù)匿佌箲抑糜嘘P情感、信念、“神性”等等意義層面的呈現(xiàn)。
認識了這一點,就有可能理解圍繞這部小說一些評論意見之間巨大的分歧和矛盾。雖然具體意見有異,但大多都力圖從中闡釋一些“意義”的東西。然而在文本中那是一個被懸置的區(qū)域,評論者尋找的“意義”或者“主義”多是自己攜入的,也就難免人言言殊了。不僅在評論者之間,在小說的宣傳廣告和小說文本之間也有錯位。關于小說的一個廣為散布的宣傳是:“在《碧奴》中,蘇童帶我們回到了遙遠的古代,以豐富的想象力重現(xiàn)了一幕幕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為生存練就九種哭法、送寒衣前為自己舉行葬禮、裝女巫嚇走頑童、被當作刺客示眾街頭、眾青蛙共赴長城……小說中,碧奴的堅韌與忠貞擊退了世俗的陰謀、人性的丑惡,這個在權勢壓迫下的底層女子以自己的癡情、善良在滄桑亂世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傳奇?!痹谕癸@小說的奇幻之外,依然以“堅韌、忠貞”與“癡情、善良”來歸納女主角的品質,概括這個傳奇的意義。然而在小說文本中“堅貞”已經被“堅持”的行為所替換,“癡情”更近似于愚鈍和蒙昧。即使作者自己關于小說的闡釋也會有矛盾。關于創(chuàng)作動機作者有時候這樣說明:“通過《碧奴》畫一個情感的夢,源于我的一種真正感動。我是在借助創(chuàng)作《碧奴》來重溫現(xiàn)代社會一種久違的情感。其實我是在借助碧奴探討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感情深,究竟能深到什么程度,一個人為另外一個人犧牲,又能夠犧牲到什么程度?”⑧一個個體對于另一個體的情感、或者為另一個個體“犧牲”,都包含著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有著主體選擇層面的內涵。然而這屬于小說中那個被動的“情感動物”嗎?有評論者意識到“反差”的存在:“蘇童在刻劃《碧奴》的人物的時候,他寫了很多很意外的東西。比如說碧奴這個人是不可理喻的,是執(zhí)拗的,她是愚笨的,是不懂事故的。他極力的強調和夸張碧奴這種不可理喻的特征,使最后哭倒長城,這種強烈的反差。我注意到人物性格之間的反差?!雹徇@種種矛盾,不是源于文本的豐富性因而提供了解讀的多義性,而是暴露了文本內在結構的特征:它對于淚水的渲染、過程的鋪陳就是這一次建構神話努力的指向?;蛘哒f在這里敘述就是敘述的支撐,除此之外,它沒有支點,無所憑依。
作者曾言:“孟姜女故事給我的啟發(fā),就是從世俗出發(fā),一個普通的民間女子怎么成了一位神?她身上如何散發(fā)神性的光芒?……所以,在寫這個民間傳說的過程中,我完成了這樣一個填空——從民間傳說到神話,孟姜女從凡人到神的進程?;蛘哒f,我寫作這篇小說的興趣本質上是在這里。”⑩作者創(chuàng)作神話、塑造“女神”的愿望或目的是明確的,同時這里也表露了對于自己敘述能力的自信,也是對于敘述本身的信心,相信通過自己的重述已經將民間傳說提升到神話,將女主人公由凡人提升為中國的哭泣之神。敘述既是建構的方式,同時也是建構的支撐或依托。也許因為愛情太俗套,因為歷史太沉重,因為人性太復雜和陰郁,在讓現(xiàn)實飛翔起來的努力中,作者更愿意憑依或者相信的只有自己的敘述,更相信自己“想象”、渲染、鋪陳的能力,相信自己對于敘述本身的掌握。一切的癡情與善良、堅韌與忠貞的品質,一切痛苦與悲傷的深情,更愿意把它歸結為是一種原始的本能,一種蒙昧狀態(tài)的反應??赡艿摹吧裥缘墓饷ⅰ敝辉谠浀膫髡f、遠方的神話中。在小說中并非沒有歷史,沒有現(xiàn)實,沒有感情,但是它們都不是重述或者演繹這個古老傳說的支撐。作者這一次的“重述神話”從創(chuàng)作動力上、在展開過程中更主要著意于操練或者演繹的是一個關于敘述、關于寫作本身的神話,而與“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或者神話關系其實不大。橫溢鋪張的設計與渲染除了顯示出作者敘述的自負,大概并不能說這就是想象力的飛翔,相反卻展現(xiàn)了在傳說與歷史、傳說與現(xiàn)實之間自由想象空間的局促。小說確實以淚水支撐了一個故事,但可能并沒有支撐起一個新的神話;相反卻映照出身處當代的我們某種無所依憑的處境,即使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放飛的神話中。
注釋:
①蘇童:《碧奴——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②陳祥蕉,王蔓霞:《重述神話:全球作家的一道“命題作文”》,《南方日報》2006年7月30日。
③蘇童:《神話是飛翔的現(xiàn)實》,《上海文學》2006年第11期。
④⑨《〈碧奴〉:重述中國神話的獨特聲音》,《中國青年報》2006年9月18日。
⑤郭春林:《眼淚和愛的神話》,《文景》2006年第11期。
⑥參見劉亞軍、汪煒《沉默四載〈碧奴〉出世》對于復旦大學主辦的《碧奴》研討會(2006年9月15日)的報道,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9月22日。
⑦參見吳雁:《蘇童在〈碧奴〉里犯錯》,《新民周刊》2006年9月13日。
⑧參見閻晶明:《存在的呼告 神話的變奏》,《中華讀書報》2006年9月13日。
⑩陳福民在“蘇童新作《碧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2006年9月1日于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