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昂
孔乙己形象探析
王樂昂
魯迅的《孔乙己》塑造了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一個可憐、可悲的犧牲品的形象。本文從外貌揭示人物性格、孤獨突顯人物悲劇、笑聲渲染人物悲劇等幾個方面分析了魯迅先生塑造孔乙己這一藝術形象的手法。
孔乙己 迂腐 孤獨 笑聲 悲劇
近幾年來,社會道德風氣迅速下滑,廣州兩歲女童被車碾,18個路人冷漠無視;老人摔倒,眾人圍觀卻無人管。如此種種情形讓我不禁懷念起魯迅的作品,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1]我們現(xiàn)今,也需要有喚醒公眾良知的“吶喊”,以此來警醒世人。
魯迅在《孔乙己》這篇小說里塑造了孔乙己這一不朽的藝術典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酷,對于生命的漠視,不慌不忙地付諸筆端,它不僅是一篇討伐封建文化教育的戰(zhàn)斗檄文,更主要的是描寫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人民群眾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可悲狀態(tài),以喚起人們的警醒?!懊鑼懮鐣系幕蛞环N生活,請讀者看看”,在作者筆下,孔乙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懷著科舉失敗的苦痛又以讀書人自居,貧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懶做,很想清白做人卻又不免偷竊的可悲境況,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作者以鬼斧神工之筆精心塑造了這一被損害、被摧殘,可悲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當不了長衫主顧,又不愿與短衣幫為伍,在咸豐酒店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人,他一無所有,沒有錢,也沒有地位,買不起好酒好菜,也進不到柜臺里大模大樣喝酒,只能站著喝酒,也就享受不到長衫主顧的禮遇,淪為一個尷尬、可憐的“長衫”。在他的思想意識中,總認為自己是讀書人,“長衫“是讀書人的標志,雖然窮困潦倒,無情的現(xiàn)實粉碎了他進入仕途的迷夢,但他有阿“Q”精神,穿上長衫,自我安慰,畫餅也能充饑??滓壹阂怀鰣觯妥屛覀冎懒怂且粋€具有獨特身份的人,他的經(jīng)濟地位和思想意識之間存在著嚴重矛盾,他的精神狀態(tài)已到了十分麻木的程度。這“長衫”是孔乙己的標志,作者對他的長衫描寫,是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性格的點睛之筆,最能體現(xiàn)出孔乙己這個最卑賤、最下層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想靠讀書往上爬,結果卻成了一場空,所學的知識也一無所用,不能靠著生活;可恨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觀念讓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會勞動,也不愿勞動,這樣孔乙己就徹底成了一無是處、沒有價值的廢人了。沒有了生活來源,怎么生存下去?在條條道路都堵塞的情況下,孔乙己只好淪為了小偷。就是在這樣一種悲慘的境況下,他還端著讀書人的架子,還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比“短衣幫”要高一等,他處處賣弄自己的學問,處處顯擺自己的“長衫身份”,一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討打樣”?!八聿母叽?,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他身材高大”說明他有力氣;“青白臉色”表明他常忍饑挨餓,營養(yǎng)不良;“亂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的年歲已大,精神頹喪又好吃懶做,游手好閑;“時常夾些傷痕”暗示他經(jīng)常偷些東西,被人打傷;但“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僅僅是因為他四體不勤,又懶惰無比嗎?更重要的是他每時每刻都不愿脫下長衫,脫下讀書人的標志,與“短衣幫”為伍。通過作者這樣精雕細刻,一個獨一無二的、奴性十足的孔乙己就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了。
人生的孤獨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在《孔乙己 》中,作者通過孔乙己極力去討好小孩,如熱心、真誠地教小伙計認字,大方地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精神上的極度空虛與孤獨。孔乙己在周圍成人們的譏笑聲中孤立無援、無所依靠,就只好到單純的孩子們中去尋求心靈的安慰,去尋找孤獨靈魂的居所;他的認真的態(tài)度,他的懇切的心情,表現(xiàn)出他對人情的向往,對友誼的追求。而他最簡單的追求最后都成了泡影,他還是只能形單影只,孤獨一人,沒有地方能安放他一顆孤獨的心。他教小伙計“茴字有四種寫法”,孩子們要茴香豆時,他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边@一方面表現(xiàn)了孔乙己處處表示自己的極其窮酸、迂腐的性格;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孔乙己徹底的孤獨?!翱滓壹菏沁@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孔乙己活著沒有別的用處,別的意義,只是作為別人取笑和作樂的材料;沒有他,生活還是照樣過,誰也不會記起他,因為孔乙己完全是當時社會上的一塊廢料。統(tǒng)治階級厭惡了,把他踩在腳下;勞動人民也不需要他。正如魯迅后來所說:“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 ”[2]
