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1937年抗戰(zhàn)前夕,法幣發(fā)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發(fā)行額已達5000億元。國民政府濫發(fā)紙幣、放任通貨膨脹的政策,使當時的法幣極度貶值,信譽掃地。1946年國共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以后,國民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籌集戰(zhàn)爭經(jīng)費,更加肆無忌憚地濫發(fā)紙幣,致使國統(tǒng)區(qū)的經(jīng)濟和民生幾近崩潰。1948年,法幣貶值到連本身紙張價值都不如的地步,廣東一家造紙廠竟然買進800箱票面100~2000元法幣當作造紙原料。國民黨內(nèi)部也早已出現(xiàn)要求進行貨幣改革的呼聲。當然,也有一批人反對進行貨幣改革,理由是法幣系統(tǒng)雖然已經(jīng)敗壞,但畢竟存在多年,值此戰(zhàn)火紛飛的多事之秋,貿(mào)然改革恐怕會弄巧成拙。兩派意見爭執(zhí)不下,直到1948年前后蔣介石才意屬改革,并出人意料地欽點沒有國民黨背景的“社會賢達”王云五出任財政部長,主持貨幣改革工作。王云五出任財政部長后,三易其稿擬定了貨幣改革方案,最后形成了“金圓券方案”并得到蔣介石的認可。1948年8月18日,非國民黨員的王云五破例列席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說明幣改方案。幣改方案經(jīng)行政院會議通過后,蔣介石以總統(tǒng)名義發(fā)布《財政經(jīng)濟緊急處分令》,公布《金圓券發(fā)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外匯資產(chǎn)登記管理辦法》及《整理財政及加強管制經(jīng)濟辦法》4項辦法。
金圓券幣改方案的出籠是在極度保密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參與方案討論的也只有極少數(shù)核心人物,就連財政部次長徐柏園直到幣改前夕才知道頂頭上司王云五親擬的秘密方案。如此嚴密的防范,卻被財政部主任秘書徐百濟事先泄露了出去。幣改方案的泄密使得金圓券尚未正式發(fā)行便信譽大跌,商賈平民均對金圓券缺乏信任。依照幣改方案,國民政府限11月20日前以法幣300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關(guān)金券15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東北九省流通券30萬元兌換金圓券1元;同時限期收兌人民手中的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限期登記管理本國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chǎn)。金圓券發(fā)行以后,大部分商賈和百姓的金銀、外幣被強制收兌;而將法幣兌換成金圓券后,物價仍然難以控制,金圓券很快就比法幣更不值錢。金圓券改革最終不到一年就破產(chǎn)失敗,而最苦的莫過于國統(tǒng)區(qū)的小商賈和平民百姓,他們多年的積蓄瞬間變成一堆廢紙。
據(jù)統(tǒng)計,自1948年8月23日金圓券正式流通到1949年7月4日廢止,共計流通10個月又11天。在短短的10個多月里,印制了66種版式(不包括字規(guī)、號碼的差異),其中正式發(fā)行的主幣券有47種,輔幣券3種。已印就但尚未發(fā)行的主幣券有8種、輔幣券1種,僅見試模票或樣票尚未印就的有7種。其面額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壹百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伍拾萬圓、壹佰萬圓、伍佰萬圓。印刷廠家分別有美國鈔票公司、美商保安鈔票公司、英國德納羅印鈔公司、中央印制廠、中央印制廠特約一廠(大東書局)、中央印制廠特約二廠 (京華書局)、中央印制廠特約三廠 (上海中華書局)、中央印制廠特約四廠 (三一印刷公司)及中華書局9家。
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是在1948年正式發(fā)行流通的,而券面上的年號卻標注為1945年。據(jù)此有人推測金圓券改革早在1945年就已開始啟動,并于當年就著手印制金圓券鈔票。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
