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輝
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戰(zhàn)敗,朝鮮無法繼續(xù)受到宗主國大清帝國的庇護,漸漸被日本蠶食。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李熙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建元“光武”。1910年8月22日,由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nèi)正毅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朝鮮半島被正式并入日本帝國,成為日本殖民地,大韓帝國也宣告滅亡。從此,朝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得不接受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屈辱命運。這樣的屈辱史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結束的1945年。從1910年至1945年,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日治時期。堅強不屈的朝鮮人民雖然成了亡國奴,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跟侵略者的斗爭。當時,日本把朝鮮變成其下屬的一個省,朝鮮總督府就設在京城府,也就是現(xiàn)在的首爾,而使用的貨幣便是朝鮮銀行券。日本政府還規(guī)定,朝鮮銀行券可以和日元等值使用。
筆者藏有一張面值“百圓”的朝鮮銀行券(見圖)。在這張紙幣上,日本的烙印無處不在。上面有“朝鮮銀行券”“朝鮮銀行”“百圓”等字樣,使用的頭像是“壽老人”,這是日本傳說中的七福神之一,形象來源于中國傳說中的南極仙翁,即民間俗稱的“壽星”。上面還寫明“此券引換日本銀行券百圓相渡可申倏也”,也就是說可以和日元等值兌換。紙幣雖然是朝鮮銀行發(fā)行,但卻是“大日本帝國印刷局制造”。據(jù)筆者判斷,該紙幣當為朝鮮銀行1945年發(fā)行,當時日本對朝鮮的統(tǒng)治已是強弩之末,即便是“百圓”面額的紙幣,購買力也相當有限。
日本吞并朝鮮半島后,設立朝鮮銀行,日本政府占有30%的股份,總裁直接由日本政府任命,并委托日本駐朝鮮“總督”對銀行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同時賦予經(jīng)理發(fā)行貨幣的權力。朝鮮銀行其實就是日本政府對朝鮮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一種工具。早期的朝鮮銀行發(fā)行的朝鮮銀行券也僅能在朝鮮半島流通,后來根據(jù)其殖民政策“鮮滿經(jīng)濟一體化”的需要,在中國東北三省也發(fā)行流通。日本勢力最強盛時,朝鮮銀行在東北的分支機構就達到13處。不過,隨著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隨后宣告無條件投降,其在朝鮮的政權和金融體系也土崩瓦解,朝鮮銀行券也不再用于流通使用,只是作為一種歷史的見證存在。它是朝鮮這段歷史的見證,更是日本侵朝史實的見證。
責編 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