在《孔乙己》這部作品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極其自然地孤立著孔乙己,他們一步一步把迂腐卻不乏善良的孔乙己推向了熊熊的烈火中,一步一步把他推到了孤獨痛苦的墳墓里,卻還怡然自樂。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在于他能貢獻什么,能奉獻什么,是否被人需要??滓壹簾o論在統(tǒng)治階級那邊還是在“短衣幫”那邊都毫無價值,在統(tǒng)治階級那邊他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也就毫無作用,如同一塊臟抹布;在“短衣幫”那邊他無所貢獻,更無存在的價值。當孔乙己在成人那里無法證明自身的價值時,他傾注了最后一絲希望,躋身于孩子們中,以期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以此來安放孤獨的靈魂。但是,現(xiàn)實卻給孔乙己又潑上了一盆冷水,讓他受傷的心徹底凍結。對于孔乙己的“熱心”和“懇切”,“我”這個“小伙計”卻毫不領情,對他很不耐煩而且極其輕蔑。在當時的成人世界里,孔乙己是孤獨的,是無用的,成人譏笑、奚落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他;在孩子們的世界里,孔乙己依然是孤獨的,孩子們也不需要這樣的迂腐者,他走不進孩子們的心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們的拒絕比人們的哄笑,更加嚴重地摧毀了他的心靈,更讓他毫無希望?,F(xiàn)實讓孔乙己認識到了自己毫無用處,毫不被人需要,已是窮途末路。孩子們對孔乙己的孤立加速了他的滅亡。
“笑”貫穿了孔乙己悲劇的一生,他在笑聲中走來,又在笑聲中離去。他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給別人帶來“快活”?!翱滓壹菏沁@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么過”,以樂景寫哀正是魯迅高超的藝術手法之一。作者極力渲染咸豐酒店的笑聲,用以揭示酒店中各色人物的嘴臉,指出社會世態(tài)的炎涼,人情的自私冷漠。也包含著對孔乙己的悲劇的無限同情,憤怒地揭示了人民群眾的麻木不仁,怒其不爭,痛其不醒。
酒店的人們對孔乙己的嘲笑是漫長的,貫穿了他的一生。我唯一忘不了的也是“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笑他“不能進學”,笑他“偷竊”,笑他“被打折了腿”。笑猶如一柄無形的利劍逼得孔乙己步步潰退、狼狽不堪。這里邊也包含有作者對人物的無盡嘲笑,這是一種含淚的笑,笑孔乙己,也笑咸豐酒店的人們。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睙o聊的人們總愛拿別人的痛苦和不幸來取樂??滓壹翰换卮?,別人卻更尖刻,故意地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也有自尊,憤怒地斥責別人憑空污人清白。但別人卻不放過,不會體諒孔乙己的憤怒,也不會理會他的難堪:“我昨天親眼見了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贝藭r,孔乙己已無處可退,只是強詞奪理,“竊書不能算偷,是讀書人的事”。這種孔乙己式的爭辯是無力的,他只是在玩弄概念。他越說得認真,酒客就越譏笑他,哄笑的浪嘲一浪高過一浪,店內外又充滿了快樂的空氣。在這笑聲里,作者不僅寫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勾畫了酒客們窮極無聊的嘴臉和冷漠無情,蘊含著一股悲涼的意味。一面是痛苦和不幸,一面是取樂和逗笑。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封建社會的炎涼世態(tài)、冷漠人情,在含著眼淚的笑中暴露無遺。
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的一個可憐的祭品,是黑暗社會里一個被漠視、被侮辱、被踐踏的痛苦的老童生。魯迅在描繪這個被舊社會扭曲了靈魂的、麻木、迂腐、可憐的人的悲慘一生時,是交織著愛與憎兩種感情的。在孔乙己身上有著善良、誠實的品性,對此作者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可是對于一個封建制度下麻木的不可救藥的人,作者毫不留情地把他葬送,替他唱出了一首無限辛酸的挽歌,也以此“揭示民眾的痛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1]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A]//南腔北調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魯迅.《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A]//集外集(俄文譯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南省雙峰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