金圓券改革確系1948年才開始醞釀,而具體主持人正是當年才新任財政部長的王云五。那么為何第一版金圓券上的年號卻是1945年呢?原來,抗戰(zhàn)勝利之初,由于法幣的嚴重貶值,國統(tǒng)區(qū)征稅工作十分困難,國民政府決定向美國鈔票公司訂印一種“法幣特種券”(而非后來發(fā)行的“金圓券”)專門用于征稅。據(jù)《史學月刊》2008年第3期張皓《王云五與國民黨政府金圓券幣制改革》云:“按照俞鴻鈞(中央銀行總裁)所稱,1945年印制的金圓實作為收繳稅收所用,并不在市面流通。蔣介石決定發(fā)行金圓券后,要求俞鴻鈞趕快印制。俞以時間倉促為由,提出以此作為第一批發(fā)行的金圓券?!庇纱丝芍谝话娼饒A券實際上是后來金圓券的“替身”。這就是為什么券面上不印有“金圓券”字樣,而且年號標注為1945年的原因。這一細節(jié)反映出國民政府在推動金圓券幣改時存在的兩個問題:第一,金圓券幣改,早在抗戰(zhàn)勝利之初就有實施的必要,然而國民政府一再拖沓,非到經(jīng)濟和民生瀕臨崩潰之日還不予應對,錯過了幣改的最佳時期;第二,等到法幣制度已然無法運行之時,方在未經(jīng)過充分考慮的情況下作出幣改決定,連正式的“金圓券”都未印制出來便要匆匆推行金圓券政策。從以上兩點,可以窺見國民政府這一時期的無能。總之,金圓券幣改的失敗,使國民黨在大陸喪失了最后的一點民心,統(tǒng)治已經(jīng)搖搖欲墜了。
第一版金圓券面額分別為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和壹百圓6種,各面額券面情況如下:
壹圓(圖1) 券面尺寸為62×147毫米,主色調(diào)為寶石藍色。正面居中為蔣介石像,背面主圖為重慶忠縣石寶寨圖景,英文簽名為李駿耀、俞鴻鈞。
伍圓(圖2) 券面尺寸為62×147毫米,主色調(diào)為橄欖綠色。正面居左為林森像,背面右為北京頤和園羅漢錘圖景。英文簽名有俞鴻鈞、李駿耀和俞鴻鈞、梁平兩種。
拾圓(圖3) 券面尺寸為62×147毫米,主色調(diào)為棕色。正面蔣介石像居右,背面左為貴州花溪四孔橋圖景。英文簽名分別有孔祥熙、李駿耀;俞鴻鈞、李駿耀;俞鴻鈞、梁平三種。
貳拾圓(圖4) 券面尺寸為62×147毫米,主色調(diào)為翠綠色。正面居中為林森像,背面中間為山東泰山南天門圖景,英文簽名為李駿耀、孔祥熙。
伍拾圓(圖5) 券面尺寸為64×150毫米,主色調(diào)為深藍色。正面主圖分別有孫中山像和蔣介石像兩種版別,背面主圖為杭州六和塔圖景。孫像版英文簽名為李駿耀、孔祥熙;蔣像版英文簽名有俞鴻鈞、李駿耀和俞鴻鈞、梁平兩種。
壹百圓(圖6) 券面尺寸為68×155毫米,主色調(diào)為胭脂紅色。正面右為蔣介石像,左為林森像,背面中部為山東濟南大明湖圖景。英文簽名有俞鴻鈞、李駿耀和俞鴻鈞、梁平兩種。
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深受美鈔設計風格的影響,具有美鈔的許多特征:1.票面設計,在主圖外采用大片留白的方式,整體圖案構(gòu)圖緊湊,形成封閉的花紋邊框。從細節(jié)圖案上看,除了圖景具有中國元素外,正面有多處巴洛克、洛可可式浮雕風格的圖形,這是歐美紙幣常用的裝飾元素。2.票面尺寸,過去法幣的設計尺寸一般較大,而此版金圓券則尺寸較小,這與美鈔設計尺寸相似。3.面額采用1、5、10、20、50、100的設置模式,與美鈔相近。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呈現(xiàn)美鈔風格的原因,除了是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以外,也是當時國民政府各方面向美國看齊的一個體現(xiàn)。
中央銀行發(fā)行第一版金圓券,這是蔣介石、林森的頭像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國家法定貨幣上。過去,國民政府正式發(fā)行的法幣上,如若采用人像,均以國父孫中山頭像作構(gòu)圖,而此次為何采用蔣介石和林森頭像呢?林森是國民黨元老,在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后繼任為國民政府主席,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1943年林森因故逝世后蔣介石兼任國民政府主席。蔣、林二人頭像分別登上不同面額的國家法定貨幣本無可厚非,但將二人同時置于壹百圓面額的紙幣上似不太合理。將已故國家元首與健在的國家元首并排放在同一券面上,在世界紙幣史上是極其少見的。
責編 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