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
翼狀胬肉是眼科的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藥物保守治療不能控制病情發(fā)展變化,手術仍然是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法,但傳統(tǒng)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臨床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且術后復發(fā)率較高〔1-2〕。如何選擇一種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對于恢復翼狀胬肉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2008年以來,我們通過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瓣轉移術治療翼狀胬肉患者,取得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唐山市眼科醫(yī)院外傷一病區(qū)收治的158例(170只眼)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診斷為原發(fā)性翼狀胬肉,翼狀胬肉頭部侵入角膜緣內2 mm以上,且術前以及手術治療后均在本地區(qū)生活,對于合并糖尿病、機體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結膜炎或者瞼緣炎以及復發(fā)性翼狀胬肉的患者均不在本研究范圍內。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8例62只眼,男28例30只眼,女30例32只眼,年齡32~74歲,平均51.3歲;觀察組100例108只眼,男44例46只眼,女56例62只眼,年齡33~74歲,平均52.1歲。術前常規(guī)檢查裸眼視力、矯正視力、裂隙燈、熒光素染色及淚液分泌試驗。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翼狀胬肉形態(tài)以及術前常規(guī)檢查結果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P>0.05),2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術前處理:所有患者雙眼于術前3 d給予妥布霉素滴眼液點眼,預防感染。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位經過系統(tǒng)專業(yè)化培訓的高年資醫(yī)師在手術顯微鏡下實施。采用4 g/L奧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開瞼器撐開眼瞼,再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結膜下浸潤麻醉。首先在距離角膜緣2.5~3.5 mm的胬肉體部作結膜切口以明確手術切除范圍,然后用手術刀尖部以深達前彈力層的力度在角膜區(qū)胬肉外緣0.5 mm水平劃界,自胬肉頭部向體部方向做板層解剖分離,于淚阜前2 mm處徹底剪除胬肉和變性組織,清除角鞏膜表面殘留的胬肉組織,并灼燒止血。
對照組患者經過以上治療后,采用10-0尼龍線間斷縫合球結膜傷口。
觀察組患者經過以上治療后,根據(jù)暴露鞏膜的大小及形狀,于手術同側眼顳上方角膜緣取植片。首先根據(jù)暴露鞏膜的大小在角膜緣做相應適宜長度和寬度的兩條放射狀切口(長度<2 cm,寬度<1 cm)。進而分離結膜上皮和結膜下筋膜組織,并在其上方做切口,形成一以角膜緣為基底的結膜瓣。翻轉結膜瓣,并進一步清除其上殘留的結膜下纖維血管組織,剪下此帶角膜緣的結膜瓣。將結膜瓣上皮面向上覆蓋于胬肉切除傷口,使植片與暴露鞏膜的角膜緣區(qū)吻合,兩端以10-0尼龍線縫合固定于創(chuàng)面邊緣淺層鞏膜,將植片游離緣與創(chuàng)面游離緣縫合固定。結膜瓣供區(qū)不作處理。
術后處理及觀察指標:術畢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于患眼,無菌敷料包扎患眼24 h后即給予妥布霉素滴眼液、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貝復舒滴眼液),角膜上皮基本愈合后加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2~3周。術后間隔一日門診復診并換藥至7 d后拆線。所有患者均行術后隨訪,觀察角膜透明度以及胬肉的復發(fā)情況。
按照以下臨床標準〔3〕評定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手術區(qū)域光滑如同正常結膜組織,鞏膜表面可見清晰血管擴張,伸向角膜組織;顯效:在以上觀察到的指標基礎之上,術區(qū)結膜可見明顯纖維血管增生,但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未見新生血管及變性結膜組織增生;復發(fā):手術區(qū)域可以見到明顯的結膜充血以及增厚,纖維變性組織增生,角膜創(chuàng)面新生血管及變性結膜組織增生。
本組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復時間為(3.22±0.75)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36±0.89) d,2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957 7,P<0.001)。 患者隨訪 6~24個月,平均15個月,觀察組治愈臨床治愈率(87.04%),明顯高于對照組(61.29%)(P<0.001),術后胬肉復發(fā)率(4.63%)明顯低于對照組(17.74%)(P=0.005)(表1)。
表1 2組翼狀胬肉切除眼的術后療效比較(眼數(shù)/只)
翼狀胬肉不僅影響眼部美觀效果,亦可引起患者視力下降。目前對于翼狀胬肉的主要有效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但傳統(tǒng)的翼狀胬肉切除治療術的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如何選擇一種積極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一直是困擾眼科醫(yī)生的一項難題。近年來研究表明翼狀胬肉的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角膜緣干細胞屏障的破壞,即翼狀胬肉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與角膜緣干細胞的缺乏或者功能障礙有關〔4-5〕。為此,我們采用了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瓣轉移術,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臨床治療效果滿意,角膜上皮愈合時間明顯縮短,術后復發(fā)率低,與胡茫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我們認為提高翼狀胬肉的臨床治愈率和降低術后復發(fā)率,不僅和術式有關,而且與術中能否干凈的切除翼狀胬肉亦有明顯相關性。我們體會:(1)原發(fā)性翼狀胬肉多與結膜、鞏膜粘連較為疏松,局部浸潤麻醉時即可同時達到分離目的,使得手術分離更為徹底,鞏膜創(chuàng)面更為光滑;(2)手術造成的殘留以及術后的炎癥反應是胬肉術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因此,術中徹底清除胬肉是防止術后復發(fā)的關鍵;(3)原發(fā)性翼狀胬肉大多止于前彈力層,因此,深達前彈力層切除不僅可以徹底清除胬肉的頭部,還可保證角膜切面的光滑;(4)在患眼顳上方取植片并帶0.5~1.0 mm的透明角膜緣組織,可以確保含有足夠的角膜緣干細胞;(5)供區(qū)角膜緣組織的切取量不能大于角膜緣周長的2/3周,否則供眼會發(fā)生不可逆的異常變化。從本組臨床治療來看,所有患者的切取量均<1.0 mm,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因干細胞大量缺失而導致干細胞代償衰竭、干細胞功能不全等問題;(6)為了防止結膜瓣滑脫,移植的結膜瓣需固定于鞏膜淺層。對照組復發(fā)的11只眼,分析原因主要為胬肉清除不徹底,以及術后未按醫(yī)囑使用相關藥物等因素導致的。觀察組復發(fā)的5只眼,則主要與植片過小,縫合不平整有關。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瓣轉移術能明顯提高臨床治愈率,縮短角膜上皮愈合時間,降低術后復發(fā)率,臨床操作簡便,無術后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興德,陽毅,萬俊梅,等.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效果觀察[J].華西醫(yī)學,2012,27(10):1468-1470.
[2]Xu Y,Zhou HM,Li J,et al.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pterygium by autologous conjunctival transplantation and mitomycin C[J].Chin Med J(Engl),2012,125(20):3730-3734.
[3]劉李平,曹芃,曹小鵬,等.翼狀胬肉標準化手術治療的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8):1605.
[4]陳靜,羅豐年,杜剛,等.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復發(fā)性翼狀胬肉的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10):2008-2009.
[5]韓文杰,崔波,宋艷玲,等.翼狀胬肉鈍性剝離聯(lián)合纖維蛋白膠固定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12,22(1):17-19.
[6]胡茫,程旭康,李培鳳,等.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應用絲裂霉素C與自體結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Meta分析 [J].臨床眼科雜志,2012,20(5):39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