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亭
王實甫的《西廂記》成功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女性形象——崔鶯鶯,她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去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和自己的幸福。翻閱《西廂記》,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鶯鶯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艱難地行進著,但是,前方的荊棘密布并沒有阻擋她前進的步伐,相反,她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的愿望,無怨無悔地走在這條通往幸福的道路上。
這條道路,不僅承載了鶯鶯的悲歡離合,而且也見證了鶯鶯人性的復(fù)蘇與覺醒。我們僅從鶯鶯追求愛情的過程,去探究分析這位深受封建禮教熏陶的相國小姐,是怎樣用人性戰(zhàn)勝禮制,用人性戰(zhàn)勝禁錮,從而放飛自己的愛情夢,最終夢想成真,與有情人終成眷屬的。
封建社會的高墻大院將一位如花似玉、感情豐富的相國小姐閉鎖在深閨之中。她深受封建禮教的熏陶,而正是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禁錮了她的人性,讓她“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壓制得太久終會有反叛,那么對于崔鶯鶯這樣一個感情豐富、心思細膩的妙齡少女而言,封建禮教的禁錮恰巧成為她沖破束縛、尋求自由的一個突破口,這也成為她反叛的一個根源,成為后來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導(dǎo)火索。那么這種封建禮教是如何壓制鶯鶯的呢?
首先,父母的封建思想,壓抑著鶯鶯的人性。崔鶯鶯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家的小姐。她的父親是當朝位高權(quán)重的宰相,他自然成為封建禮教的捍衛(wèi)者,同時也是封建禮教的踐行者。她的母親,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女性應(yīng)當講求“三從四德”,她同時也以這樣的思想來教導(dǎo)自己的女兒。本意上,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是幸福的,但是,在行動上她卻以封建禮教的思想觀念來左右女兒的生活,這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在壓制著鶯鶯的人性。
其次,封建社會的教育,壓制了鶯鶯的人性。雖然在封建社會,講求“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鶯鶯出生在官宦人家,父母為了讓其知書達理,專門聘請了一位思想迂腐意識守舊的老夫子來擔(dān)當鶯鶯的私塾老師,希望可以通過對其講述“四書五經(jīng)”,講解封建倫理道德,來達到傳授恪守“三從四德”、謹守封建禮教的目的。
總之,封建社會的高墻大院,思想守舊的封建家長,迂腐落后的封建禮教,成為鶯鶯不斷反叛,不斷沖破禁錮的根源,如此壓制的人性,不僅封閉了她這個年紀應(yīng)有的美好的生活,同時也阻隔了她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鶯鶯雖然長期受封建禮教的禁錮,但是,她人性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沒有因此而泯滅,她對愛情的大膽追求正說明了這一點。在沒有遇到張生之前,她一直恪守封建禮教,是因為人性中這點愛情的種子并沒有點燃,這種對愛的需求,只要遇到一絲希望的火種就可以有“燎原”之勢,而普救寺相遇恰好成為那一點星星之火。
崔夫人帶著自己的女兒來普救寺燒香還愿,恰巧遇到白衣書生張生上京趕考,路經(jīng)普救寺前來游玩,于是鶯鶯與張生不期而遇。對于鶯鶯來說,久居深閨,未得見過如此風(fēng)流倜儻的男子,心中的愛情之火瞬間點燃,并且經(jīng)久不息。
普救寺,原本是佛門清凈之地,但是,此時被愛情感染的鶯鶯已經(jīng)不顧封建禮教的禁錮,不管自己還身帶喪親熱孝的束縛,大膽地向張生表達著自己的欽慕之情。“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是鶯鶯向張生投去的對愛情的渴望,是她對美好的生活的大膽追求,在此我們不難看出鶯鶯性格中的勇敢與奔放,這也正彰顯了其人性的萌動。
普救寺的相遇點燃了鶯鶯的愛情之火,這“火”以“燎原”之勢,瞬間侵襲鶯鶯的整個心房,一發(fā)不可收拾,從而使其大膽地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以身相許,與張生私訂終身,這標志著她與封建禮教徹底決裂,也是她人性復(fù)蘇的一個起點。
然而,鶯鶯追求愛情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這條道路布滿了荊棘坎坷,但是,鶯鶯以自身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以其對張生堅定不移的愛情信仰,義無反顧地走在這條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在這條道路上,她不僅要與父母斗爭,還要與自己的內(nèi)心斗爭,更要與封建禮教的禁錮斗爭。鶯鶯憑借著對愛的執(zhí)著,最終用人性戰(zhàn)勝了禮制,與心愛的人“終成眷屬”。
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鶯鶯進行了三個回合的斗爭,在這些斗爭中,我們不難看出鶯鶯作為一個女性的執(zhí)著和大膽,也不難看出她人性中對愛的渴望和追求。
首先,兵圍普救寺,崔夫人為了保全自己和女兒,準許了張生與鶯鶯的婚事,但是,當張生搬來救兵,擊退孫飛虎時,崔夫人以張生“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貧家產(chǎn)為由,生生割斷了這份姻緣。然而,鶯鶯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張生,她始終承認這門婚事,不論母親悔婚與否,都堅定地與張生站在一起,這是她與封建禮教抗爭的第一回合。
其次,鶯鶯為了維系自己的這段姻緣,讓紅娘為她穿針引線,送去書簡,約來張生。但當張生應(yīng)約前來時,出于少女的羞澀和矜持,她又否認自己給張生送過書簡,還把張生教訓(xùn)了一頓。這樣的行為,一方面表現(xiàn)出她所受封建禮教的禁錮,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封建環(huán)境對她的制約,在這樣矛盾的行為背后隱藏著她與封建禮教的第二次斗爭。
最后,鶯鶯的賴簡使得張生因情而病。病在張生身上,可痛在鶯鶯心頭,她輾轉(zhuǎn)反側(cè),日日夜夜牽掛著張生,這也是她人性斗爭最為激烈的時刻,這是情與禮的斗爭,是人性與禮制的較量,然而,最終,鶯鶯用情戰(zhàn)勝了禮,用人性戰(zhàn)勝了禮制,用自己的一腔熱情,化解了兩人之間的矛盾,與張生私訂終身,這可以說是她為愛而爭的第三個回合。
鶯鶯為愛而爭的三個回合,將故事一點點推向高潮,也讓我們一點點看到其人性的光芒在愛情的道路上閃閃發(fā)光。鶯鶯為愛而爭的過程,正是其人性得以蘇醒的過程。
鶯鶯對愛情的追求是純潔的,她不喜功名利祿,只希望能與張生長相廝守。她把愛情置于名利之上,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即便回來。但是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鶯鶯就是這樣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封建禮教,與封建家族進行著抗爭,她的人性在抗爭中一點點復(fù)蘇覺醒,最終,她不僅得到了美好的愛情,而且獲得了人性中最可貴的財富——真善美!
[1]元稹.鶯鶯傳[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
[2]戴不凡.論崔鶯鶯[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3]王實甫.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